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人物
首页 >> 大工人物 >> 正文

劈波斩浪辟新途 初心不改再启航——

【大连日报】邹丽:逐梦祖国的大海

2022-09-29

[人物名片]

邹丽,1981年出生于辽宁。大连理工大学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大连理工大学船舶水动力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我国首位深海矿产混输项目女首席科学家。曾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技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辽宁省青年科技奖、大连市杰出青年科技人才等奖励荣誉。

邹丽带领团队,围绕深远海资源开发,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邹丽戴着安全帽和大家一起工作。

邹丽因在海洋工程环境与深海矿产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突破性进展研究,荣获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邹丽和团队一起参加深海试验。

想要探索大海深处更多的秘密,是邹丽从事海洋事业的初心。


世界海洋科考尤其是深海远洋领域,很少出现女性身影,邹丽是少有的例外,她是我国深海矿产混输项目首席科学家。近日,邹丽因在海洋工程环境与深海矿产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突破性进展研究,荣获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她也成为大连理工大学首位该奖项获得者。“要走出实验室,来到波涛汹涌、瞬息万变的海洋深处,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海上。”提及自己的理想和专业,邹丽言语中透着坚毅和对海洋事业的热爱之情。

与海结缘 潜心科研寻找蓝色新动力

邹丽出生在辽宁盘锦,这里是辽河的入海口,遛个弯一不小心就会遛到渤海边上。她从小就认为,海洋是一个比宇宙更神秘的地方。自此,探究海洋的种子在邹丽的心底萌芽。2005年,邹丽在攻读博士学位时开展的研究课题是非线性水波理论研究,“每当看到波涛澎湃的大海,我都会难掩激动之情,想要探索大海深处更多的秘密,这也成了我从事海洋事业的初心,从未更改。”面对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邹丽的研究课题也从海洋非线性水波理论到海洋工程环境,再到新型海洋工程装备,走出了一条从机理研究到技术突破,再到装备研发的道路。

深海科考任务通常是非常艰巨的,不仅是对身体素质的严格考验,更是对统筹调度能力的巨大挑战。邹丽告诉记者,她第一次出海时有些恐惧,而且出现晕船的情况,后来到达项目地点后,由于精神高度集中,之前的症状竟然完全消失了,“可能是因为紧张吧”,邹丽笑着说。作为“深海矿产混输智能装备系统研发”项目的首席科学家,邹丽在深海综合科考航次中运筹帷幄,“科学研究的乐趣在于它的不可预期性,不仅能让你发现很多未知的领域,还可以根据我们的新发现、新突破为发展海洋经济、制造海洋装备带来新方案和新模式。”邹丽说。

攻克核心技术 唤醒“沉睡”海底宝藏

建设海洋强国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加快技术装备突破、实现深海矿产资源开发意义重大。邹丽立足于国家需要和长远需求,解决在“深海采矿商业大开发时代”来临前的超深水采矿“卡脖子”技术问题,形成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的技术储备。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矿产混输智能装备系统研发”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她全身心投入到了解决“沉睡”海底珍贵的多金属结核提取的技术难题中。

邹丽告诉记者,海底矿产中富含多种新能源电池等新兴产业急需的稀有矿产,世界各海洋强国正加紧争夺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主导权和优先权。她大胆创新,勇攀科学高峰,2020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矿产混输智能装备系统研发”项目,为我国深海采矿事业攻坚克难,为商业化开采提供关键技术支撑。2021年8月,该项目在南海西沙海域成功开展海上试验,创造了我国“深海矿产混输智能装备系统研发”海上试验最大下放深度和最长连续稳定运行时间的纪录,为我国在国际上率先实现深海矿产的商业化开采走出坚实一步。今年2月,该成果入选2021年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

作为科学家 性别不应成受关注因素

“复杂多变的海况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难关。”深海科考作业24小时不停歇,几乎是分秒必争,邹丽和团队成员时刻面临未知的挑战,有很多次与危险擦肩而过。2021年8月,邹丽带领团队在我国南海西沙海域,组织实施首次深海矿产智能混输系统“长远号”500米深海上试验。由于技术复杂、海试难度大,500米级混输智能装备系统从布放、试验到回收,最长需要连续7天7夜不间断作业。“海上风大浪高,科考船有一次严重倾斜,大家都穿着救生衣,幸好最后没发生危险。”就这样,经历了艰苦的23天,邹丽带领团队最终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效智能的3000米深级混输系统成套解决方案。她形象地比喻道:“深海矿产混输就像喝珍珠奶茶一样,将深海矿产这些‘珍珠’吸上来。”当得知所有指标都达到或超过设计要求时,邹丽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当时激动地喝了一口500米深处的海水,感觉不到海水的咸,只觉得非常甜,全都是喜悦的味道。”她说。

这样辛苦的工作对男性来说都需要承受身体和精神的煎熬,而邹丽却表现出比男性更加坚韧的决心和毅力。作为首席科学家的她并没有享受特殊的待遇,而是戴着安全帽和大家一起工作,从背影来看,根本看不出是位女性。“我觉得作为科学家,性别不应该变成一种受关注的因素。”邹丽认为,有些事情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去做。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追梦之旅,那么对于邹丽来说,在黑暗的深海中寻找星光还不够,她希望能够把科学的星光带给更多的人。在从事科研工作的10余年间,邹丽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70余篇,授权专利22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和荣誉12项。她的团队与挪威科技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等国际名校开展合作,依托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在海洋工程环境、深海资源开发及海工装备研发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同时,邹丽还培养了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学生毕业后奔赴祖国海洋工程事业的最前线,共同筑梦深蓝。

心向“第二故乡”

“点赞”大连发展潜力巨大

“大连三面环海、海岸线长达2000多公里,横跨渤海、黄海,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具备得天独厚的海洋经济发展优势,因此是海洋强国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北地区海洋经济中具有引领作用。”邹丽告诉记者,她早把大连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这个依海而生、向海图强的城市具有丰富的近海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和便利的港口条件,在近海矿产开发、海洋能利用等多个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她希望将自己的专业融入大连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海洋中心城市的进程中去,为之奉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浩海求索,立言济世。浩瀚的海洋留下无穷的奥秘。正是有像邹丽这样坚定走在科研道路上科学家们的努力,蔚蓝的海洋才被一层层揭开神秘的面纱。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不出海的日子里,少了海风的刀削,邹丽的肤色又白皙起来。“我将带领我的团队,面向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围绕深远海资源开发,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挥洒全部力量。”未来,邹丽将继续深耕海洋领域,在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的绿色、安全、智能、经济、可靠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向更深更远的目标迈进。

原文链接:http://szb.dlxww.com/dlrb/html/2022-09/29/content_1680083.htm?div=-1



来源:大连日报
编辑:于舒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