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邀请,著名文学评论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晓明于10月27日下午在图书馆报告厅,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幸存经验”的学术讲座。
在讲座中,陈老师首先从哲学层面对“幸存”(survival)的概念进行了阐释,指出目前中国当代文学的格局只有两种,一种文学性的写作;另一种是娱乐至死的生产。后者无疑生命力正当旺盛之际,那些疯狂生产的符号随时都要淹没覆盖前者的存在;前者似乎垂垂老矣,它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困难,它甚至没有多少自我保护能力,它随时会被吞没或沉没。它只是幸存,只有在幸存的意义上,只有向死而生的幸存,这种写作可能才是为文学续上性命的写作,才是文学生命倔强的存在。陈老师从莫言的《生死疲劳》、贾平凹的《秦腔》、阎连科的《受活》、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等文学作品入手,深入解读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幸存经验。指出他们的写作有一种在土地上的倔强性,这种倔强性或许就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幸存经验,是文学幸存的偶然家园,是文学前途未卜的意外之喜。
这次讲座是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举办的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批评家系列讲座之一,继著名作家苏童、阿来、格非之后,再一次在大连理工大学掀起了人文热潮。讲座由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洪晓楠院长主持。洪晓楠代表人文学院感谢陈老师的精彩报告以及他对大连理工大学中文学科发展的大力支持。整个讲座在文学知识的播撒与交融中让我校师生走进文学殿堂,感受文学的精神魅力。(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梁海 通讯员 金保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