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由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李玉成教授课题组完成的“开孔消浪沉箱结构波浪力计算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对改进我国的防波堤规范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近日已申报2007年科学技术进步奖。
据介绍,作为改善工程周围环境条件和结构物前波浪反射、结构物受力的工程措施,近年来开孔消浪沉箱结构在工程上已得到愈来愈多的应用。但是由于已有研究成果仅限于正向波作用、没有顶板,成果或只能计算波浪反射系数或只能计算波浪水平力,计算结果与实际值偏差很大;加之所采用研究方法仅为单一手段(或为理论计算、或为试验成果),这就影响了此类结构的广泛应用。
李玉成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改进并完善了开孔沉箱波浪力的理论分析及计算方法。在理论分析、数模计算和实验研究的结合上,规则波与不规则波的对比分析上,有、无顶板影响的比较上以及水平力与垂直力相位关系的综合分析上均有突破,经教育部专家组评审,认为“本项成果总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斜向波对局部开孔矩形沉箱的作用力和外壁开孔双圆筒与规则波相互作用的两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据了解,基于本研究成果整理成的“规范条文”已经交通部专家组鉴定,被推荐纳入正在修订并于2008年定稿的交通部行业规范“防波堤设计与施工规范”中,将可指导今后我国港口工程的建设;本研究成果已在大连港25万吨矿石码头、大连港30万吨油码头等四项工程中应用,累计节省投资约6400余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在港口、海岸和近海工程中,开孔沉箱结构可应用于码头、防波堤及护岸工程,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李玉成教授1953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现为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海岸和近海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专长海洋流体力学。其直墙波浪力和大型油轮靠泊力的研究成果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其中直墙波浪力成果被列入交通部海港水文规范,并获首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20多年来,他对波浪与水流的相互作用、波浪在浅水区的变形、破碎及折绕射作用以及波浪、水流对小尺度构件的作用以及新型防波堤结构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深水新型防波堤结构”获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缓坡上波浪变形及破碎”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另有6项成果获教育部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200篇,并被国外著名检索刊物SCI及EI等引用百余次,著有《波浪对海上建筑物的作用》一书,分别以中英文出版,1998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专著类)。(梁杰)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陈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