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凌轩评·聚焦国际化】让国际化助推我校一流大学建设

2015-01-15作者:吕东光

1月7日,我校召开了国际化战略研讨会,同一天,一流学科建设工作启动会也隆重召开,这表明,我校强化内涵式发展、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正在强势推进,以此为标志,我校一流大学建设拉开了序幕,大工人开始了争创国内一流、追赶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

在知识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时代,大学国际化是时代潮流,是大学争创一流的必由之路。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世纪之交以来,作为后起直追的我国大学,国际化进程明显加速,就拿我校来说,每年基于交流项目派往国外交流学生从从2005年的2人增加到2014年的1061人,已与27个国家和地区194所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我们在有显示度的世界大学排名中都榜上有名,而且进步幅度加快;但总体来说,我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在师资国际化、高水平科研成果、国际声誉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能够进入前200名的大学不足10所,就我校国际化情况看,国际化的主要指标基数小、底子薄,国际化的总体差距仍然比较大。

国际化水平是衡量一所大学是否达到世界一流标准的重要标志之一,作为一流大学建设的一个维度,国际化水平说明一所大学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纵观世界一流大学,其强大的人才优势和划时代的科研成果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在解决包括本国在内的全人类生活方式的共性问题、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进入21世纪,世界主要国家纷纷把一流大学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我国建设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建设一批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世界一流大学,我们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乘势而上,主动作为,在这一过程中,大力加强国际化建设无疑是助推我们建设一流大学的主要途径和抓手。

首先,国际化建设要立足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无论是自然科学研究还是科学技术研究,都不能离开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一流大学建设应与国家经济发展互为支撑、相互促进,国家重大需求,既有科学前沿问题、也有应用技术问题,把这些问题作为我们的科研目标和方向,为摆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而群策群力、攻坚克难。这个过程既需要我们汇聚全球性的高端人才为我所用,又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国内资源,加强创新链条的灵活性,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打造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集成创新的新格局,依靠创新驱动开辟新出路,谋求新发展;当我们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所依托的重要动力源时,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得到拓展,我们的国际影响力和学术地位也得到了提升。

其次,我们要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不断改善学术生态环境。师夷之长才能长已之技,我们要把自己打造成一流水平,首先要以学习者的姿态融入到国际一流的学术研究队伍里去,闭门造车、把自己封闭于世界之外,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圈里搞研究,虽有收获,也只是在人家研究的东西的外围、或分枝处有所建树,没有跻身本研究领域的主流、核心中去,其结果是越来越被边缘化。加强交流与合作,让人家了解我们,知道我们的研究,关注我们的发展,通过开展实质性的深入合作,我们不仅了解了国际学术界的最新进展,更能够在此基础上,找寻我们的突破口,形成自己的特色,作到和而不同,求同存异,逐渐壮大我们自己在学术界的全球话语权,并成为国际学术前沿的的主导者和引领者。

同时,我们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体系等也要与国际标准接轨,通过积极引入国际标准、参与国际评估和认证,不断提高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这要求教师既要潜心科研、不断提升学术水平,又要精心育人。世界一流大学的显著特点就是学科和科研反哺教学的能力强、效果好,教师不是“教书匠”,而是科学新知识和先进思想的引领者,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思想和创造热情。站在国际视野思考学术问题和人才培养问题,不断改善学术生态环境,我们才能有机会参与国际协同创新,参加国际或区域重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从全球引来更多有影响力的专家和学者,使我们学校更有魅力和吸引力。

再者,国际化促使一流大学建设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国际化需要我们面向国际一流标准,更新观念、创新管理模式。我们要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加强一流学科建设,在“存量促升级,增量调结构”的思想指导下,我们要在管理模式、资源配置、评价体系上进行改革,集中整合学科优势,明确学科发展定位,突出学科特色,树立具有大工特色的国际办学品牌;我们要加强系统谋划,将国际优质资源有效融合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全过程;要进一步加大派出力度,培养既熟悉本国文化又通晓国际行业规约的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高层次人才;加大引才、引智工作力度;通过提高服务水平、扩大高质量留学生教育规模;我们要进一步健全国际化工作的体制机制,坚持院系主体、教师主力、学生中心、外事协调原则,构建多方参与的国际化建设新格局。

总之,我们要抓住新时期国家一流大学建设契机,以建设国际一流为目标,构建起适应国家经济竞争需要的学科建设体系,打造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多元化、分层次发展的一流大学建设新格局,向改革要动力,从创新要发展,勇于超越、敢于挑战,努力营造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国际文化氛围,让创新思想竞相迸发,让科学智慧不断涌现,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来源:宣传部 新闻中心
编辑:张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