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纵横
首页 >> 专题推荐 >> 理论纵横 >> 正文

今天,你“考证”了么?

2012-04-11

“你计算机二级考没?”

“去年就考过了,但证还没拿。”

“为什么不拿?”

“经常忘,也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了”

“......”

“你呢?”

“没报名!不过学过的知识都已经忘得差不多了,还要重新捡起来啊。”

“哦,那你要抓紧时间了!”

这是记者和同学在一次上课途中经过八角楼前,看到LED大屏幕上显示有关计算机二级考试报名通知时的谈话,便也与身边的同学就计算机二级证攀谈起来。

“你计算机二级过了没”

“没呢,正准备报名”

“我们专业考二级有啥用没?”

“不知道啊,别人报名我就报呗!”

“......”

大学生“考证热”由来已久,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近年来,这种现象更是愈演愈烈。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全国计算机二级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双学位证书、注册会计师、人力资源管理师、导游证、驾驶证......各种证书也顺应潮流层出不穷。“多一个证书就多一条出路”成为很多大学生在大学里的奋斗目标,然而,在考取这些证书的过程中,学生究竟能收获多少?在走向社会以后,这些证书真正能够派上用场的又有几个呢?

针对“考证热”,记者采访了在校大学生对于考证的看法。

大一:厉兵秣马,迎战四六级

土建1101班的陈同学:刚来到学校半年多,目前只考了英语四级证书,在最近的六级报名中也报了六级,准备把六级证书也收入囊中。“四级考试时基本没有做太大的准备,就是凭借平常的英语学习的积累,而且第一学期参加了一些班级、学校的活动,因此也没抽出很多时间专门复习。但是这次报六级考试,我打算买一些辅导书,多做一些模拟题。根据学长学姐的经验,六级考试光靠基础是不容易通过的,取得一个好成绩对我来说也很重要,并不能只把目标定为‘低空飞过,万事大吉’。”

管经1104班的包同学说:“我认为考取这些资格证书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我有一次陪姐姐去参加一个招聘会,在递简历的时候,聘人单位或多或少都会注意到这些资格证书。虽然说能应聘成功并不是完全取决于那些资格证书,但是在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企业多多少少会优先考虑有证的人吧,好中取优嘛。”

也有同学不赞同考证的做法。“证书只是一张纸,不证明一定有能力。”同为大一学生的小庞这样认为。“证书只是一张纸,而公司更看重的是工作能力与个人素质,真正有才能的人才可以在职场上游刃有余。”她甚至表示连英语六级都不愿意考,可是在报名截止的最后一天,她还是报名了。“看到大家都去考证,我就怕自己落后于他人。我这样做也是没有办法了。如果以后大家都有六级资格证书而偏偏我没有,这就会成为我的劣势吧。”

大二:“实力比证书更得人心”

来自数学科学学院大二的晧苑说:“我把英语四六级以及国二都考了。考四级时每天早晨会坚持晨读,平常抽时间做真题,虽然耗费了一些时间,但是对大一的英语成绩也有帮助。六级则参加了两次,第一次裸考败北,第二次吸取教训,苦练听力,觉得很有成效。而国二则用了半个月的时间突击,最后也顺利过关。”在她看来,“考证是不是洪水猛兽,不在证而在人。”摆正心态,不去攀比,其实考证就是件很平常的事情。

而针对“考证在就业中的作用”这一问题,晧苑认为,不可对证书抱有太大期望,企业也越来越减少对一般性证书的关注度。她认为考证不仅仅是为了证书,更是在学习知识,“如果学不到东西,这个证我一定不会考”。同时,她提出,能力与各种“证”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管理与经济学部的冯佳凌和她有相似的观点,他说:“CPA(注册会计师)和证券从业资格证这样比较实用的证书就会有挺大的作用,能成为很多高薪工作的敲门砖。”

对比考证、实习、学习对就业的重要度,建设工程学部的王月认为:“我觉得实习最重要,因为在大学四年学的东西,真正用到实践中时,可能都不如实际工作一个月学到的多。”晧苑同学也赞同这一观点,她说:“实力比证更得人心,一份用证书堆起来的简历会让我瞠目结舌,但是一个实力派会得到我的敬佩与崇敬。”而建设工程学部大二的王亚文则一针见血地指出:“有能力不一定有证,有证也不一定代表有能力。”

大三:“冷静清晰判断,拒绝盲目跟风”

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英语强化专业大三的宫同学为我们介绍了自己专业的考证情况:“英语强化专业的学生凡是四六级过600分的可以报考英语专业四级和专业八级,所以考证同学较多。”至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是否会看重学生考取的这些证,他表示因为自己没有亲身经历过,所以并不是很清楚,但证件至少可以证明自己的一些实力。

目前,他已经拿到了英语四六级和国家计算机二级的证书。他的考证心理是:考英语四六级是大势所趋,用人单位相对比较看重;而计算机等级考试则是出于从众心理。他很实在地说到:“考证或许不能代表你比别人更有能力,但不考似乎就少些什么,心里不踏实。”

“我并不反对考证,我反对的是为了考证而考证的做法。”来自管经学部的大三学生俞佳敏说到。“我觉得当今社会上有一种误区,觉得证书越多工作越好找,于是很多在校学生一窝蜂去考证,然而考到证书却不代表拥有了相应的能力,这样的考证便成了一种形式化的无用的东西。”对于考证和就业的关系,她的观点是:尽早制定自己的职业和人生规划,并根据你未来想从事的行业有针对性地考证。“现在的考证热,不排除与一些培训机构的炒作有关,但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自己的想法而随波逐流。面对考证热,我们应该有冷静清晰的判断,不能受浮躁风气的影响。”

宫同学也谈到,自己虽然也被卷进“考证大潮”中,但还是赞成学习成绩比较重要,不可以盲目地考取各种证件而疏于学习,除非有特定的专业需求。如果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没有必要盲目跟风。“要想好自己要走的路,设定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努力,一样可以取得成功。”

大四:“高质量证书,入职的考察标准”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的王碧寒称:“我是认同考证的,在自己精力允许的条件下,考证还是有好处的。但不能为了考证耽误了更重要的事情,顾此失彼。”“在法学行业,司法考试证是一个敲门砖,没有司法考试证书就证明法学修养不够火候,是万万不能胜任该工作的,它是一个最基本的考察标准。”法学专业的李文超谈到。 机械工程与材料能源学部的张本镔也认为有些证书是必要的,能彰显学生的能力。

在对自己的职业进行仔细规划后,临近毕业的学生认为,与本专业相关的证书虽然不代表可以胜任相关的工作,但它是一种必需品,是对专业基本素质的肯定。对此,有些打算出国的学生也表示赞成。机械工程与材料能源学部的黄河清正在为毕业后出国做准备,他谈到:“托福、雅思、GRE,考这些证不仅仅是为了应付国外大学录取,它还能证明英语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可以很顺利地融入国外的语言环境,不论是日常生活还是上课,都会给我们带来保证。”

“考证?实习?傻傻分不清楚”

招聘时最关心的究竟是什么?是证书、实习经历、成绩,还是个人能力?机械学部的段冶说:“那就要看你今后想干什么了。如果找一般工作的话,有四、六级证和国二就差不多了;要是想进一步深造,可以学习考证两不误。考证只是学习能力的一个体现,不能代表能力的优劣。如果只一味的追求考证,那当然会出现木桶效应。”

来自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的钟单子认为,很多证书都只是为简历添彩。很多企业面对海量的简历会设置一些硬性的规定,比如英语六级等。简历、笔试、面试下来,综合考量的还是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学生应以学业为重,想要进入好的企业,大学期间的专业课成绩一定要重视。其次实习也很重要。通过实习的机会,接触工作环境,接触企业内部的员工,企业中很多岗位都是内部推荐的,至少近两年是这样。”用法学专业李文超的话说,就是——“实习最为重要,实践出真知。”

来自人文学部的李文祥强调,能力是在实践中检验出来的,测评一个人能力的方式有限,所以考证热就是难免的现象。对待证书的态度不应该偏执,可以理性地考取一些有价值的证书,为自己将来找工作“加分”。

许多大学生迷茫大学期间应该做什么,物理学院的钟单子建议,首先要做好自己身为一名学生应做的事,学习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有所取舍地参加大学里丰富多彩的活动。大学与从前不同的是,作为一名成年人,我们要逐渐掌握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自己求知,这可能对于今后继续深造的同学比较有用,因为有些企业的培训体制是很完善的。其次是学会适应环境,学会给自己的人生做长期和短期的规划,并在不断的学习和交流中改进完善。大学是由年轻人组成的,未来的世界将由我们掌舵,作为一名青年人,除了自己本专业的学习,还应该了解我们生存的世界,一些基本的国计民生,除了出于就业的考虑,也要对自己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有清醒的认识。

大学校园内的“考证热”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规范这种现象就需要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和努力,从而使大学生能够科学合理而有效地参加考证,避免一些盲目考证和跟风考证等现象的发生。而大学生应该对自己的人生做好明确的规划,考证要为自己的规划而服务,而不是盲目的选择。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不论考哪张证书,都应以提升能力为目标,让“考证”健康地发展。( 学生记者 王婧妍 黄弘毅 张静淇 张晓薇 扎依拉 黎思佳 策划人:张新宇 于艳洋)

延伸阅读:

  • 证书,砝码还是包袱?

来源:大工青年
编辑:曲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