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孙德生 刘丽娜 12月22日,记者来到位于沈阳铁西新区的沈阳鼓风机集团新厂区。走进宽敞明亮的现代化厂房,各类大型尖端设备顿时令人目不暇接,紧张操作的工人们,眉宇间流露的满是骄傲和自豪。沈鼓集团,作为我国大型压缩机行业的“第一集团军”,企业开发新产品上千种,其中600多种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创造了上百个压缩机品种的“中国第一”,116种新产品获得了国家科技成果奖,现已占领国内80%的压缩机市场。尤其令人振奋的是,近年来他们走出了一条依靠自己的力量,同时借助高校、科研院所“外脑”的自主创新之路。这是一条我国大型压缩机国产化的成功之路!
校企合作迸发新活力
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集团副总工程师戴继双告诉记者,沈鼓与高校的科技合作始于1984年。那时企业只是就某一个技术攻关项目,与高校合作攻关,后来逐渐有了较长期的合作,再后来,沈鼓以企业的技术中心为主体,干脆在高校内建立了技术分中心。2001年,先在大连理工大学建立了技术分中心,然后又在西安交通大学建立了技术分中心,2005年在东北大学建立了第三个技术分中心。今年,浙江大学主动找到沈鼓,使沈鼓的第四个技术分中心落户该校。与此同时,沈鼓又迈出一大步:将大连理工大学技术分中心升格为技术研究院。
大连理工大学沈鼓技术研究院首开校企合作的新模式:进入技术研究院的5名教授不再担任学校的授课任务,学校对他们的考核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必须按照沈鼓的科研规划,按时完成沈鼓的科研任务,校方只为他们保留编制和基本工资,他们其余的待遇,连同他们带的研究生的补贴,均由企业负责。企业则对他们每月进行一次考核评价,发给津贴,年底他们还将同企业的科研人员一样得到最高10万元的技术创新奖励津贴。
这一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充分调动了高校教师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积极性,一方面他们有了实现自己价值的舞台,可以将自己的科研成果立刻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同时他们也得到了企业给他们提供的更好的科研条件,另一方面,企业的科研都是有时间限制和质量要求的,所以他们也增加了压力和动力。教授们纷纷放下架子,自动与企业的科研人员一起,共同攻关。受到沈鼓在大连理工大学成立技术研究院行动的感召,有两名在海外学成归来的科研人员,也带着他们的研究成果加盟。
合作中孕育创新人才
在高校中建立技术分中心或技术研究院的校企合作新模式,也为企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沈鼓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将年轻的科研人员派驻到设在高校的技术分中心去工作,以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沈鼓仅在大连理工大学就派驻了10名平均年龄30岁的科研人员,他们一方面为教授们提供企业、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情况,协助教授进行技术攻关,同时他们也从教授身上学到了更高的科学技术,更主要的是,开阔了思路,从高校的师生中学到了新的创新方法。
今年29岁的幺立新是沈鼓研发部的一名科研人员,1999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这次他被派到企业设在母校的技术研究院工作。幺立新被分配到由季春俊教授为负责人的大型压缩机出气涡室的性能分析和结构优化项目攻关组。季春俊教授是一名从英国学成归来的学者,早在他在英国留学时,就对这个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可以说是世界上该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季春俊教授在研究中,将原来压缩机上的涡舌的位置和形状进行了调整,大大地提高了气体的流动速度,大大地降低了设备的能耗损失,一台1万千瓦的压缩机,使用了季春俊教授的技术后,一年就可以节约成本120万元。幺立新从季春俊等教授、专家的身上学到了钻研精神和世界一流的专业技术。其他的几位年轻的技术人员也都在科研能力上得到了很大提高。
源源涌入的人才是企业不竭地创新能力的保证。这些被派到高校技术分中心或技术研究院的年轻人,今天还是企业的后备军,明天就是企业创新的中坚力量。
创新中提升攻坚能力
毋庸置疑,在高校中建立企业技术分中心或技术研究院的校企合作新模式,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目前,沈鼓集团正在向研制生产出百万吨/年乙烯压缩机的目标冲刺,2007年1月就将与天津签订一台百万吨/年乙烯压缩机的生产合同,2008年交货,接着还将与茂名、抚顺各签订一台同型号的压缩机合同。百万吨/年乙烯压缩机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级别的压缩机,目前只有美国通用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还有日本的三菱、荏原两家公司有能力生产该级别的压缩机。因此,科研人员的科研课题也主要围绕这一主题进行。
鼓风机行业内有这样一种说法,叫做“压缩机一响黄金万两,压缩机一停效益为零。”足见压缩机性能的重要性。戴继双副总工程师介绍说,以前对压缩机的一项技术要求是,一旦投入使用,一年半不能停机,而现在的要求是五年不能停机。这对于一台仅叶轮就要达到1.5米直径的百万吨/年压缩机来说,谈何容易。为解决提高大型压缩机可靠性这一技术难题,在沈鼓设在东北大学的技术分中心里,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原校长程耿东教授亲自上阵,率领力学系的两个系主任共同担纲研究课题,进行技术攻关。大连理工大学的季春俊博士更为百万吨/年乙烯压缩机的研制解决了大抽压器的技术难题。目前共有包括大连理工大学程耿东、东北大学闻邦椿在内的4位院士在为沈鼓百万吨/年乙烯压缩机的研制进行技术攻关,这为沈鼓攻克这一自主创新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6年,沈鼓集团的912项技术攻关项目中,设在高校的技术分中心或技术研究院担负着近1/4的攻关项目。
从1998年沈鼓研制的第一台国产化CO2压缩机开始,多年来,沈鼓为大庆石化公司研制的48万吨/年乙烯装置用的压缩机和丙烯压缩机,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大型乙烯装置用离心压缩机的历史;为扬子石化公司、上海金山公司提供的两套自主开发的裂解气压缩机组,彻底打破了少数发达国家对中国乙烯市场长达30年的垄断;为山东华鲁恒升公司提供的国产化4万空分装置用压缩机组,挤进了外商独霸的大空分领地,为国家节约外汇3.4亿多美元。
不仅使沈阳鼓风机集团多次实现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压缩机研制“零”的突破,同时也使企业发展成为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开发与制造透平压缩机、透平鼓风机和大型通风机的专业公司。30年来,企业开发新产品上千种,其中600多种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创造了上百个压缩机品种的“中国第一”,116种新产品获得了国家科技成果奖,现已占领国内80%的压缩机市场。
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沈鼓十分注重企业的自主创新,全企业共有科研人员1300多名,占企业职工总数的20%以上。同时企业还不断加大科研投入,2005年企业技术开发的投入为9800万元,占企业年收入的5.51%,基本上达到了发达国家企业在技术开发方面的中等投入水平。
来源:辽宁日报
编辑:田守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