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西山一条街时,我们常常能听到大服楼里传来或欢快激昂或舒缓悠扬的音乐声,是乐团的同学们在进行每日的常规练习。他们热爱音乐、坚定执着,用汗水与激情演奏出一曲曲乐章。管弦、军乐、民乐、电声,四支乐队活跃在校内各大舞台,为全校师生呈现了一场又一场的音乐盛宴。本期的【在你身边】,让我们走进乐团这个大家庭,了解每一个音符背后的辛酸苦辣。(摄影葛丰雨、谢昊、陈锐)
乐团是音乐爱好者们的聚集地。每周排练时,他们经常在一起交流音乐理念、切磋演奏技巧。“大多数人不会因为累而退出,因为在这样一个上万人的学校里,有那么几个志同道合的个人和你一起玩音乐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也会第一时间想到找乐团的人来帮忙。”(摄影谢昊)
每次演奏前,乐手都要进行很多准备工作,其中最难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对乐器进行调音。“刚学习乐器时,我的音感也不是很强,无法准确校调音色,只能依靠老师的帮助,但练习的时间长了,我就能够轻易地分辨音准。”(摄影陈锐)
为了使一首曲目在音色上更加完整,大工力量的键盘手有时需要同时操作两台电子琴。(摄影葛丰雨)
这个“庞然大物”叫做低音笙,它是民乐中少有的低音演奏乐器。一支完整的乐队需要的乐器多到让人眼花缭乱,因此在加入乐团后一些成员还会学习与自己的乐器有共通性的乐器。(摄影葛丰雨)
打击乐是一个特殊的团体,哪支乐队需要他们,他们就在哪里,所以每一支乐队练习的时候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摄影葛丰雨)
演奏管类乐器十分考验乐手的肺活量,吹奏时气息调节相当重要,乐手多采用“胸腹式混合呼吸”,若“口风”与“气息”调节不当,很可能会对肺部造成伤害。管类乐器是“高耗能”乐器,演奏者一般都是体力比较好的人。为了给乐手补充体能,某些乐队还会专门为管类乐手加餐。(摄影葛丰雨)
世上没有容易的乐器,每一种乐器的演奏都有自己的难点。乐手的指尖还常因频繁按压琴弦而留下红印,甚至起茧。但这些苦似乎都比不上在“乐海”中徜徉的快乐。(摄影葛丰雨)
很多乐器的演奏都需要“搭对儿”看谱,“乐谱什么时候谁翻,多久翻不会影响同伴演奏的流畅,这需要在长期的磨合下才能达到高度默契,如果有一天边上换成其他人了,我们都会很不适应。”(摄影刘必成)
带着澎湃激情指挥的于老师在乐队中并不是肢体上的表演者,而是负责将各类音符完美融合的重要人物。经验丰富的指挥老师能敏锐捕捉到乐曲中哪怕最细微的不和谐,再通过调整乐队中各部分的演奏使曲目更加动听。(摄影任亭钰)
为了追求更好的演奏效果,指导老师经常会对乐手进行单独指导,告诉他们哪个地方需要加快节奏或放慢节奏。老师们在音乐上专业严谨,但私底下相当和蔼可亲,师生关系其乐融融。(摄影任宏正)
民乐的范老师的严谨负责体现在一个个细节上,每次专场演出前,他都会认真地对每一件乐器进行校音。(摄影葛丰雨)
演奏的过程中,一位同学不小心吹错了音,演奏因此停了下来。在老师的调侃和大家的笑声中,他尴尬地吐出了舌头。(摄影葛丰雨)
机械学院的退休教师陈连利经常在空闲时来看乐团训练,有时也会去旁听学校的京剧鉴赏课、观看学校的音乐类演出。他从十多岁就开始学习大提琴,是一位资深音乐爱好者。“一听到音乐我就会停下来听,或者会忍不住去看看是哪里在演奏”。(摄影李红菱)
休息的时候,乐手的朋友来到排练室,兴奋地拍下他演奏的样子。学校的新年音乐会和专场演出时,很多乐手都会让朋友拍下自己的演出照,然后骄傲地发给远方的父母看。(摄影李红菱)
乐器是乐手的伴侣,演奏时,乐手在乐器上奏出优美的音符。休息时,乐手还可以舒服地趴在乐器上小憩。(摄影葛丰雨)
中场休息时,中提琴手拿起同伴的鼓槌,模仿架子鼓手在腿上快速敲击着。(摄影李红菱)
训练结束后,同学们会精心擦拭自己心爱的乐器,保持乐器的清洁。这样,一方面能够保证了乐器不被锈蚀,另一方面也会使乐器吹奏起来更加轻松、流畅。(摄影李红菱)
乐团里最常见也是最感人的场景之一就是:即便是在不用训练的休息时间,也常有人到团里来练习。当文化节专场和新年音乐会这些演出和考试发生冲突时,很多同学为了两者兼顾,就会把教材放在谱架上,趁中间短暂的休息时间复习一下。(摄影林胡斌)
乐器在长期使用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小毛病,对于自己力所能及的问题,同学们都会选择自己动手处理。(摄影葛丰雨)
扬琴、古筝、低音提琴等体积较大的乐器都由演奏者亲自搬运。在特长生考试的时候,甚至有外地考生特意为自己的乐器买了张软卧票,以此减轻长途奔波对乐器造成伤害。(摄影陈锐)
作为乐团的指导老师,石老师自己也记不清已经在乐团工作了多少年。他为人幽默,同学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大爷”。“我希望同学们能在音乐中找到快乐,也希望同学们把乐团当作自己的家。很多同学毕了业也会常回家看看,这样我就心满意足了。”石老师说道。(摄影任宏正)
402是石老师的办公室,也是乐团同学经常去“唠嗑儿”的地方。但是想要通过这扇“神秘”的门并不容易:石老师曾经在门上贴了“觅师需节奏”的纸条,不同乐团的同学需要敲出不同的节奏才能进门面师;后来大爷还把新手机号写成《觅师圆舞曲》的曲谱贴在门上广而告之。现在大家去402必须高呼“大爷在吗?”,才能得到石老师的回应。(摄影葛丰雨)
已经研二的周维是“第三代”大工力量的成员,也是现在电声乐队的负责人。自从大二正式接受专业学习后,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有些人也许有自己喜欢的东西,但也仅仅停留于喜欢的层面,很少达到‘迷’这样的热爱程度。”(摄影谢昊)
周维平均每天练琴3小时,即使是在备战考研的那段时间里,他回到寝室后仍会坚持在走廊里练2小时。他是团里最常出现的一个人,在其他人排练的时候,他就在旁边的小屋里自己练习。(摄影李红菱)
乐团就是个大家庭,在这里,每个人都默默坚守着自己对音乐的执着。那些即将毕业的成员也会经常回团里练习,因为剩下的日子可能是他们能够在团队里演奏的最后一段时光。5月21日,就在山上礼堂,他们为全校师生奉献一场视听盛宴,对他们来说,这是因乐而乐。(摄影谢昊)
编者按:经过西山一条街时,我们常常能听到大服楼里传来或欢快激昂或舒缓悠扬的音乐声,是乐团的同学们在进行每日的常规练习。他们热爱音乐、坚定执着,用汗水与激情演奏出一曲曲乐章。管弦、军乐、民乐、电声,四支乐队活跃在校内各大舞台,为全校师生呈现了一场又一场的音乐盛宴。本期的【在你身边】,让我们走进乐团这个大家庭,了解每一个音符背后的辛酸苦辣。(配文 张钦颖 王爽)
经过西山一条街时,我们常常能听到大服楼里传来或欢快激昂或舒缓悠扬的音乐声,是乐团的同学们在进行每日的常规练习。他们热爱音乐、坚定执着,用汗水与激情演奏出一曲曲乐章。管弦、军乐、民乐、电声,四支乐队活跃在校内各大舞台,为全校师生呈现了一场又一场的音乐盛宴。本期的【在你身边】,让我们走进乐团这个大家庭,了解每一个音符背后的辛酸苦辣。(摄影葛丰雨、谢昊、陈锐)
乐团是音乐爱好者们的聚集地。每周排练时,他们经常在一起交流音乐理念、切磋演奏技巧。“大多数人不会因为累而退出,因为在这样一个上万人的学校里,有那么几个志同道合的个人和你一起玩音乐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也会第一时间想到找乐团的人来帮忙。”(摄影谢昊)
每次演奏前,乐手都要进行很多准备工作,其中最难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对乐器进行调音。“刚学习乐器时,我的音感也不是很强,无法准确校调音色,只能依靠老师的帮助,但练习的时间长了,我就能够轻易地分辨音准。”(摄影陈锐)
为了使一首曲目在音色上更加完整,大工力量的键盘手有时需要同时操作两台电子琴。(摄影葛丰雨)
这个“庞然大物”叫做低音笙,它是民乐中少有的低音演奏乐器。一支完整的乐队需要的乐器多到让人眼花缭乱,因此在加入乐团后一些成员还会学习与自己的乐器有共通性的乐器。(摄影葛丰雨)
打击乐是一个特殊的团体,哪支乐队需要他们,他们就在哪里,所以每一支乐队练习的时候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摄影葛丰雨)
演奏管类乐器十分考验乐手的肺活量,吹奏时气息调节相当重要,乐手多采用“胸腹式混合呼吸”,若“口风”与“气息”调节不当,很可能会对肺部造成伤害。管类乐器是“高耗能”乐器,演奏者一般都是体力比较好的人。为了给乐手补充体能,某些乐队还会专门为管类乐手加餐。(摄影葛丰雨)
世上没有容易的乐器,每一种乐器的演奏都有自己的难点。乐手的指尖还常因频繁按压琴弦而留下红印,甚至起茧。但这些苦似乎都比不上在“乐海”中徜徉的快乐。(摄影葛丰雨)
很多乐器的演奏都需要“搭对儿”看谱,“乐谱什么时候谁翻,多久翻不会影响同伴演奏的流畅,这需要在长期的磨合下才能达到高度默契,如果有一天边上换成其他人了,我们都会很不适应。”(摄影刘必成)
带着澎湃激情指挥的于老师在乐队中并不是肢体上的表演者,而是负责将各类音符完美融合的重要人物。经验丰富的指挥老师能敏锐捕捉到乐曲中哪怕最细微的不和谐,再通过调整乐队中各部分的演奏使曲目更加动听。(摄影任亭钰)
为了追求更好的演奏效果,指导老师经常会对乐手进行单独指导,告诉他们哪个地方需要加快节奏或放慢节奏。老师们在音乐上专业严谨,但私底下相当和蔼可亲,师生关系其乐融融。(摄影任宏正)
民乐的范老师的严谨负责体现在一个个细节上,每次专场演出前,他都会认真地对每一件乐器进行校音。(摄影葛丰雨)
演奏的过程中,一位同学不小心吹错了音,演奏因此停了下来。在老师的调侃和大家的笑声中,他尴尬地吐出了舌头。(摄影葛丰雨)
机械学院的退休教师陈连利经常在空闲时来看乐团训练,有时也会去旁听学校的京剧鉴赏课、观看学校的音乐类演出。他从十多岁就开始学习大提琴,是一位资深音乐爱好者。“一听到音乐我就会停下来听,或者会忍不住去看看是哪里在演奏”。(摄影李红菱)
休息的时候,乐手的朋友来到排练室,兴奋地拍下他演奏的样子。学校的新年音乐会和专场演出时,很多乐手都会让朋友拍下自己的演出照,然后骄傲地发给远方的父母看。(摄影李红菱)
乐器是乐手的伴侣,演奏时,乐手在乐器上奏出优美的音符。休息时,乐手还可以舒服地趴在乐器上小憩。(摄影葛丰雨)
中场休息时,中提琴手拿起同伴的鼓槌,模仿架子鼓手在腿上快速敲击着。(摄影李红菱)
训练结束后,同学们会精心擦拭自己心爱的乐器,保持乐器的清洁。这样,一方面能够保证了乐器不被锈蚀,另一方面也会使乐器吹奏起来更加轻松、流畅。(摄影李红菱)
乐团里最常见也是最感人的场景之一就是:即便是在不用训练的休息时间,也常有人到团里来练习。当文化节专场和新年音乐会这些演出和考试发生冲突时,很多同学为了两者兼顾,就会把教材放在谱架上,趁中间短暂的休息时间复习一下。(摄影林胡斌)
乐器在长期使用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小毛病,对于自己力所能及的问题,同学们都会选择自己动手处理。(摄影葛丰雨)
扬琴、古筝、低音提琴等体积较大的乐器都由演奏者亲自搬运。在特长生考试的时候,甚至有外地考生特意为自己的乐器买了张软卧票,以此减轻长途奔波对乐器造成伤害。(摄影陈锐)
作为乐团的指导老师,石老师自己也记不清已经在乐团工作了多少年。他为人幽默,同学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大爷”。“我希望同学们能在音乐中找到快乐,也希望同学们把乐团当作自己的家。很多同学毕了业也会常回家看看,这样我就心满意足了。”石老师说道。(摄影任宏正)
402是石老师的办公室,也是乐团同学经常去“唠嗑儿”的地方。但是想要通过这扇“神秘”的门并不容易:石老师曾经在门上贴了“觅师需节奏”的纸条,不同乐团的同学需要敲出不同的节奏才能进门面师;后来大爷还把新手机号写成《觅师圆舞曲》的曲谱贴在门上广而告之。现在大家去402必须高呼“大爷在吗?”,才能得到石老师的回应。(摄影葛丰雨)
已经研二的周维是“第三代”大工力量的成员,也是现在电声乐队的负责人。自从大二正式接受专业学习后,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有些人也许有自己喜欢的东西,但也仅仅停留于喜欢的层面,很少达到‘迷’这样的热爱程度。”(摄影谢昊)
周维平均每天练琴3小时,即使是在备战考研的那段时间里,他回到寝室后仍会坚持在走廊里练2小时。他是团里最常出现的一个人,在其他人排练的时候,他就在旁边的小屋里自己练习。(摄影李红菱)
乐团就是个大家庭,在这里,每个人都默默坚守着自己对音乐的执着。那些即将毕业的成员也会经常回团里练习,因为剩下的日子可能是他们能够在团队里演奏的最后一段时光。5月21日,就在山上礼堂,他们为全校师生奉献一场视听盛宴,对他们来说,这是因乐而乐。(摄影谢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