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首页 >> 学术科研 >> 正文

找工作难,还是找好工作难?

2011-09-29作者:single
9月份,应届高校毕业生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明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已在四处奔走找工作了。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正在各个城市集中进行。

  一年又一年,一届又一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一直是社会高度关心的话题。今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660万人,据预测,“十二五”期间每年都有近70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青年就业的主要来源。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监测显示,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负面影响逐渐减弱的情况下,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好于往年。

  但多数高校毕业生还是感到压力重重。“找工作太难”、“起薪太低”、“大学毕业生还不如农民工抢手”……找工作、找一份满意的工作,仍然是摆在大学生面前的严峻现实。

  1

  高校毕业生毁约率走高——

  大学生找工作不难,找一份自己满意、又能胜任的工作不容易

  当同学们都已经开始人生第一份正式工作的时候,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2007级学生寇羲却每天泡在图书馆,准备明年初考研。

  去年底,寇羲也和其他同学一样,一边努力找工作,一边准备考研。结果,既没找到满意的工作,考研准备也不充分,两头都没有着落,只得再复习一年。

  寇羲学的专业是工业工程,毕业后一般都会到制造业企业工作,但她一直想从事与IT、金融有关的职业。所以,找工作期间尽管收到了包括比亚迪在内的几家企业的录用通知,但因为“不想去工厂”、“专业不对口,做得很吃力”、“薪水待遇太低”等原因,寇羲放弃了这几个录用通知。

  “我自己总结,觉得大学期间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没有什么思考,找工作的时候才忽然发现自己的专业出来做的工作不是自己喜欢的,不是自己愿意做的,因此有些工作找到了也没有签约。”寇羲告诉记者,“耽误了一年,很可惜。”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状况基本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前的情况下,对多数毕业生而言,找一份工作不难,但要找一份自己满意、又有能力胜任的工作却并不容易。

  毕业生就业毁约率增高,颇能反映当前毕业生就业的心态。据权威机构对全国692所高校近2万名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调研显示,16%的毕业生曾经有毁约的经历。在毁约的原因中,拿到了更好录用通知的以41%的比例排在首位。其他原因则包括试用期间发现不适合职业发展,用人单位的承诺未兑现和发现就业以外更好的机会,分别占29.1%、17.7%和12.2%。

  中国就业促进会会长张小建表示,当前大学生就业意愿与市场现实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大学生现在都想当公务员,想进事业单位,想进国企。但从近10年的统计数据看,虽然这三项的就业数量不断增加,但只占大学生就业总数的20%。其中12%是进机关事业单位,8%是国有企业人员更换和新增。大学生希望的理想岗位和相关领域能够提供的实际岗位不能吻合,这是摆在每个大学生面前非常现实的问题。

  另一方面,毕业生在找工作时,会面临有知识、缺能力的状况。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副巡视员尹建堃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升级和产业机构升级,对实用型、服务型、技能型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大,而大学生在知识结构、技能水平、职业素质方面和整个市场需求差距比较大。中国人民大学相关调查显示,目前用人单位最看重、而学生最缺少的是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究其根本原因,则与大学教育和市场需求脱节、专业设置雷同、课程重理论轻实际等原因有关。

  毕业生数量多、竞争激烈,找工作本来就不容易。“眼高手低”的尴尬现实,让毕业生找工作难上加难。“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很大程度上受大学生就业自身能力的制约。”北京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苏栋表示,“很多学生专业知识能力达不到用人企业的标准,或期望企业能够提供高出自身专业能力要求的薪资待遇水平,这就使很多企业不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

2

  多数人不愿去基层就业——

  政策频出鼓励大学生去基层、去创业,大学生也应转变观念适应现实

  和毕业生都想进事业单位和国企恰恰相反,基层和中小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巨大,但没多少人愿意去。

  人社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现在社区、乡村需要大量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社区服务、便民服务人员。据测算,每年社区岗位都有上百万,而且不断增长,所以基层需要大量人才。民营企业也需要大量有知识、有技能,而且能扎扎实实在企业干的员工。但无论基层还是民企,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去,家长也不愿意让孩子去。

  “没想过去基层,还是想留在长三角的大城市发展,家里人也希望自己能离家近一点。”正在准备找工作的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8级学生武琳琳说。她觉得自己刚毕业,很年轻,学习能力还很强,希望有个“更高的平台”,既能施展才华,也能学到新东西。

  记者采访的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中,多数表示不愿意去基层。即便进不了事业单位或国企,也会首先选择回老家城市,借助老家的各种“关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其实,基层有基层的好处。

  刚刚从中国农科院观赏园艺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孔佩佩,选择了到北京大兴区采育镇担任村官。对她而言,能积累基层经验和解决北京户口是村官的两大吸引力,有了经验和户口,将来还是可以进事业单位。很多同学不愿意去基层,盲目地找一份工作留在北京,反而很辛苦。

  孔佩佩现在负责蔬菜基地工作,新开展了类似于现实版“开心农场”的“咱家菜园”,以放心菜、绿色菜为特色,很受欢迎。“来这里,最重要的是考虑自己的专业,现在的工作和我的专业就很对口,农业就应该从基层做起。”孔佩佩说。

  孔佩佩没有打算回河南老家,“对我这类在老家没有任何关系的学生,最好是在能提供公平竞争环境的城市生活,我的专业在北京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孔佩佩说,当村官并不寂寞,交通、生活也很方便,待遇也不错。

  “要用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基层。”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首先要大量开发新的基层岗位,人社部在2009年专门颁布了9个领域、50个基层就业岗位。其中村官计划、三支一扶等项目起到了带头作用。服务期满两年后,很多人留在了当地。还有一些人考公务员,政府就专门拿出部分招考比例,考研究生的给加分,还有人到事业单位或其他企业。很多国企愿意吸收在基层工作了两年的人员。有了这些鼓励措施,更多人会在基层找到就业岗位。

  与此同时,国家也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在成都市红星路35号青年创业园,聚集着许多年轻的创业者。这里多是办公面积几十平方米的小公司,却成就了很多创业梦想。

  研发数字互动产品的泛思互动总经理熊晓亮就是其中之一,2009年,他和另外2名刚毕业的学生创办了泛思互动,如今已发展到20多人,今年上半年销售额已经达到300多万元。熊晓亮告诉记者,创业初期,青年创业园为他们提供了免费的办公场地,还帮忙推荐项目,给了他们很大的信心和帮助。如今,公司新招募的员工多数是应届大学毕业生,自己也能为社会做一点贡献。

  据了解,我国现在的创业比例为2%,有关部门将积极争取在5年内达到国际平均水平10%。为此,在既有的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创业培训补贴、场地、孵化基地等政策措施的基础上,要把创业工作前伸后延。前伸到学生大一、大二期间,后延到学生毕业两年后还能享受这些政策。

  “如果毕业生和家长们能适当转变就业观念,眼界更开阔、目光更长远,就会发现另一片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张小建表示。

3 就业指导被戏称为“太空课”——

  就业服务还应更实用、更有针对性,新的年度找工作宜“早、勤、勇”

  “对于大学生就业期望值高、职业能力不足、职业素养欠缺的状况,不能一味指责,要真正去了解大学生的需求,结合国情制定一些有针对性措施,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消除制度性障碍,这才是治本之道。”北京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李军凯表示。

  在成都市人才市场,记者遇见了6月刚刚从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沈赖敏。她正在使用“成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管理系统”输入自己的信息。尽管现在已经在一家民营快递企业找到了一份管理工作,但因为专业不对口,沈赖敏还是希望到人才市场来看看机会,希望找一份更适合自己的工作。

  沈赖敏从同学那听说了成都市这套自助式的“就业服务管理系统”,只要输入自己的信息,就能自动生成就业档案。通过这套系统,就业部门不仅能掌握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岗位结构和就业愿望,还能有针对性的结合个人信息,向毕业生推荐岗位。目前成都市4万多高校毕业生,已有3万多人的信息纳入系统。

  近年来,成都市每年约有4万人考入市内外各大学,加上国际金融危机、“5·12”大地震的影响,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成都市结合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活动,不断加大毕业生就业服务力度。同时,搭建市场平台,充分发挥政府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促进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仅今年1—8月,已经举办各类以高校毕业生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招聘会335场次,提供岗位47.6万个。

  专家指出,除了政府提供的就业服务以外,还应该进一步发挥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作用。

  提升就业能力要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既要进行专业教育,同时也要进行就业指导、创业教育和培训,让大学生提前做好就业准备,培养创业理念。

  据记者了解,现在很多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必修课或选修课,但实际上多数课程理论色彩浓,内容枯燥,实际用处不大,被很多大学生戏称为“太空课”。应该加强这些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比如请一些知名校友、知名企业老总做讲座,让学生从他们的就业、创业经历中获得启发。

  南京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任兰亚明对毕业生找工作提出了几条建议。一要早。现在开始密切关注就业形势、求职信息、校园招聘等各类招聘会、人才洽谈会等。要有目标,有计划,尽早行动起来,不要被动等待。二要勤。勤于学习、提高自己的求职技能,志向相同的同学可以组建求职团队,互相学习、训练、模拟,分享求职信息与经历、体会。三要勇。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依然严峻”客观事实要有足够的重视,但同时必须要充分地自信和冷静。求职过程中,绝大部分用人单位不是在找传说中的最优秀的人,而是在找他们认为最适合的人。即使受到部分用人单位的“拒绝”,也是十分正常和普遍的,应坦然面对,总结经验,继续努力。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姜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