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纵横
首页 >> 专题推荐 >> 理论纵横 >> 正文

抓住人才培养的三个着力点和两个关键点

——推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2012-03-01作者:朱泓

今年学校事业发展研讨会的主题是“育人为本,协同创新,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会上,张德祥书记提出责任、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的三个着力点,欧进萍校长强调敏锐客观的批判思维和准确生动的表达能力是人才培养的两个关键点。深刻认识和理解人才培养的这三个着力点和两个关键点的内涵,并将其落实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对推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意义重大。下面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养优良道德情操,增强大学生责任担当的自觉性。

责任:重在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波动走向稳定的复杂过程,是社会责任感逐渐确立、巩固、发展和提升的关键时期,因此,培养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优良的道德情操,具有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优秀文化、优良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对民族进步和国家兴旺发达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第二要加强思想道德和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价值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以自身高尚的情操、崇高的德行影响学生;第三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公共服务,在实践中了解世界,了解中国,感悟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责任,增强责任担当的自觉性;第四要努力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树典型、表先进,使大学生在团结、奋进、和睦、友爱的社会氛围中陶冶情操,进一步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2.促进知识融合,激发创造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重在勇于探索。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从广泛的意义上说是破旧立新的独创性活动,而创新精神是真正意义上的超越, 是一种敢为人先的胆识。传统的教育注重的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单一思维的训练,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造力存在于艺术和科学之中”,为此,我们应该改革传统教育模式,积极推进通识教育,文理学科渗透,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通过多学科知识的学习,使大学生具有不同的视角,有能力以创造性的方式去应对新问题,去寻求新的结论,解决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注重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潜能,启发创造想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能有更多的“异想天开”,更多的锐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即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学习与研究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个性发展,并积极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

3.拓展培养渠道,强化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服务社会的实践能力。

能力:重在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人对事物关系的探究程度,它内涵全面,包括对实践的兴趣、理解能力、策划能力、执行能力等。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要夯实知识基础,使之具有一定的知识广度与深度,尤其是具有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第二,注重创新方法的系统训练,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做中学”、“学中做”以及“做中思”、“思中做”的经历;第三,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积极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增加实践、动手的机会,让学生自由进入实验室、自愿组成项目小组、自己拟定实验方案、自己准备实验条件、自主完成创新实验;第四,积极推进大规模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通过真枪实战的科研训练,使学生能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实践和创新能力;第五,推动大学生走近社会,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社会环境中探求问题,自觉尝试运用所学知识来调查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不断地参与和探索,增长知识,培养服务社会的实践能力。

4.转变教育观念,创建新的课程模式,培养大学生敏锐客观的思维能力。

批判思维是一种思维的模式,包括思维过程中洞察、分析、综合、评估及重建的过程,是逻辑清晰严密的思考。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曾经说过:“跨学科知识的广度、批判性思维是中国学生缺乏的。”批判思维的培养首先需要教师改革课程教学模式,积极推行探究式、讨论式、启发式、案例式、自主学习式、辩论式教学,有效地激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大胆表达观点和捍卫观点;其次,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不怕失败与挫折。此外,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自由碰撞,宽容学生的错误与失败,并正确地加以引导,在校园中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从而培养学生能够敏感、客观地认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清晰方略,能够很好地协调和组织各方面力量解决好问题。

5. 强化互动交流,增强自信心,提高大学生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运用语言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思想感情的能力。戴尔·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约有百分之十五取决于知识和技术,百分之八十五取决于发表自己意见的能力和激发他人热忱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传播个人观点、参与讨论以及人际交流方面至关重要。培养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既要注重培养其演讲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其思辩能力, 包括能清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意见、建议,并且要能有理有据地与质疑或不同于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敢于挑战成规固有的思想和理论。因此,要求教师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言堂”模式,强化教学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增强每个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活动时间,为学生创造语言表达的机会。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经典作品,夯实语言文字功底,通过举办各类演讲比赛、辩论赛以及各种由学生自己策划、主持的活动等,增强大学生自信心,提高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务处 朱泓)

来源:教务处
编辑:宋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