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大工
首页 >> 媒体大工 >> 正文

【大连日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 建设文化强国

2024-05-06作者:杨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文化具有民族性、继承性、传播性、时代性等特性,对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有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一个民族的文化决定了这个民族的民族精神,起着基础和支柱的作用。从知识层面来说,文化首要的便是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这个民族的生产方式、社会习俗甚至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是一定的人群在特定环境下的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是人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周易》有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乃至信仰等,它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性活动的总和。我们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文化助推高质量发展,进而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提高文化自信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般认为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网络文化。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通常认为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以琴棋书画为代表的艺术文化、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文学文化和以孔孟老庄为代表的哲学文化。文化有四种形态:物态文化、智能形态的文化、规范形态的文化、观念形态的文化。

“站起来”要文化自信,“富起来”要文化涵养,“强起来”要文化力量。政治治国、经济兴国、文化立国,要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还要增强文化自强。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学好革命文化、体现先进文化,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强国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里说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指与经济力、军事力、科技力相对应的,通过文化载体和文化方式表现的影响和能力。软实力是凝聚力、亲和力,也是创造力、竞争力,是润物细无声,是春风化雨,是水到渠成。

建设文化强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建设文化强国,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创造了经济奇迹,中国的经济崛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推动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要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并自觉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践中努力有新作为,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胜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文链接:http://szb.dltv.cn/epaper/dlrb/pc/layout/202405/06/node_A07.html


来源:大连日报
编辑:刘先婷
审核:于舒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