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人物
首页 >> 大工人物 >> 正文

【大工人物·校友篇】杨树杉:双18背后的非凡一生

2019-11-25作者:朱志伟

【校友档案】杨树杉,中石化国际事业公司原董事长兼总经理,北京校友会理事长。1965年-1970年本科就读于我校高分子专业。曾任中石化燕化公司一厂厂长,中石化国际事业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外事局局长,一直关心支持母校和校友事业发展,促成中石化联办石油化工学院等。2007年起,担任北京校友会第四届理事长,2007年-2010年,每年举办北京校友会大型年会活动。为便于数万在京校友开展活动,2011年开始,积极推动成立院系校友会、行业校友会及青年校友会等各种组织,鼓励支持校友组织各类活动,促进校友交流合作。

“双18!”杨树杉翻着泛黄的照片,“从大工毕业后,我就两个18”,这“双18”指的是他在中石化燕化公司和国际事业公司的工作年限。藏在书架相册里,有多张与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江泽民、李鹏、朱镕基……,这些他从来不主动对外人提及。

退休后,大家都觉得他的生活单调——拍照、刷手机、偶尔看看子女、帮帮校友,但他却乐得其然,因为他已努力做到:不负韶华,不枉大工!

双18的序:三见屈院长

杨树杉与母校大工感情深,源于在校近距离见过三次屈伯川院长。虽然那时,屈院长并不认得他,只知道那个安静的男孩是大工的学生。

杨树杉来自辽宁昌图一个充满书香的小村子,几位堂兄、哥哥都是大学生,父母也期望他能考上大学,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培养。父母这么期望,屈院长也这么期望。在新生入学教育大会上,屈院长满怀深情的说,“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为国家工业振兴而奋斗!”杨树杉坐在前排,看着屈院长,热火在胸中升腾。

再见屈院长时,是在宿舍。学校食堂那时的条件差,地瓜成熟时节,几乎顿顿吃地瓜。每逢这时,学生们就会在食堂看到屈院长一同吃饭,地瓜餐里伴着欢声笑语。吃完地瓜餐,屈院长从西山溜达回家,顺便时不时到学生宿舍坐坐。到杨树杉宿舍时,大家都很意外。屈院长询问大家的学习生活情况,和大家拉家常,就像父亲,杨树杉很感动也很温暖,好像从未离开过家。

第三次见屈院长是在冬季长跑。屈院长的讲话,杨树杉记忆犹新, “冬季最好的运动是长跑,长跑既锻炼呼吸,又锻炼腿,夏季最好的运动是游泳,游泳既锻炼呼吸,又锻炼手臂和腿,当然,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屈院长爱大工学生的心人人都感受到,杨树杉也不例外。

1966年5月,学校停课,学习无法正常继续。杨树杉着急,大工老师们更着急。两个“着急”碰到一起,杨树杉们的学习就从公开变成了偷偷摸摸,老师教课也偷偷摸摸。停课期里,这些大工学生也在曲折的继续学业。

复课后,老师和同学们异常喜悦,也更加着急。虽说偷摸的学了些东西,但终究落下不少课程,他们加班加点挤着时间补课。为了便于尽快掌握知识,化工系提前安排他们到工厂实习,并让专业课老师亲自带队。杨树杉被分配至锦州石化,白天有工人师傅和技术人员指导实践作业,晚上有老师饿补专业知识,不到一年,杨树杉和他的同学们就以扎实的基础、过硬的操作脱颖而出。

1970年,燕山石化公司筹建,亟需大量既懂理论又能操作的专业技术人才,锦州石化推荐了在这里实习过的杨树杉等70位优秀的大工学生。从此开始,带着浓浓的大工情愫,杨树杉开始了他的第一个18年。

第一个18:燕化里的青春

杨树杉说,大学里他没做过大一点的学生干部,只做过团小组长,和万千大工人一样,他也是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人。初到燕化,他被分配至合成橡胶研究所。燕化筹建技术处时,他又被抽调进去,担任技术员,先后担任“三废”治理和合成橡胶专区技术员。在技术处负责组织的大型石化会战中,杨树杉表现优秀,被破格重用,担任工艺组副组长兼新建乙烯厂专区技术员,还作为技术人员公派日本某乙烯厂见习。三个月的见习让杨树杉业务水平飞速提升,回国后在技术处主要协调处理一厂(乙烯厂)的技术问题。由于提供的多次技术解决方案奏效,燕化公司决定调他去乙烯厂车间做副主任。当时承诺让他三年后再回机关,但因阴差阳错未能成行。从车间副主任到主任、总调度长、副厂长、厂长,每个“台阶”都走得踏踏实实的杨树杉,在乙烯厂里度过人生最美的青春。

在石油化工领域,乙烯裂解及配套装置相关内容无疑最为复杂,因为它不止裂解,还有塑料、对二甲苯、合成橡胶、聚酯的生产等。为不辜负领导期望,杨树杉白天工作,深夜学习,在保障安全稳定生产的同时,加紧给自己充电。

在他离开中国这第一套乙烯厂时,所有的催化剂、助剂、乙烯裂解炉管都实现了国产化,在当时外汇非常短缺的年代,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外汇,为工厂节省了大量的采购成本。

都知道化工装置易燃易爆,但发生时能不顾安危、挺身而出者难得可贵。三十多岁的杨树杉做到了。那是个忘不了的5月,厂长外出学习,时任副厂长的杨树杉在家主持工作。由于乙烯大罐的操作工人误操作,乙烯憋压泄漏,在静电作用下瞬间被引燃,熊熊大火冲天。正在其它车间的杨树杉见状,骑上不知谁的三轮车第一时间冲到现场。厂里共有四个大罐,倘若大火蔓延,引发连环爆炸,后果无法想象。那年的杨树杉才三十几岁,刚刚结婚并有了可爱的女儿,没有一瞬间的迟疑,他果断安排另一位副厂长组织上万名员工迅速撤离,而自己头也不回的冲进火海。

公司领导赶到,市里领导赶到,呼喊着这位年轻的副厂长赶紧出来,但他却没有听从。杨树杉带着车间副主任马呈华,异常冷静的指挥着,“我控制全局,你具体确认该关的所有阀门,你让关哪个就关哪个”,专业过硬的杨树杉坚定强调,“两点必须做到,一是,只能用手,不能用铁扳手关阀门,防止用力过猛损坏阀门,二是,不能一下打灭火源,防止二次爆炸……”靠着消防队用水枪降温,杨树杉和马呈华等人的手伸向了充满火焰的狭小阀门空间。经过两个小时的英勇奋战,阀门渐渐关了,火渐渐灭了,大火扑灭了,几万名燕化职工终于松了一口气,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这次安全事故救援出色,上级评价“小杨厂长临危不惧,指挥有方,要给予嘉奖”,但杨树杉却推辞了,“厂长不在家,让我主持工作,这是应该做的。我建议,给乙烯车间嘉奖,给马呈华副主任嘉奖!”大家钦佩,小杨厂长又是这样。从车间到厂长,杨树杉尽可能把荣誉都给了同事和部下。

出任厂长时,杨树杉才39岁,但厂里从老到少,从专家到一线工人,无不对这位年轻厂长喜爱有加。在他的带领下,乙烯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生产的8种产品,14个牌号获北京市、化工部、中国石化总公司及国家优质奖。他也被评为全国首届经济改革人才奖(金球奖)、全国企业管理优秀奖(金马奖)。

在乙烯厂的十余年,杨树杉一直挂念大工。在工业发展相对缓慢的时代,他主动为学弟学妹提供实习基地,安排食宿,身体力行将最先进的装置教授给学弟学妹,为他们开展中试提供全方位支持。更值得一提的是,得知中石化有意与地方高校联办学院,杨树杉就拍着胸脯对领导说,“您看我的业务素质,能不能考虑下我的母校大工?”经过他和学校的多方努力,联办最终花落大工。

第二个18:国际舞台的比拼

八十年代,中石化发展任务涵盖“人财物、产供销、内外贸”,在当时外贸专业公司高度垄断的特殊年代,其中最难进展的就是“外贸”。时任中石化总经理陈锦华爱才,他发现了卓越的杨树杉,拟调任他开展外贸工作。

陈锦华的调动谈话颇有意趣。他到访燕化,本应由公司机关对口对接,他却直接示意杨树杉来对接,并与其同车搭乘。车上,陈锦华直抒胸臆,欲调任他到中石化国际事业公司工作,虽然那时杨树杉已有了中信集团抛来的更优渥的橄榄枝。杨树杉对公司重情重义,又富有母校开拓进取的精神,想到能为公司发展再添把力,他咬咬牙同意了。

杨树杉给自己定下三个目标——出口创汇、设备成套引进和原油进口。

在出口创汇上,杨树杉将三年创汇1亿美金的目标进行细致分解,移植了毛主席“大权独揽,小权分散”的军事指挥原则,积极调动员工发挥能动作用,力争使他们“有职有权,独挡一面”。他审时度势,率先向越南市场发起总攻,成功挤走日本份额,获得了出口创汇的第一桶金。在他的带领下,国际事业公司三年1亿美金出口创汇指标轻松被打破,井喷式增长。

在设备成套引进上,杨树杉与相关管理部门激烈论证,成功争取到成套设备引进的尝试资格。由于在乙烯厂十余年的工作经验,他对设备性能了如指掌,尝试引进的成套设备具有超高性价比,受到国家计委和外经贸部的肯定,获批了中石化成套设备引进的权利,成为全国首个工业体系成套技术和设备引进的公司。

在原油进口上,为打破化工进出口公司的统一进口壁垒,在盛华仁总经理等人强力的支持下,他创造性的提出,成立联合石化公司,与其一道联合进口原油。此后,逐渐扩大中石化在联合石化公司的股份。多年努力后,中石化已占联合石化公司全部股份,并把它打造成了世界第一大原油进口公司。

作为中石化国际公司掌门人,让中石化跻身世界名企也是杨树杉的心结。那时,美国尚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由其影响的世界500强公司排位也从来没有中国企业。杨树杉亲自安排指导相关人员和美方辩论,论证我国企业特质,三年的不懈努力后,中石化终于成为全国首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榜单,拉开了中国企业在世界舞台同场竞技的大门,也为中石化工程走出国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中石化国际工程已是中石化一张亮丽的名片。

在国际公司的十八年来,杨树杉的视野更为广阔,为母校助力的心情更为迫切。早在九十年代初,他就多次向学校建议增设英语强化专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精英人才。在社会尚未对英语强化专业学生认可的时期,他第一时间站出来,主动接收大工英语强化专业毕业生就业,用实际行动为母校呐喊助威!

杨树杉说,他第四次近距离见到屈院长是在乙烯厂,那时他是副厂长。屈院长来乙烯厂调研,得知他们的工作表现后,老院长拍着手说,“我大工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好学生”!这句话伴随了杨树杉一生,激励了一生,也情牵了一生。

杨树杉家楼下,有一颗茂盛的樱花树。每天,他都会特意看看它,每次看到它,他都会想起大连、想到大工。“母校情深,桑梓情浓。年虽古稀,常梦回大工。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母校召唤,我必一往无前!”杨树杉目光坚定,神采奕奕!

来源:校友工作处
编辑:于舒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