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人物
首页 >> 大工人物 >> 正文

【学在大工】大工女孩周若男:入学一年获大工本科生“最高荣誉”!

2023-05-04作者:王子怡 刘政卓 闫玉冰

周若男生活照

周若男,大连理工大学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工程力学类2021级本科生。大一学年获得学习优秀奖学金(一等)及五项单项奖学金,获评“优秀学生标兵”“校优秀团员”荣誉称号;现任班级团支书,开展团建活动获批校级立项;大二加入课题组,曾获校第17届大学生程序计算竞赛三等奖;多次带队投身公益实践,实践项目分别获得校2022年暑假社会实践一等奖和三等奖,大一学年累计志愿时长达168小时。

初升太阳,不蒂微芒

21年的初秋,初见大工的周若男,如同一团含蓄的火苗,期待着在大学释放自己的能量。一学年很长,但对于大学四年又很短。回顾过往的大一学年,周若男的回答是“充足”二字。

和大多数人一样,刚入学时的周若男面对大学生活也是手足无措的,但在迷失自身定位的那段时间里,行动成了她对抗迷茫最有力的武器。“既然已经没有定位的束缚,那就放手去做吧!”于是,周若男开始探索大学生活中她感兴趣的一切:课堂上认真听讲,不漏任何知识点;排球场上挥洒汗水,恣意奔跑;辩论赛中交锋互辩,与辩友进行思维碰撞——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周若男不为自己设限。大一一年,她尝试了自己想要尝试的一切,并且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尽力做到最好。“虽然有幸成为优秀学生标兵,但我仍未达到自己心目中的优秀。”作为本届标兵中年龄最小的获评者,周若男对自己的评价是这样的。当问起她心目中对自己优秀的定义时,周若男说:“我心中的优秀应该是成为一名对科研事业真正有贡献的力学科学家。”

周若男参加辩论赛、排球赛

初出茅庐的闯荡,为她打开了大学生活缤纷世界的大门。在尝试了自己所能尝试的一切后,现在的周若男已经坚定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准备在科研上一展身手。

志向科研,辛苦亦往

她的力学梦想始于2008年。当时还在国外生活的周若男虽然早已领略了很多宏伟的欧洲建筑,但北京奥运会的“鸟巢”格外吸引她。“我就想知道‘鸟巢’为什么能建成这个样子。”

这个新颖的建筑引发了周若男强烈的兴趣。起初,她曾尝试自己动手用乐高拼搭“鸟巢”,但由于结构太过复杂没能完成,可这更激发了周若男对力学的思索。就这样,她带着对力学的好奇与思考长大,来到大工的周若男结合自己在科研上的兴趣选择了工程力学专业。

“比赛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在周若男过去一年的专业学习中,比赛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学部“凌感杯”到校级程序设计大赛,从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再到国际空间科学与载荷大赛……竞赛路上总有她与队友埋头苦干的身影。与此同时,周若男还成功入选了大工“三早”计划,提前进入课题组感受科研氛围。

“因为比赛的时间是固定的,所以它要求你在一定时间内既要学习理论知识又要学习软件使用。”尤其是空间科学载荷大赛让她印象最为深刻。由于小组成员分散各地,他们只能以腾讯会议的方式进行云端讨论。在项目之初,队员们的活跃度并不高,导致彼此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当周若男意识到问题后,立即调整开会频率,平均两三天进行一次集中的会议讨论。“只有我自己真正投入到这个项目中,大家才能真正投入进来;在我展示出对比赛的重视后,团队的成员也达成了要做好这次比赛的共识。”周若男总结道。凭借组员们扎实的功底、积极的配合以及她作为组长强大的统筹能力,项目开始逐步进入正轨。他们一起学习有限元软件和理论知识,定期汇报难点、疑惑和学习进度。“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在汇报的时候我们在互相学习。”最终周若男小组获评The Best Participation的荣誉。

科研之路远不止于此。“我就是在为成为一名力学科学家而努力。”

从大一入学时的懵懂稚嫩,到现在能参与课题组研究,周若男是幸运的,而这份幸运是自己用勇气和汗水换来的。永远心怀憧憬、永远不惧未知、永远真诚努力,是她成功的秘诀。在这一年的科研道路上,当然也少不了学长学姐们的帮助,当问起其中最难忘的一件事时,周若男却不知从何说起。学长学姐对她帮助的点滴,周若男早已铭记于心,如丝丝细雨浸润心田,一件件小事看似微不足道,但一直影响、温暖着她。

春风夏雨,将伯之助

“我很幸运能够在大学遇到非常好的老师,他们总是在思想上正确地指引我。”其中和周若男关系比较亲密的就是她的辅导员——孙天舒老师。她与孙老师之间的关系,用周若男自己的话说,“既是师生又是朋友。”

在刚入学时的那段迷茫期,孙老师是为她拨开迷雾的明灯。那段时间,周若男总是主动找孙老师聊天、谈心,包括此次的标兵评选,孙老师也是她参评获评的推动力。在孙老师眼里,优秀不分年纪、不问出处,只要是优秀的,都应该获得机会去尝试。“她是一个自信大方、喜欢思考、思想比较成熟的女孩。当标兵评选结果出来后,我跟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保持平常心,我也相信她能体会到这一点。”评选为标兵后,周若男并没有忘乎所以,而是听从老师的教诲,保持平常心,更加努力做科研、努力学习,向优秀学长学姐们看齐,不辜负这份荣誉带来的使命与责任。

周若男和老师交流

除了学校老师的关心和帮助,家庭环境也是她成长中的重要因素。“父母从来不会给我太多压力。”周若男的父母会给她很大的自由空间,让她自己决定自己的事。即使经历了失败和挫折,父母也会在第一时间给予她鼓励和无条件的支持与信任。“中考那年,老师说我的状态对于考上杭二(杭州最好的高中)不是很稳健,我的心态也受到影响,但当时我的家人一直鼓励我、支持我,让我成功达成目标。”父母的爱永远是一个人前进路上的最大底气。“一路走来,有老师、家人和朋友们的支持陪伴,我很幸运。”说到这里时,周若男的眼角已经微微湿润。

周若男与家人合照

心之所向,使命必达

如果说父母、老师的支持与爱是周若男努力前进的底气,那么她自身的信念感则是周若男在大学生活中行为做事的指向标,责任与党性则是她的信念感来源。尤其是在周若男成为班级团支书后,自己更加意识到了责任感的重要性。

“在和别人交流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有的学生干部在大二大三时由于学业压力会疏于本职工作,这为我敲响了警钟。”周若男认为,团支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职务,它不仅引领着班级的思想方向,更肩负着班级凝聚力建设,所以自己需要付诸行动,担负起班级团支书这份职务赋予的责任。“既然大家可能都认为团日活动比较枯燥,那我为什么不从源头上把它做得有趣一点呢?”凭借着这份责任心,她开始主动联络学部志愿服务部,开展“赏花识草”游园活动,向学校园丁师傅学习修剪草坪,并开展时代精神讨论会,一同学习时代精神。以这种方式开展团日活动不仅增加了班级凝聚力,也让周若男收获了自己对工作负责的那份满足感。

身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自身的党性已经成为周若男入党道路上的一份重要实践。如今,周若男已经将自己对党性的感悟实践在自己的行为中:进行红色主题实践活动,亲身感受事在百姓、党在基层;带队参观红色纪念馆,走访城市居民,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红色足迹;在校志愿时长达168小时,在奉献中体现价值,在劳动中感悟人生,提升党性……她真正将自己对党的觉悟付诸在实践中,生活得热烈又质朴,对自己诚实又果敢。她将自己生命的每一刻都活得热烈。

参与红色实践活动

做志愿服务

或许“优秀学生标兵”的称号会让周若男肩上的担子又重一些,但这并未让她有任何退缩,她对自己的要求、对科研的热爱、对老师父母的感恩、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会始终如初,纵使岁月打磨,但心中那份对自己、对生活的热情火苗不会熄灭。周若男将以一颗勇于探索的心,去丈量前方的路,不断追逐,不断尝试,肆意奔跑,从“新”出发,从“心”出发。

来源:大连理工大学官方微信
编辑:常思萌 冷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