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档案】
钟山,福建盘兰生态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1991年—1995 年本科就读于我校船舶工程专业。福建盘兰生态茶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茶叶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研发及茶文化交流为一体的现代化茶企业。公司拥有 3000 多亩有机茶园基地,选种优良茶树品种,采用古法农耕,严格按有机种植标准执行。公司还拥有 300 多亩野生茶园和 50 亩武夷山景区正岩茶园,以及一座现代化茶叶加工厂。盘兰村的茶叶种植历史始源于明朝中后期,距今 400 多年,公司发现和整理出百年野生的“老古董”茶树 1 万多棵,并进行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2013 年被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立为“野生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区”。
作为一个农耕民族的传人,虽然大家都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过上田园牧歌一样的生活,但当把一个人的生活模式从宽广无限的海洋换到茂密厚实的茶林,工作工具从钢铁机械变成了种菜锄头的时候,这样类似飞鸟和鱼的跨度,还是忍不住让人迷惑“我是不是走错了片场”?从大工毕业的 91 级船舶系校友钟山,就是这样一个“走错了片场”的“怪人”。但这匪夷所思的“迷惑行为”,却让一个小镇在十几年里改头换面。
在命运碰撞中的回环前进
命运是前进式的,还是回环式的?对于钟山来说,命运是一个人在过往的经历中不断碰撞,最终取得回环前进式的存在。1991 年,钟山来到大工船舶系就读,开始人生一场新阶段的旅途,成为一颗“小球”开始在命运迷宫中碰撞。提及报考原因,钟山只寥寥几个字解释道:“山区孩子,向往大海。”当时谁也不知道,这几个字的心愿,就已经开启了钟山这些年间的回环前进。
“大工”是他在这段旅途中的第一场命运碰撞。回顾往昔岁月,大工留给他的珍贵回忆凝聚成了两个关键词——“严谨学风”和“学习方法”。当时,《有限元》和《流体力学》是最令他头痛的两门课程,一个涉及较深数理知识,一个表述过于抽象。对于这些艰涩难懂的东西,钟山说道:“对待基础知识,学校要求必须严谨,容不得半点虚假,实际上我们也只能严谨,因为临时抓复习一点用也没有,全靠平时积累。”同时,白天上课,夜间选修、自习的生活模式,也让钟山领悟到了自我学习的方法。
毕业后,钟山进入船舶企业,开始了他的第二场命运碰撞。此时作为船舶系毕业生,钟山并非专攻制造,而是外贸,对于“门外汉”,昔日在大工习得的学习方法便成了救命稻草。通过自学,钟山完成了对外贸易专业的知识学习,并成功运用到了工作中,这些外贸知识,也为未来钟山经营茶园奠定了知识基础。
外贸工作让钟山接触到了一个新的广阔市场,2003 年,钟山走出船企,开始创业。2010 年,已经在贸易和物流领域建立起小有规模的公司后,钟山迎来了他的第三次命运碰撞,这一次碰撞改变了他未来十几年的人生轨迹。当时在厦门的钟山,收到了家乡政府的一句“回家做点事吧”,这一句简单的话,突然撩拨起了他的心弦。作为从山区里出来的孩子,家乡给了钟山美好的回忆。尽管自己的事业已经小有成就,但乡镇里车开不上去的泥土路、断掉传承的制茶手艺、渴望美好生活的村民,让已经走出大山的钟山不忍心“独善其身”。“回去吧。”在心底这样一个声音响起之后,作为纯正的客家人,世代祖训“耕读传家”下成长的他,钟山下了回去的决心——回盘兰开茶园、带动扶贫工作。
从山区来到大连上大学,到回到山区开垦茶园,从山到海再回到山,从原点出发又回到原点的经历,让钟山的这些年仿佛是一场回环,做了一个走了一圈又回来的“无用功”。但这个无用的“环”,却在未来的十年内,载上了整个乡镇一起往前。
茶园十年,弹指一挥间
既然打下了改变家乡、蓄力扶贫的决心,钟山决定从乡村的优势出发,再用优势带动整体发展。“盘兰古村是一个制茶村,老家茶叶历史悠久,但制茶技艺却在这些年断了传承,实在可惜。”钟山说道,“茶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我们既有技艺,又有文化,是个有未来的发展点。”沿着这个思路出发,福建盘兰生态茶业有限公司开始了它的扶贫之路。
基础设施、村民就业、技术支持是乡村扶贫和发展的三个“老大难”问题。首先,要发展商业,没有基础设施一切都是白谈,单从运输一方面来说,没有一条好的公路,就等于断了乡村和外界联系的生命线,“那时候别说水泥路了,连上山干活的道都没有,”钟山说道,“机动车,小卡车根本就开不进去。”后来在钟山的努力推介下,政府逐渐提供了资金帮扶,道路通畅了起来。公司也先后投资了乡村公路、绿化带建设。乡村的基础设施完善了起来后,就亟待新人来管理了。
这时候,村民加入就又成了问题。缺了人这一核心,再好的东西,没人干,也发挥不出来作用。对于这个问题,钟山能想到的,就是“三顾茅庐”游说了。但外出务工的村民看着村里穷不想回来,在家务农的村民又担心加入茶园事业没收益赔了。有些村民在看到钟山游说大家加入时,反倒以“大学生怎么最后还回来了”、“你是不是想抢我们的地”这样的话来质疑他。一次,为了租赁土地,钟山多次登门,却遭到亲戚三番五次的坐地起价,这让他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带着一腔热血去感染身边的人,结果他们反倒以为你是来刁难他们的。别人倒也算了,连亲戚都这样,那种心理落差,真的很让人难过。”钟山说道,“但还是不想放弃,好在大多数村民都是很理解的,让我有了心理支持。”在钟山的不断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了进来,既解决了就业问题,又让村民对家乡的发展有了信心。钟山说:“现在我过年回去,认识的、不认识的都来我家拜年,把村民的心聚在了一起,这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事。”
技术问题上,钟山选择亲自上阵。公司建立以后,钟山每个月都会回盘兰两三趟,每次往返都是五六个小时的车程。停留的两三天里,钟山也会参与茶园耕作,在实际工作中解答疑惑帮,助大家排解技术难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亲自指导外,公司也大力培养新型农民,通过企业内部、职业技术学院等各种培训方式,逐渐培养出公司自己的技术人才。这些人才来自家乡,未来也将效力家乡,成为盘兰茶文化的继承者。
自2010 年福建盘兰生态茶业有限公司成立以来,近十年的时间过去,仿佛弹指一挥间。从最初的“不理解”,到现在的“齐心干”,中间的辛酸艰难已成过往,未来该向何处扬帆起航,钟山和茶园又一次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用“旧船票”搭上“新客船”
“现在古村落消失的问题非常严重,村落的消失,不仅意味着一个地区的经济跌入谷底,更代表着那个地区的文化走向消亡。”钟山说,“这让我想到我们的茶园。我们一直采取古法农耕的方式种植,确实生产出了好的食品,但这些制茶技艺却在短短几十年内几近断了传承,这是在为我们敲响村落消失的警钟。所以我们要做的,不只是从经济上把这个小镇子‘扶起来’,更要在文化上让它深深地扎下根。”于是,站在新的命运路口,让乡镇文化和制茶手艺这两张“旧船票”,搭上文化创业这趟“新客船”,从而继续传承下去,便成了钟山和茶园的一个新目标。
“文化旅游是我们想到的一个好办法。”钟山说,“我们有茶园,有绿水山庄,这是一个既能发展经济,又能推广文化的好路子。”现代化的茶厂,有足够的设施能够为游客提供娱乐服务,同时对茶叶的营销也有帮助,还能推动茶文化走出去;空气清新的茶园也是避暑踏青的好地方,作为高山地带,甚至还能为游客提供福建难以多见的雾景、雪景。“江苏丹春茶文化旅游的成功案例给我们提供了借鉴,未来我们也想往这方面发展。”钟山说。除了借助文化旅游将茶文化推出去,对内,钟山还不断完善茶的生产,只有保障本体的优良,才能让它衍生出来的文化生生不息。“茶是有机食品,对人的身体健康颇有益处,我们一直在不断地培育,用更好的办法种出对身体更好的茶来。”“同时我们也要努力把茶叶卖到全国,卖到全世界去,让世界都知道盘兰——那个我的家乡小村庄,这可能是我这辈子最具价值的追求吧”,钟山说。
从小镇上走出的钟山,在外经历了一圈又再回到这里,旧人归来,幸而茶香仍在。从荒芜的土地到2000亩的茶园,再从经济建设到文化传承,钟山和福建盘兰生态茶业有限公司在这十年里,让一个小村镇找到了方向,留住了民心。在乡村人口流失严重的现在,过年期间盘兰的那个小村上却仍旧是济济一堂,传来欢声笑语,守护着家乡的温情与幸福,或许这才是钟山十年坚守的真正意义。
编者按:本文为大连理工大学国内合作与联络处原创,任何个人或组织使用或转载本文信息,需与我方取得联系授权。联系方式:大连理工大学国内合作与联络处孙晨(0411-84706759)。
来源:国内合作与联络处
编辑:王一婷
审核:常思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