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大工
首页 >> 媒体大工 >> 正文

完成南极越冬大工博士归来

2007-01-22作者:single
完成南极越冬大工博士归来
  
作为南极越冬18名科考队员中的惟一一名在校学生,雷瑞波经历了485天的南极考察,顺利完成海冰观测任务
  
■本报记者 孙卉
  
本报讯昨日,在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里,召开了一个简单、热烈的欢迎仪式。该校土木水利学院博士生雷瑞波,在经历了485天的南极考察过后,于19日顺利完成南极越冬的海冰观测任务,返回大连。
  
雷瑞波一走进会议室,他的同学们立刻围了上去,一位同学将本子举得很高,大声喊着:“给我签个名吧。”雷瑞波假装生气地做了一个打人的动作后,两人亲热地了聊了起来。雷瑞波的一位同学说:“作为大连高校学子南极越冬科考第一人,他克服了很多困难顺利归来,他是我们同学的骄傲。”
  
南极越冬的惟一学生
  
中等身材,黝黑的皮肤,一副黑框眼镜,这位26岁的博士生,已经是第二次走进南极了。他所在的海岸和近海工程实验室承担了国家南极科考“普里兹湾海冰调查和研究”项目,包括收集航行过程中的海冰资料,评估雪龙船的航行能力和破冰能力,调查南极洲周边的冰山分布并进行全年观测等。
  
据雷瑞波的导师李志军教授介绍,我国对南极的科学考察从1984年开始,到现在为止已经进行了22次。我国一直以来,都没有进行对南极越冬海冰的观测。从第21次开始,大连理工大学才将此变成了现实,雷瑞波作为第22次南极越冬的科考队员,是第二次完成越冬时的海冰观测工作。
  
在南极越冬的18名科考队员中,雷瑞波是惟一一名在校学生,也是惟一一名需要野外测试的人。只要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雷瑞波就会带着大连理工大学自主研发的海冰测试仪器去10公里以外的地方作业。
  
为做海冰观测冻伤了手
  
海冰观测是目前中山站上工作风险最大的科考项目之一。雷瑞波每天要面对黑暗、强风、高寒、冰裂缝等诸多困难。南极5月末会出现极夜现象,极夜时每天12时是全天最为明亮的时段,所以他只能在这个时间到野外,在全天仅有的两个小时有模糊太阳光的时间里,他需要完成布置仪器观测点、检查仪器运转情况,并进行数据的采集。
  
由于南极的冬季时常刮风下雪,风速极快,在这样的天气里是不能外出的,所以他只能在刮风下雪的间隔,抢时间到野外去。遇到长时间这样的天气,雷瑞波就会心急如焚,不间断地询问负责天气预报工作的人什么时候风能停。
  
10月的南极是一个气温不算太低的月份。由于每天带着厚重的手套,做海冰观测不是很方便,因此一天他大意地摘掉手套。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雷瑞波的手就冻木了,慢慢地失去了知觉。当他把仪器收起来,返回站里的时候,右手已经被冻得红肿,并带有水泡。随队的医生看后,只能忍痛将他右手两个指甲拔掉,20多天后,他的手才能重新活动。
  
雷瑞波说:“我现在的手已经好了,没事了。雷瑞波伸出右手,记者看到他右手的无名指、小指位置还是发红。“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努力下,他获得了南极冬季10G的海冰观测数据。
  
测试数据装满10张光盘
  
雷瑞波说,他刚到南极的时候一下子被南极的美景吸引住了,蓝天、白雪、企鹅、海豹一切是那么和谐。但是环境的美好,很快被南极生活的枯燥、艰苦所打破。雷瑞波说,在南极需要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蔬菜和寂寞。从6月开始,科考队员们带到南极的蔬菜就没有了。在他手指受伤的日子里,一位俄罗斯朋友去看望他,给他带去了一份非常珍贵的礼物——一根黄瓜,这是雷瑞波从6月开始到10月,惟一一次见到绿色、见到蔬菜,而这根珍贵的黄瓜,只有U盘那么大。南极进入极夜以后,天大部分时间都是黑的,这时候人们之间都不怎么说话了。所以从南极归来后,雷瑞波看到很多熟悉的人,还显得不太适应。
  
“我们在南极越冬的队员有18人,但我们回来乘坐的澳大利亚的船承载量只有13个人。我们13人即将离开南极时,心中都有不舍,因为那是我们工作了近14个月的地方。当我们乘直升机准备离开极地的时候,看着要等到3月份才能离开的5位战友,我们都哭了。”
  
雷瑞波的导师李志军教授曾两次走进南极、一次走进北极,有着丰富的科考经验。他说:“走进南极,对一个人的身体、心理都有着严格的要求。雷瑞波不仅身体素质过关,而且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有着良好的思想觉悟。
  
李教授说:“我等了一年多的时间,终于等回来了10张光盘,这10张光盘装满了雷瑞波的测试数据,我要继续对这些数据进行研究,让全世界人民都能分享到这些宝贵的数据。”

来源:新浪网
编辑:姜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