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首页 >> 学术科研 >> 正文

软件学院应培养工程型人才

2012-03-21作者:本报记者 蒋家平 杨保国 通讯员 曾皓
“软件行业需要的是工程型人才,不能照搬传统的科学人才培养模式。”3月2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软件学院即将迎来建院10周年庆典,有关专家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呼吁,应进一步转变培养观念,加快培养我国软件产业急需的高素质工程型人才。
绝非培养单纯的程序员
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已经成立10年,累计培养毕业生近10万人,为我国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时至今日,还常有人问:计算机学院那么多,为什么还要办软件学院?两者的差别在哪里?”中国科大软件学院执行院长周学海对此感到很无奈,“不能完全怪社会上存在模糊认识,确实软件人才培养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周学海举例说,几年前,某知名公司要在合肥招聘150名软件工程师,结果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招到30多人。公司总部觉得很费解,因为合肥市高校云集,几乎所有大学都有计算机类专业。“现在没有任何行业离得开软件,软件行业人才需求很大。可一方面是不少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一方面却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这说明我们的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
“软件学院和计算机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有差别的。”软件学院副院长吴敏说,计算机专业侧重于培养能创新计算理论、技术和方法的研究人才,软件学院培养的是工程师,是用最成熟的但不一定是最先进的技术,来开发最稳定、可靠、经济、安全的软件产品。做产品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提出概念,到架构与设计,再到开发、测试、产品发售和后期维护等,既要考虑市场需求、成本控制,也要考虑性能优化、安全可靠,往往需要大的团队合作。
“微软公司当初研发IE浏览器,最多的时候是900多人的团队在合作,集中了从市场营销到技术开发、工程管理等全方位的人才,规模之大令人惊讶。”吴敏说,“所以,软件学院要培养的绝不仅仅是单纯的程序员,而是具备市场意识、产品意识、工程意识,乃至管理能力、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教师应有很强的工程背景
“要培养工程型人才,老师应该有很强的工程背景,是‘双师型’,即‘工程师+老师’。”在周学海看来,软件学院应该有相当比例的教师能在大学与企业之间有计划地流动,企业专家到高校任教、高校老师到企业任职应该成为常态。
“十年前,我到美国参观,印象最深刻的是软件企业和学校的人才互动非常畅通。大公司的工作人员会介绍自己原来在哪个大学工作过,大学老师会介绍自己曾在哪个公司干过。”吴敏感慨地说,“反观国内,软件学院的老师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有企业经历的少之又少,双向流动非常困难。”
“应该探索一种机制,让大学老师可以带着实验室的成果暂时离开学校,专注于成果产业化,等到一定阶段后再回到学校。”周学海介绍说,目前国内的机制有障碍,老师出去容易回来难,除了待遇差距大外,还有评价体系的矛盾。人们认为,老师到企业,等于自废做学问的“武功”。
“我们在苏州的软件学院正在谋划改革机制,允许老师停薪留职,一年内回来不需要重新评价,2~3年后回来再作一次考评。同时还要求所有老师在两年中必须有半年左右的时间要到企业去工作,做项目。”周学海说,“这不仅对老师拥有工业背景有好处,也有利于大学敏锐地掌握工业界关键技术需求,从而取得有价值的突破。”
论文必须写在企业中
中国科大软件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百分之百,81%的毕业生集中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和南京六个软件产业一线城市,19%的毕业生回到生源所在地的省会城市和苏州、大连、厦门等经济发达的二线城市。
“今年的毕业生平均年薪达到12万元左右。”软件学院副院长李曦说,“之所以就业这么好,关键在于我们的学生将论文写在企业中,是从行业一线摸爬滚打出来的。”
“计算机和软件工程学科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只能将最核心的基础知识和实用新技术教给学生,同时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新知识,如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李曦表示,软件学院的教学一定要强调基础理论和实践锻炼的平衡,“基础打得牢,学生的后劲才足;参与实践多,学生的动手能力才会强。”
“软件学院要求学生毕业论文在企业做,其目的还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吴敏举例说,温州动车撞车事件是因为故障恢复后程序还在发送故障前的数据,铁道部网络购票系统瘫痪是对网民密集上网刷票缺乏预判,这都不是科学问题,而是软件设计问题。
“人遇到紧急情况会有本能反应,而机器的运行要靠程序。环境稍微复杂一点,实验室里运行良好的程序在实用中都可能出现问题。”吴敏说,所以设计一个产品必须考虑到方方面面,丝毫不能马虎。科大软件学院不仅从企业请来众多专家举办系列行业讲座,而且在学生实习中要求必须三四个人组成一个团队,完成一个项目,让学生在生产一线亲身体验一个产品从概念到设计再到开发、测试等整个过程,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
“从去年开始,软件学院还通过考试选拔了30名学生,组成了软件项目管理班。”吴敏介绍说,这个班的学生除接受软件专业培养外,还强化管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目的是满足软件行业高级管理人才紧缺的需求。”
国际化亟待破题
“软件学院的国际化是个迫切的命题。”周学海说,目前国际上大的软件课题都实行国际招标,印度的软件产业之所以比我国发展得好,很重要的是他们的国际化程度高。一个大的招标书,他们一周内就能把标书吃透,并提交出应标书。“这不仅涉及到外语水平,还有对招标企业所在国家文化的了解程度问题。如果对别国文化不了解,业务商谈肯定会受影响,也很难把软件产品推销出去。”
“我们正在对英语教学进行改革,软件专业老师编写硕士英语教科书就是其中一项。”吴敏介绍说,起初英语专业老师对这个方案不屑一顾,出版社也不认可,但学生非常欢迎。原因是,这本新教材没有按照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而是完全围绕软件产品开发的全过程展开,如何通过MSN在线交流、如何制作PPT、如何参加项目管理讨论、如何应聘企业等,各类实用知识应有尽有,更重要的是教学方法从传统的被动听,转变为主动积极地参与讨论和交互。
“中国人从小学到硕士一直在学英语,但还是不能自如地交流,问题就出在教学方法上。”吴敏说,软件学院开发的这本电子书,知识性内容让学生自学,每个单元都会围绕项目管理、演讲、招标等环节设置讨论题,上课就是围绕讨论题展开。“这本教材已经试用一年,极受学生欢迎。现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催着我们要出版。这应该是国内首部由专业课老师参与著作的英语电子书。”
“当然,在软件学院国际化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周学海说,“一方面我们需要聘请更多的外籍师资,一方面也要积极招收国际学生,从而形成国际化的软件人才培养环境。”

来源:中国科学报
编辑:龙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