大工人物
首页 >> 大工人物 >> 正文

情系水力发电,成就卓著斐然

———记水力发电专家董毓新教授

2012-10-29作者:水利水电研究所党支部

他,是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成立时的发起人之一,连任1-5届学会理事;

他,是三峡工程技术设计审查特邀专家,中国水利百科全书—水力发电卷的主编;

他,是国电公司东北地区大坝安全定期检查专家组成员(1984~2000年);

他,是大连市委市政府特邀研究员(1992~2000年),获得过光华基金奖励,辽宁省和大连市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

他,在1987~1997年间共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共10项,大连市科技奖1项;1982年~2005年共出版著作和教材10本,其中《水电站建筑物》获水利电力部一等奖;与其研究生及教研室其他教师合作的《水电站建筑物结构分析》、《水轮发电机组动力学》、《水电站机组及厂房振动的研究与治理》等学术著作在国内水力发电领域影响较大。

他,就是86岁高龄现已退休的我国水力发电工程领域有较高成就和影响的学者、专家、教育家,为我校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学科在全国的优势地位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的资深教授——董毓新老师。

董毓新老师于1926年2月出生在辽宁省铁岭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内,在读高小时期就比同龄人刻苦用功,成绩优秀。1940年12月,以2300人参考而名列第7的成绩考入日伪时期的铁岭男子国民高等学校。1944年底,考入设在长春的建国大学(这所大学和旅顺工大是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的两所正规大学)。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10月底,在民主联军领导下进行民选,他被选为古城子村文书文员。工作8个月后,经村组织同意去沈阳东北大学工学院土建专业学习,1951年毕业留校任教。当年8月学校又派他去哈工大读水力发电研究班3年。1953年随全国院系调整来到大连工学院水利系水能利用教研室工作。亲历了日伪满政权和国民党腐败统治的他,认定了共产党所领导的新中国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于是1954年在大连工学院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被学校按国家规定公派他去苏联最好的理工科大学莫斯科动力学院读研究生。1958年2月获副博士学位(经联合国承认并批准,苏联的副博士学位相当于国际上的博士学位)。

1959年1月至1961年10月,董毓新老师为大学生讲课,兼任大连工学院水利系科研副系主任和水利水电研究所副所长。1961年11月至1963年4月受国家公派去越南河内水利水电学院援助工作,给教师、科研人员和设计人员讲课,提高他们业务水平,并帮助他们建设实验室。回国后,在大连工学院水工研究室水利水电工程流体力学科研组工作,并兼任科研处副处长3年多。

随后我国发生了众所周知的10年动乱。幸运的是,董毓新老师并没有停止他的设计和科研工作。在此期间,学校派人为两个水利水电工程做技施设计:1971年1月至1971年10月,我校派出4人搞庄河英那河水库大坝技施设计,董毓新是其中之一;1975年4月至1977年4月,学校又派出5人搞碧流河水电站厂房等技施设计,董毓新老师是负责人,1977年1月,被大连市碧流河总指挥部评选为先进工作者。在此期间,1973年夏季董毓新老师还参加了长江葛洲坝停止施工技术审查会。1975年河南发生大洪水后,于10月份召开会议,由水利部部长钱正英主持,他也参加了研究水库设计标准、如何加强水库运行管理等会议和科研工作。

1977 年5月,学校成立水电站研究室,董毓新老师历任主任和水利水电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等职务,并于1978年提升为副教授,1983年提升为教授,1998年退休后又返聘工作至2002年。在1955年至2002年将近半个世纪的时光中,董毓新老师为大连理工大学的水利水电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队伍建设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学科建设方面,他作为负责人和教研室的其他老师一道努力,使大工的“水力发电工程”专业于1978年被批准为全国第一批硕士点,1986年又被国家批准为我国第一批“水力发电工程”博士点,1988年学校以“水力发电工程”和“水工结构”为主申请“土木水利博士后流动站”并被国家批准,1998年获水利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在培养人才方面,董毓新教授在研究生培养上既精心指导业务,又关心和重视学生全面成长。在莫斯科动力学院学习时,他的导师卓罗特略夫教授经常教导他:“我们专业是搞工程的,既要重视理论和有关外语,也一定要重视工程实际”,这对他的成长很有帮助,也成为了他后来培养学生的出发点。他要求学生在业务方面要踏实学习本专业的相关课程和外语,通过学位论文培养和提高分析解决科学与工程问题的能力。并且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已变为富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现代史,引导学生爱国强国。他教育学生,在做人方面,一要做爱国者,二要勤奋努力,三要心态好,四要学习旁人的优点和发挥自己的特点,五要锻炼好身体。

在董毓新教授担任教研室主任(所长)期间,他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也是非常有规划的。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实际水平,他在教学、科研和教材编写等各个方面给予了很好的安排,使青年教师成长很快。因此,他在教研室威信很高。截止到2002年,作为指导教师,董毓新教授共培养了3名博士后,17名博士生,以及21名硕士生。这些学生在工作中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在科研方面,1985年9月至1996年3月,这期间是他从事科学研究的顶峰时期,主要贡献是结合三峡工程、李家峡水电站等工程建设,开展关键技术问题攻关研究,共负责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共7项,分别是:“七五”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科技攻关项目——三峡超大型机组稳定性及其标准研究;“七五”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科技攻关项目——三峡大型钢管结构分析方法及伸缩节等技术研究;“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李家峡拱坝下游坝面管组合结构计算及动力模型试验研究;三峡工程枢纽八个单项技术项目之一——三峡工程水电站厂房动力分析及结构优化;“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三峡水电站压力管道取消伸缩节后的结构优化;三峡工程枢纽新立项目——三峡厂房结构的优化,厂房内压力管道结构改善,机组振动对厂房结构的影响;1998年承担《对三峡水电站道取消厂坝间压力管道伸缩节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另外,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科学基金10项多,重要工程科技研究项目40余项。这里有一段插曲,足见董老的科研敬业精神。在1995年的12月,北方地区的天气已非常寒冷,为了解决松花江红石水电站厂房的机组振动问题,年逾古稀的他亲自带领研究室的年轻教师和几位学生到现场,进行原型观测,测试的条件比较艰苦,有时为了赶工况,经常工作到深夜,为解决机组振动问题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在专业建设方面,董毓新教授通过教学和科研发展了3个研究方向,分别是:水电站建筑物动静力分析;水轮发电机组振动;已建大坝混凝土的可靠度分析和监测。其中,水轮发电机组振动和水电站建筑物结构动力分析在我国属于开创性的研究,其中一部分成果已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例如,作为唯一的中国作者,参编了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发起的国际水力机械从书之一的《Vibration and oscillation of hydraulic machinery》。双列式机组支撑结构动力试验及计算分析、大PD(P为管内内水压力,D为管道内直径)管道取消厂坝间伸缩节研究、大PD与地平线小夹角管道非均匀内水压力对管道应力的影响、河床式水电站机组振动诱发厂房和大坝共振原因及减振工程措施等研究成果在国内取得了较大的影响。另外,他所新发展的第三个研究方向已为国电公司东北地区大坝定期检查完成报告近20份(1984-2001)。

1996年,70岁的董毓新教授从大连理工大学的教学科研第一线退休,但仍每天到教研室来上班,对科研及研究生培养等工作继续贡献自己的余热。现今,他仍坚持参加每月一次的建设工程学部退休教师党支部活动。就在2011年,已85岁高龄的他还牵挂着本科生专业教材《水电站建筑物》再版一事。

观其一生,董老真正做到了德学双馨,成就卓著。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前辈的奋斗历程和卓著成就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财富。我们在对这位长者投以钦佩的目光之际,应时常躬身自省,扪心自问,我们后人该如何努力和奋斗以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并在新的时代有所开拓和创新,为中国的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建设工程学部
编辑:曲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