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首页 >> 学术科研 >> 正文

浪花的追求是大海―追记海军总医院原副院长冯理达(上)

2008-07-10作者:single



  2008年2月8日,一位传奇老人溘然长逝。

  临终前,老人嘱咐儿子代她交了1万元党费。交完党费,她的工资卡上仅剩下85.46元。而她一生捐献的钱物,价值超过300万元。

  病重期间,她只要看见医护人员走进病房,就会努力坐起来,或者招招手。医护人员离开时,她总是说:“辛苦了!”“把你们累坏了!”

  因肺纤维化合并感染,她无法说话,只能用笔告诉工作人员,每天给她读报。1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看望钱学森等科学家的报道发表后,她反复听了三遍,直到深度昏迷。

  这位老人身世显赫,却鲜为人知。她就是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和新中国第一任卫生部部长李德全的长女、著名免疫学家、海军总医院原副院长冯理达。

  “少小即怀报国志,毕生几曾敢息肩”。83个春秋,她见证了新旧中国的沧桑巨变,最终无怨无悔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一生追随党、一生热爱党、一贯忠于党、一切献给党,就是她的人生写照。

  “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这是她生前最爱唱的歌曲。她像一朵浪花,来自大海,归于大海。她是大海的赤子,一生一世,分担着海的忧愁,分享着海的欢乐……

  五十岁的新党员

  在冯理达的办公室里,悬挂着一张珍贵的老照片:1947年8月,她和父母站在美国旧金山的海滩上,眺望着远方。

  浩瀚的海洋,隔不断游子对祖国的思念。1948年8月,冯玉祥夫妇准备远渡重洋,参加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临行前,他们让冯理达与丈夫罗元铮作出去留选择。那时,冯理达正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太平洋生物学院生物系学习。

  从父亲率兵张家口抗日,到举家赴泰山赋闲,再到远走美国“考察水利”,在随父母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冯理达逐渐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并被这个政党的纲领和主张深深吸引。于是,她和丈夫毅然决定:跟着父母奔向新中国的怀抱!

  在大西洋的波涛中,“胜利”号轮船起航了。谁也不曾料到,一场灾难悄然降临。1948年9月1日,当轮船航行至苏联黑海时,船舱突然失火,冯玉祥和小女儿不幸遇难。李德全带着冯理达及其弟妹回国。

  “黑海事件”的生离死别,成为冯理达一生永远的痛,也成为她的人生新起点。

  回国后,她越来越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1949年,冯理达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留苏学生。学习期间,她第一次提出了入党申请。在列宁格勒医学院,她获得了免疫学副博士学位。她的博士论文被作为医学院的教科书出版。1957年,列宁格勒白喉肆虐。为了消灭这种传染病,冯理达创造性地运用针灸和西医结合的方法,使当年白喉的发病率降到了零。一时间,冯理达成为苏联的新闻人物,她的讲课教材被编成专著――《中国针灸学》。面对苏联的挽留,她说:“我是祖国派来的,我要用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

  1958年,冯理达回到中国,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免疫学研究所工作。“文革”期间,她和母亲都受到了冲击。不久,母亲病逝,她也失去了工作。1973年,在周总理和邓颖超的关怀下,冯理达被调到海军总医院传染科工作,当上了一名普通住院医生。即便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她都没有动摇自己的信仰。

  1975年12月23日,是冯理达永远铭记的日子。经过26年的苦苦追求,她终于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闻此消息,她喜极而泣。那一年,她已经50岁。

  有人问:年过半百,为什么还是痴心不改?冯理达说:“我父亲从辛亥革命时就开始探索中国的前途,经历了许多历史重大事件,才看清不是国民党,而是中国共产党才能结束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蒙受的耻辱。当年,父亲为了追随共产党,与国民党彻底决裂;母亲在62岁高龄时加入了共产党;弟弟妹妹也先后成了共产党员。我们一家人都是党培养起来的,永远跟党走是我人生的最终选择。”

  冯理达对党的感情,真挚而深沉。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震动。作为第一代留苏学者,她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她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三天没有上班,这是她一生中从未有过的。后来,她总结了苏联解体的原因,并言辞恳切地提出自己的建议。

  党的十七大后,她逐字逐句阅读新党章,并用毛笔小楷一遍遍地抄录,装订成精美的礼品书赠送朋友。面对惊讶的目光,她说:“读八遍不如抄一遍。抄写的过程,既是加深理解党章,也是敦促自己践行党章。”

  中国免疫学的开拓者

  冯理达的客厅里,挂着一幅法国人的画像――免疫学创始人巴斯德。画面上,巴斯德神情专注,观察着试管中的标本。那是她最敬重的科学家之一。

  1978年,53岁的冯理达奉命创建海军总医院免疫室。一间房,两张桌,三个人,白手起家,困难重重。然而,简陋的条件,挡不住她追求真理的激情。没有桌子,她就找来废弃的木料自己动手搭台子;没有电子显微镜,她就带着医学标本到其他单位做实验;没有防护服,她就冒着辐射的危险,开展放射免疫研究;没有工人,她就亲自洗试管和器皿,手上的皮都泡脱了。

  搞病毒实验需要无菌操作间,可当时的医院不具备条件。于是,他们想到了一个地方:尚未启用的电梯间。在狭小的空间里,他们日夜苦干,反复实验,终于用科学方法证实了中医药对流感病毒的杀伤抑制作用,这一成果获得了全军科技进步奖。

  经过艰苦创业,免疫室拥有了病毒细胞室、免疫实验室、血液流变室、电子显微镜室、动物实验室和免疫研究门诊等6个部门,一项项研究成果从这个小小窗口走向世界。

  上世纪80年代,冯理达率先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免疫学学科的思想,把免疫学研究提高到中西医结合整体论的层次,并创立了免疫宏观学、免疫微观学、免疫康复学、免疫物理学、部队免疫学等,为丰富世界免疫学作出贡献。她创造性地运用电学、力学、电动力学和电磁学等理论进行机体免疫研究,使中国免疫学在基础实验及临床实践方面得到了进一步证实。这些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受到了钱学森等科学家的高度评价。

  上世纪90年代,冯理达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开始探索人类健康长寿的奥秘。1999年,她出版了第一册《健康健美长寿学》,阐述了健康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提出“健康是国家财富”等理念。近年来,她共出版《健康健美长寿学》6册,总计200万字。

  晚年,冯理达经常奔走在工厂、社区、农村、部队,不知疲倦地传播健康知识,被誉为“健康使者”。针对中国的“银发浪潮”和医疗费用增长趋势,她强调防病重于治病,提倡弘扬中医文化,提高人群免疫功能。她说:“人要有存储健康的意识,健康是人最宝贵的财富。没有了健康,再富也是贫穷的。”近10年来,她在国内授课上千次,听众达数十万人,从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受任何宴请。

  2007年11月的一天,北京突然降温,雪花飘飞。冯理达应邀给退休老干部做一场健康讲座。由于天气不好,很多老人都没到场,她也因感冒不停地咳嗽。主持人建议取消讲座,她却说:“今天只要有一个人听我的课,我就应该讲下去,这是对人的尊重!”她的课不仅绘声绘色,还有现场示范动作,会场上掌声不断。谁也不知道,那时,她的肺部感染已经很重了。

  关注民生的“老大姐”

  冯理达一家与政协颇有渊源。母亲李德全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丈夫罗元铮既是著名经济学家,也是全国政协委员。她连任4届全国政协委员,被尊称为“老大姐”。

  1989年,冯理达增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她在日记里写道:“政协,是我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为了反对独裁政治,我父亲在美国联合爱国人士,要求民主,但他没能亲眼看到他的愿望变成现实。直到1949年建立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这才有了真正的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历史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的见证,当我们多党的力量合在一起,实行民主政治时,我们就有力量,国家就兴旺,过去我们合力反对独裁,现在我们一起振兴中华。”

  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冯理达永远是记者追逐的“焦点”。这并不是因为她特殊的家庭背景,而是因为她每次的讲话都有血有肉,充满感情。

  “人民安乐版图全”,这是冯玉祥将军的诗句,也是冯理达的心愿。2005年,政协委员讨论《反分裂国家法》时,她第一个站起来发言,从父亲爱国的历史讲起,义正辞严地批评“台独”。政协小组会发言一般很少有人鼓掌,但她的发言多次被掌声打断。

  作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她曾寄语台湾同胞:“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证明,繁荣发展总是与统一相伴,战乱衰败总是与分裂相随。一道台湾海峡,割不断骨肉亲情,每一个华夏子孙都不会答应两岸分裂,骨肉分离。”

  每次会见海外朋友时,她总是不忘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她说:“我们现在有一些方面是不如发达国家,但是我们有自己的优势,如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的成就,都是有目共睹的。”一名台湾退役军官访问祖国大陆,临走时动情地说:“你很爱国,你讲的这些事让我更加深入了解了今天的中国共产党和大陆,我相信无论什么时候,炎黄子孙的血脉都会紧密联系在一起。”

  关注民生,关注困难群众,是冯理达提案的重要内容。她常常说:“我是党的女儿,人民的女儿,老百姓的女儿。”

  近年来,她特别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2004年初,她前往北京郊区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地方进行调研。她挨家挨户地走访,目睹了很多农民工子女失学、农民工学校师资缺乏的景象,深感痛心。于是,她呼吁政府部门尽快想办法解决问题。很快,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让农民工子女享受到了平等的教育机会。

  1998年,北京抗癌乐园负责人找到冯理达,请她参加成立5周年活动。从那时起,冯理达就和癌症患者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经常捐款捐物,宣讲健康知识,鼓励他们乐观地生活。得知北京抗癌乐园一直没有固定的地点,她心急如焚,四处奔走,并递交了提案。2005年,北京市政府拨款120万元,在海淀区颐园居小区购置了一套145平方米的住房。从此,北京抗癌乐园的病友们有了一个温暖的家。

  浪是海的赤子,海是浪的依托。冯理达就像一朵深情的浪花,历经风雨沧桑,永远追求着大海、眷恋着大海……(人民网记者  白剑峰)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辑:陈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