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老人,年过八旬,仍然在中国工程设计的道路上孜孜以求,他就是我校杰出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纯碱工业科学技术专家、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简称成达公司)首席技术专家——周光耀。
周光耀是继中国现代化学工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侯德榜之后,对我国纯碱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又一位科学技术专家;他的科研成果一举使我国由纯碱进口大国转变为出口大国,为我国纯碱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回顾周光耀的一生,波澜壮阔,高山仰止,堪为工程设计人员的楷模。
【校友档案】
周光耀,1956年-1961年在化学工艺专业学习。无机化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任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首席技术专家。
峥嵘求学 崭露头角
周光耀出生于浙江宁波,在宁波念完初中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但因家境贫寒,无奈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转而就读杭州化工中专学校。1954年,时值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轰轰烈烈的展开,中专毕业的周光耀响应国家号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国家建设的第一线,奔赴当时化工建设的主阵地东北,成为大连碱厂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
刚刚参加工作的周光耀过着清贫的生活,除了保留自己的吃饭钱,其余的工资悉数寄回家,接济家里的父母和弟妹。即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仍然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1956年,他来到我校夜大学化学工艺专业学习。从那时起,周光耀白天工作,晚上上课,奔走在工厂到学校之间的一条很长的道路上,兜里时常揣着来不及吃的馒头。
在大工学习的艰苦岁月里,周光耀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并开始利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一次因外冷器结疤严重而引发的设备故障中,周光耀经过大量详细的计算,提出了创新的解决办法,使当时很多的前辈技术人员都对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
踏平坎坷 矢志创新
创新是永恒的追求,这是深入到周光耀骨髓的人生信条。在近一个甲子的职业生涯中,他始终坚持大胆思考,敢于尝试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他始终认为在工作中不能为求方便、图省心就走老路子,照搬照抄,味同嚼蜡,没有意义。从1965年加入化工部第八设计院(成达公司前身)起,周光耀已经在成达公司工作了58个年头,他见证了成达公司发展壮大的整个历程,伴随公司发展开启了自己辉煌壮丽的技术生涯,实践着技术强企的梦想。
首先,是外冷式碳化塔的开发。面对国外厂商过高的要价,周光耀毅然提出自行研究开发外冷式碳化塔技术。平时工作事务太多,他就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技术研发;找不到现成的资料,就自己动手做模型,测试数据。外冷式碳化塔的先进性体现在纯碱生产关键设备碳化塔在制碱过程的冷却部分由内部冷却改为外部冷却,避免了运行中因冷却面结疤导致必须停车清洗进而造成生产波动的弊端。经过几年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工业性试验的艰苦探索,周光耀的努力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外冷式碳化塔问世了,其主要性能指标不仅优于传统的碳化塔,也优于国外的碳化塔,这项重大技术不但是国内首创,而且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周光耀作为第一发明人获中国专利局发明专利。
其次,是变换气直接制碱。早在1958年,周光耀就提出不少技术创新设想,其中有一条就是采用“变换气直接制碱”,即直接将变换气送入联碱碳化塔,在碳化塔内同时实现变换气脱碳和生成碳酸氢钠两个过程。针对二氧化碳分压达不到浓气制碱指标,他提出“加大压力,同时改变塔体结构进而可以承载压力”的设计,将传统碳化塔方形水箱改为椭圆形水箱。
这种设计在当时很多人看来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塔体开孔直径远远超过了压力容器的规范开孔标准。周光耀坚持着自己的设计,没有现成的计算公式,他就自己推导。第一台塔制作完成后,在制造厂内进行了水压试验及应力测定,测定结果各点应力都在许允值内——事实证明,该设计是可行的。这是我国独创的先进流程,此后多年,许多工厂的变换气制碱碳化塔都采用这种结构。
由于变换气制碱碳化塔冷却段水箱在塔体上的大开孔制约了碳化塔的大型化,周光耀最早于1989年提出了将外冷塔改用变换气制碱碳化塔的设想。由于变换气制碱对碳化尾气CO2含量要求很严(低于0.5%),操作压力较浓气制碱高得多;新型外冷式变换气制碱碳化塔采用低温制碱、低温吸收,碳化系统压降降至0.3Mpa左右(一般变换气制碱碳化系统压降为0.45~0.5Mpa),这在世界上前所未有,其开发难度可想而知。
从1989年到1997年,这8年间周光耀为了求得准确可靠的数据,查阅大量资料,反复演算论证,技术方案几易其稿,文字达几万字。为增强碳化尾气吸收效率,他改进了碳化塔的塔板结构。他起早摸黑,南来北往,做了多次模拟实验。1997年,当时已经62岁的周光耀终于拿出了最终的设计方案。1999年3月,该装置一次试车成功,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设计指标。也正因这项技术,在之后的短短几年间,我国变换气制碱年总产量由此前的十几万吨跃升到200万吨以上。新的技术使得碳化塔结构简单、制造方便,大型化后生产规模加大、设备台数不多、占地面积减小,大大节省了投资;同时操作简便,降低了能耗,提高了自动化水平。2000年,周光耀获中国纯碱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丰碑无言 事必躬亲
“我给自己定下的人生准则是四个字:攀登、求实。‘攀登’就是人的一生应是不断攀登的过程,登上一个高度后又要继续攀登下一个高度;‘求实’就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不搞形式,不图虚名。对的要坚持,错的要承认并纠正,科学的东西来不得半点虚假,一切错误和虚假的东西迟早会在实践中遭到唾弃。”周光耀用自己的工作、生活态度和实际作为始终在践行着这一人生准则。
2016年,昆山联碱项目开车在即,周光耀和项目团队共同前往项目现场,对开车的前期工作进行指导。抵达现场后,项目经理李爱书本想安排周院士休息一下,次日再去现场了解情况。此时年过8旬的周光耀浑身上下充满着对工作的热情和干劲儿,他摆了摆手说不用休息,发现问题宜早不宜迟。简单吃了顿午饭,他就带领大家和业主直扑项目现场了。
连续下了几天的雨,工地上有了许多积水。到达现场的时候雨还在下,院士戴上安全帽,径直向碳化塔走去,碳化塔高约36米,周围有钢梯可以攀附上去,大家担心老人家的安全,想去拉他一把,老人家却摆了摆手,两手抓紧钢梯第一个爬了上去。大家都明白,没有多年的现场经验,很难有这样的胆量。周光耀抓着钢梯的扶手攀到了塔的外侧,不顾危险将身体探向塔外,查看着塔周边的情况,伸手去摸管壁的温度。现场的雨下得很大,雨水顺着安全帽沿滴滴答答地往下掉,衣服湿透了紧紧地贴在周光耀的身上,早已分不清那是雨水还是汗水。
事后大家问周光耀,在那么高的地方,为什么不顾危险探出身体一定要亲自去触摸感受设备。周光耀说因为这次碳化塔结构是经过优化改进的,必须现场亲自感受,才能明白现场设备运行与设计工况是否有差别。开车的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都要检查到位,有的数据是无法检查出来的,需要亲自感受才能发现是否存在问题。
紧接着,周光耀去中控室查看,发现DCS中心中控台显示的数据与之前计算的理论数据有所偏差,哪怕是经验丰富的周光耀也没马上找到原因。第二天他眼睛红红的,人也略显疲惫。一问才知道,他一夜都没有睡着,反复思考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应该如何解决。
早上他又去了现场,终于查出了问题所在。业主提出现场带滤机下面的管道系统需要进行改造,周光耀中午也没休息,抓紧时间调整方案、进行计算、修改图纸,最终所有的问题得以迅速解决。这些事在周光耀看来都是一位专业工程师应该做的,谈不上什么苦和累,但他精益求精的钻研劲头和高效的执行力却在每个人心中树立起了一座丰碑。
薪火相传 续写新篇
周光耀认为优秀的技术人员应具备以下一些特点:首先是思想品格,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同时具有奉献精神;二是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学习积淀作为基础,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做出改进和创新;三是要勤奋,机遇离不开勤奋,即“天道酬勤”。周光耀认为最重要是要知道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是无穷的。工程设计是一个系统工作,是集体创作的结晶。他说:“世界是美丽的,生活是多彩的。周围的人也是各有特点,各有长处,大家合作共事,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和聪明才智,这是事业有成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创新之花永不枯萎的源泉。”
60余年来,周院士带领的成达公司纯碱技术团队,一直致力于纯碱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成果。截至目前,成达公司已经承建了近70个纯碱项目,总产能占全国纯碱产能的1/3以上,获得专利、专有技术3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项5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项。
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成达公司以技术带动成套设备出口,先后承包建设了巴基斯坦、印尼、乌兹别克斯坦、沙特等多个海外纯碱工程,将我国的纯碱技术和成套设备成功带入国际市场。2016年,成达公司与中信建设联合承包建设的乌兹别克20万吨/年纯碱工厂项目,即采用了成达公司独有的气烧窑低浓度二氧化碳直接加压碳化技术,并首次实现了工业化。该技术具有流程简化、投资减少、运行成本降低等特点,在天然气资源丰富的地区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目前正在执行的沙特30万吨/年纯碱氯化钙EPC总承包项目,作为GCC(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国家的第一个纯碱项目,也是该区域第一个非油气背景的化工项目,实现了氨碱工艺蒸馏废液零排放,同时实现了成达公司专有技术第一次带领中国技术、中国标准和中国装备出口中东地区。
站在岁月的这头回望过去,周光耀与他的团队在中国纯碱工业科学技术领域留下了太多智慧。初心永在,使命长存。几十年来,周光耀把青春梦融入强国梦,如今暮年,周光耀依然把最“燃”的热情献给最火热的化工事业,任何时候他都不愿停下工作的脚步,依旧用最青春的样子为祖国的化工发展做出贡献,以他多年的智慧积淀和奉献情怀,续写工程设计新篇章。
来源:国内合作与联络处
编辑:宋云波 王一婷
审核:常思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