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纵横
首页 >> 专题推荐 >> 理论纵横 >> 正文

当广告成为一种“大学习惯”

2012-03-27

午休时间,走出综合楼,将从教室中带出的宣传单扔进路旁垃圾箱,不经意看到了垃圾箱上的广告牌上一则“某某饭店”的特价宣传广告,看到上面精美的菜色,就加快了脚步。

沿着校部的外廓是一条弯弯的小径,一边是校部的围栏,另一边是简易的工程围墙,连同上面铺得满满的、花花绿绿的宣传画片,“某某考研培训班”、“某某外语”、“日租房”……从脚边一直铺展至头顶,压得人喘不过气。

走到西部校门,正是校内校外各商家、社团的宣传阵地,早、中、晚人流高峰,便是宣传者精神最饱满的时刻,飞舞的传单也开始它们多舛的旅程。它们会有很大一部分无法挺过上山的漫长路途,行之一半,就歇在路边;很多的会钻进路边的垃圾桶里,然后等待清扫人员将他们送进垃圾场碾成粉末;幸运一点的,是那些走进学生宿舍的,会被有心人当做草纸,延长它们卑微的生命。

西山生活区的福佳足球场外的阅报栏,孤独地矗立在人群之中,本是能使同学们驻足的一隅,却变成了商家们的“天堂”,满眼尽是丰富鲜明的广告画,替代报纸成为了阅报栏的主角。在大工,校园成为各类广告的寄居处——贴在电线杆上的一小块“牛皮癣”,在西便门的墙上密密麻麻的日租房广告,教室里课桌上一张张的培训机构宣传单,西山一条街被人塞在手中的广告单……

终于回到寝室楼,看到楼道内遍布着“某某培训班”宣传单。小心翼翼地打开门,“咻”,几张宣传单从门缝中落到脚下。懒得弯腰捡起,踏过它们走进了寝室……广告,以不同的姿态出现在我们校园的各个角落里,承载着庞大的信息量,在我们的生活中流动,无孔不入。

广告轰炸不断,环境、心情受影响

“我十分讨厌这些广告,尤其是发到寝室里的,通常看都不看就直接扔进垃圾箱,这些广告不但没有任何用途,还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影响了寝室的卫生。”人文学部的张璐同学谈及这些广告显得十分激动,除了寝室内的垃圾广告,她还注意到学校的宣传板上各种信息也被广告所覆盖。“宣传板就是学校文化宣传的阵地,上面应该放一些对我们学生的有益信息,而不是那些广告。”

“这些散布在校园中的广告对我个人并没有任何用处。校园内充满了垃圾广告,不夸张的说,只要有学生经过的地方,就有广告单,数量简直多得惊人,着实影响了校园环境。”机械学部的任同学认为,即使商家有宣传必要,也应该适度、适量。他说:“这样既浪费资源,又影响我们的生活,不仅不会达到宣传的目的,反而会引起我们的厌烦,适得其反。”

对此,管理与经济学部在读研究生龚同学也十分赞同任同学的说法,他略显无奈地说:“最反感的就是传单,我都是直接摆摆手不要,除非大风天或者冷天时,担心发传单的学生太辛苦,我就拿着再扔掉,这时候就发现大工垃圾桶就不够用了。”

校园广告让大学生活更“生活”

“这是学校管理的事情,和我们没有多大关系。”对于校园内的小广告,部分同学表示这些广告对他们并没有什么重大影响,因此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还有一些同学认为,无处不在的广告对自身不但没有造成困扰,还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这样的广告为学校一部分的学生组织、学生活动筹得了宝贵的经费。”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的蔡勇曾在学生会外联部任职,他指出,这些广告商也是学生举办丰富活动的保障,“而且这些广告商家还为校园注入了一股‘社会气’,唤醒我们这些在校大学生的社会意识,让大学生更早地认识到即将走入的社会,有一些紧张和压力,这样很好。”建设工程学部的刘同学也认为,正是这些广告让同学们的大学生活很有“生活气息”,在生活区出现广告是很正常的事情,让人倍感亲切。

这些广告也不是全无用处,有的同学也会从中选择自己需要的生活信息,留意吃饭、兼职、培训课程的相关广告。管理专业的王秀玉同学说:“有段时间我要学日语,那么当时就会留意下这方面的广告。我现在所上的外语培训课程就是我在自习室桌面上偶然发现的广告宣传单所提供的信息。”

关注广告有选择,谨防上当受骗

龚同学承认这些小广告是一种获得信息的渠道,但他本人并不认可这样得来的信息。“这些广告没有给我任何帮助,我需要此类信息时也不会去看这些广告,觉得像培训辅导班这种信息,最‘靠谱’的来源应该都是通过口碑相传的。”他说,凡来通过发广告的方式宣传的商家,都试图以此获利,反过来看,广告在大学校园流行也说明我们学生确实有需要,包括考研、语言课培训班,甚至是刺眼的日租房广告。龚同学提醒在校的同学们,这些广告中不乏虚假信息,大学生受虚假广告的影响上当受骗也不是个案了。

“尤其是一些语言培训班、考研补习班的广告单,上面所承诺的‘保过’之类的无疑有些信誓旦旦,可信度很低。而那些新开的小店或者外卖之类的传单,会选择留下一些自己熟悉的。”经贸专业的陈宜亮说。他还指出,虽然有些培训班是有点效果的,但是同类型机构为了相互竞争都在校园内广发传单,这些传单的广告语也大同小异,鱼目混珠,难以鉴别,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十二分”小心地辨别信息。

广告抢占校园主流宣传阵营,阅报栏成“广告天堂”

西山一条街的阅报栏,大片的广告宣传画占据了栏内的全部空间。部分宣传栏信息也是久不更新,早已成为摆设。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同学们都是“来去匆匆”,不会在此驻足观看,除非在等人要消磨时间,才会无所谓地“扫”上两眼。

对于大工校园内的宣传栏设置,龚同学说:“可以多贴些学生组织活动的通知,学生自己做的新颖的东西,或者公益广告、讲座通知。宣传栏、阅报栏就是校园的一个窗口,能体现大工自身的校园文化,是我们应该重视的区域。”

对于阅报栏、宣传栏的具体内容如何设置,任同学给出了不少细致的建议:“公告栏、阅报栏是给我们提供更多信息的平台,首先应放一些报纸,或是我们的校报等刊物,也可以设置一些轻松幽默的模块,如漫画、笑话精选等,使我们在繁忙的课业之余,欣赏到轻松愉悦的内容,放松身心;其次,可以为大三大四的同学设立一个就业信息专栏,以便他们更方便更快捷地找到工作;最后,还可以放一些文学美文,让我们得到潜移默化的人文熏陶,提高我们这些理工科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建设工程学部魏同学是大一新生,他认为学校的公告栏中应放一些校史介绍,无论对于刚入学的新生还是外来参观者,都有一定的帮助,既可以让他们更加了解我们学校的历史,也能够展现我校丰厚的文化底蕴。“不如放置些关于考研、出国、培训班、兼职等的信息,既方便实用又可减少学生寻求信息的盲目性。”管经11级辅导员郭桂贤说。

师生建议:设立广告专区,规范化管理是关键

人文学部的柴玥老师提出了设立“广告专区”的好办法。“我们可以开辟几个广告专区,专门摆放广告信息,让有需要的同学得到有效的广告信息,而不是盲目地塞给所有人,或者让广告与活动结合,让广告服务于活动,以一种更易于让人接受的方式处理广告。并且对于学校宣传设施的使用,我认为学校应该缩短管理的流程,让那些设施可以循环高效地利用起来。”她还表示,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告也已经成为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部分,但广告的介入切记不要影响学校主流文化的建设,抢占校园的主流宣传阵地。

在如何杜绝此类现象的问题上,大家的看法比较集中。软件学院的焦继佩表示:“虽然道德约束很必要,但我坚持规范治理更有效果,不仅要设置一个外来广告专区,还要对不遵守规则的商家依据其影响严重性进行处罚。同时组织人员及时清理广告,不要积少成多越到后面越难清理。”机械日强班的彭同学也认为:“我们需要有惩罚制度,开辟专门的广告粘贴区域,管理校园公共设施的部门也应该发挥作用来规范这个现象。”

化工学部的王同学摇着头略显无奈地说到,“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容易,实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认为学校应该加强监督,专门设立一个组织来管理和监督,还可以号召全校师生参与其中,共同协助监督,尽可能减少这些广告的出现频率。”

作为我校的研究生,龚同学则指出,校园垃圾广告盛行,还受到我校地理环境的客观因素影响。“我们的校园较大,整个校园不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分布不集中,没办法形成一个整体规划。”她说,“我们研究生的生活区分为了A、B、C三个区,三个区域不贯通,就无法设置统一的管理广告的区域。这也给学校统一宣传和对广告的统一管理造成了困难。”

建设温馨校园,实现“校园零广告”

汉语言专业的王晓雪大二时曾到厦门大学交流学习一年,厦大浓郁的人文关怀给她留下深刻印象。“我在厦门大学没有见过在校园内发放的广告,教学楼内也没有,各色广告几乎都集中在校外发放。教学楼里有专门贴海报的墙,宿舍区也有类似的宣传板,上面挂满了精美的海报,发布一些讲座或晚会的信息。”王晓雪回忆道,“如考试集中时,教学楼内就会贴满与考试有关的信息,比如健康的作息时间表和饮食表;考试期间,就会发布各种考试信息;夏天,校园内的树上还会挂满制作精美的卡片,上面写有夏天避暑的常识,给人的感觉非常温馨。”

“非常喜欢我们的学校环境!整洁优美,还安静。”中央美院建筑设计专业的蒋梦晨如是说。从蒋同学口中得知,中央美院在校园的管理上做得十分到位,教室内无一张外部商家的传单,即使出现传单也仅限于学生自制的寻物启事,校园的展示板上即使偶尔会出现商业广告,可大部分都是服务于美院学生的展览通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沙河校区,虽然是一个理工科学校,但校园内除了一些兼职广告外,竟基本实现了“校园零广告”,告示板上是校报和与其学校特色紧密相连的航空航天知识介绍,北航学生张锁介绍到。

编者小议

如今,我们的校园内充斥广告的现象看似已是常态,从衣食住行到学习、工作,从寝室、路旁到教学楼内,广告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影随形。众所周知,大学生是极易吸引商家的群体,大学校园内商机无限,商家就是瞧准了这一点,想方设法在学生身边打广告,可以称得上是“见缝插针”、“无孔不入”。虽然学校已明确规定不允许商家到教学区散发广告,但仅凭少数校园内的保安人员是无法阻挡商家大规模的广告侵袭。而广大师生在充满广告的校园内生活,久而久之,即便心中有怨言、有无奈,却也逐渐适应、习惯了这种现象。

这不禁让我们忧心忡忡。当广告成为大学校园的一种“习惯”,我们美丽的生活环境、校园的历史文化与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又将何去何从?

对比国内其他高校,我们不难发现,校园的文化环境建设不仅在于邀请多少名人来举办讲座,举办了多少场文艺晚会,也许只是公告栏上的一份求职信息、马路边垃圾桶上的一份新书推介、教学楼内的一张温馨提示、宣传栏内的一篇原创美文,都可以甚好地温暖学生们的生活,使我们的校园文化更具有人文关怀气息。

请充分利用好校园的宣传阵地,“少些社会气,多些书卷味”,还我们一个安静优美、干净纯粹、温馨活泼的校园。(学生记者 于艳洋 王姝 欧旭 李茜 胡晟 扎依拉)

来源:宣传部 新闻中心
编辑:曲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