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风采
首页 >> 一线风采 >> 正文

【大工人物·校友篇】王晓辉:淡看荣誉 寄情科研

2016-05-10作者:董柏琪 朱志伟

校友档案:王晓辉,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导,曾任水下机器人研究室主任、现任工程项目处处长。1986年-1990年就读于我校自动控制专业,1990年-1993年,硕士就读于我校工业自动化专业。长期从事水下机器人领域科研及科研管理工作,是重级作业型遥控潜水器项目负责人,国内首台自走式海缆埋设机控制系统负责人,国家十五863重大专项7000米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副总设计师、控制系统子课题负责人,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

在别人看来,他是身上有着诸多光环的优秀科技工作者,但在王晓辉看来,他只是一个平凡的科研人员。面对鲜花和掌声,他总是淡然一笑,荣誉只是短暂的辉煌,更值得回味的是其背后凝聚的艰辛与汗水,是曲折逆境中的进步与感动,是从起点到达终点的光辉历程。

为“蛟龙号”打造强大“龙脑”

1998年6月,王晓辉被调到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水下机器人研究室担任普通科员,从此与水下机器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解剖机器人、控制机械手臂开始,他一头扎进了科学研究的海洋里,每天孜孜不倦地工作着,针对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他更是不断地学习各类知识为自己充电,好像一棵小树在拼命汲取营养。通过参与研制重级作业型遥控潜水器、国内首台自走式海缆埋设机,并担任项目负责人,他展现出扎实的技术功底和过硬的项目把控能力,渐渐成为了这一领域的专家。

2002年,科技部将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863计划重大专项,启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研制工作。第二年,王晓辉被聘为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水下机器人研究中心副主任,开始了“蛟龙号”控制系统研发的艰难历程。

“蛟龙号”主控制系统被誉为中国“龙脑”,技术非常复杂,要求也非常严格,世界上能自主研发此类设备的国家屈指可数,摆在王晓辉面前的是块硬骨头,根本没有任何国内先例可借鉴,他只能凭借研制水下机器人的些许经验,带领技术团队开始了一系列的攻坚克难。路漫漫其修远兮,艰苦卓绝而求索。他下班不回家,周末不休假,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咬紧牙关,殚精竭虑,一干就是好几年,头上的白发也悄然增多。

研发过程中,他始终以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的态度对待每个环节,他说:“未验证过的技术轻易不能使用,任何一点失误都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在开发新技术的同时,王晓辉更加注重基础研究,虽然它不是一种特定的技术,短时间内还看不到太明显的进展,但不搞基础研究就没有新技术可用。经过大量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试验调试,他带领团队一路披荆斩棘,在破解技术难题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技术经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成功没有捷径,唯有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漫长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王晓辉团队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他们开发的控制系统在“蛟龙号”海试过程中从未出现过故障,多次获得上级领导的表扬。

科研过程中的享受比成功时的喜悦更持久

2012年6月,“蛟龙号”7000米海试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蛟龙号”的工作范围可以覆盖全球99.8%的海域,中国也成为拥有世界上作业深度最大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的国家。

消息传来举国欢庆,“中国深度”振奋人心,从2002年立项到2012年收官历经的十年,是中国科技不断突破、硕果累累的十年,更是中国科研人员呕心沥血、埋头苦干的十年。王晓辉带领研发团队十年磨一剑,终于用汗水浇灌出科技之花,成功的那一刻,所有的艰辛都化成了甜澧,兴奋和喜悦溢于言表。

回望这段艰辛和荣耀的历程,王晓辉感慨颇多,一路走来虽然饱经风雨,但是勇敢者的脚步从未退缩,“想要追求卓越,就一定要历经磨难,要相信困难都会被克服掉,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自强不息、坚韧不拔是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基因,面对现代化征程中的困难与挑战,无数王晓辉一样的优秀中华儿女正一路引吭高歌、砥砺前行。

辉煌过后,王晓辉又投入到了紧张忙碌的工作中。他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艘“蛟龙号”模型,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看着这部模型,王晓辉的脸上有一丝欣慰,也有一丝淡然。“‘蛟龙号’只是我科技生涯中的一个科研项目而已,没有什么太了不起,其实科研人员很平凡。”古语云:“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在他的言行中,总是流露出科技工作者谦逊儒雅的本色,荣誉都是短暂的,奋斗才是永恒的,科研的过程虽然充满艰辛,但却弥足珍贵,“我更享受科研开发的过程,它比成功的喜悦更持久。”

传道授业,亦师亦友

如今的王晓辉还在带着研究所的学生们一起做项目、搞基础研究。“我提供的并不是知识的传播,更多的是经验的指导。”踏实严谨、团结协作、谦虚好学是科研人员的基本素质,唯有踏实严谨才能下苦功夫少犯错误,唯有团结协作才能凝聚力量实现共赢,唯有谦虚好学才能不满现状不断进步,带学生过程中,王晓辉十分注重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希望他们做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

大学时光是短暂而难忘的,回想起自己在大工学习的经历,王晓辉记忆犹新。大学里,他十分刻苦,每天沉醉在知识的海洋里,如饥似渴地学习。他大部分时间都呆在教室和图书馆里,阅读大量书籍,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他不但学习成绩优秀,学生工作也很出色,在担任学生干部的过程中,他严谨处事,积极为别人着想,培养自信,锻炼自己的组织沟通能力,这些也为他今后的管理工作打下了基础。

“大学里重要的不是学到多少知识,而是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而实际工作中又会不断涌现新的知识让你去学习,参加工作几十年来,大学里养成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令王晓辉受益匪浅,“你付出的每一点艰辛努力,在日后工作中都会不同程度的回报。”

和学生们在一起,王晓辉从来不认为自己是老师,而是他们的朋友。他会把平生所学、所知、所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们,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科研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在科研的沃土上,王晓辉始终秉承“团结、进取、求实、创新”的大工精神不断耕耘着,收获硕果累累、彩霞满天。

来源:校友工作处
编辑:张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