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大工
首页 >> 媒体大工 >> 正文

大连理工:校企合作平台5年创益12.6亿元

2006-10-21作者:single

进入10月以来,大连理工大学“辽油―大工研究院”的30多位研究人员,又投入到5万载重吨成品油及原油船方案的紧张设计工作中。就在一个月前,该研究院完成的5万载重吨成品油船的主体设计刚刚成为国际船级社实施“结构共同规范”后,国内第一个通过主体设计的船舶。这都是该校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成立校企合作研究院所取得的可喜成果。

  科学研究为国家服务、为工程服务、为企业服务,是大连理工大学一贯坚守的优良传统。近年来,该校与企业密切合作,在探索开拓中走过了“科研项目合作、组建校企合作委员会平台、联建企业技术分中心、创建校企合作研究院”4个阶段,由早期的单一合作,不断向多种模式共存的新机制迈进。

  早在2000年,该校就分别与辽宁省内29家大中型企业及大连市26家企业联合成立了大连理工大学省(市)校企合作委员会,并陆续与企业联建企业技术分中心。在辽宁省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的23家企业当中,在大工设立分中心的企业有8家。企业把设在大工的技术分中心纳入自己的技术管理工作,每年定期向分中心下达年度研发任务并提供年度科研经费,同时分中心与企业联合申报和承担各类计划项目。此举有力地整合了企业力量,加速了企业创新,使原有校企合作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为更好地服务于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其核心竞争力,近两年,大连理工大学又探索出一条校企合作新路――先后同沈阳鼓风机集团、辽河石油勘探局合作成立了“沈鼓―大工研究院”、“辽油―大工研究院”,把企业的研发中心搬进了校园。在大工建立的“研究特区”,大工与企业同样进行人、财、物的投入,学校派出人员在享受本校教工同等待遇的同时,专职负责企业研发,研发成果归属企业;在管理机制上采用彻底的企业化研发模式,企业当家作主,有独立的运营、预算管理体系;在科研流程上,企业投入科研经费(沈鼓每年投入不低于2000万元,辽油不低于3000万元),决定研发方向,研发技术直接产业化,缩短科研成果产业化流程,通过双方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增强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提高技术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

  校企合作带来了社会、企业、学校全面共赢。截至去年年底,大连理工校企合作平台为全省企业完成技术合作项目428个,校企互访累计达2300多人次,解决620多个技术难题,累计创造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达12.6亿元。

  《中国教育报》2006年10月21日第2版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