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绿草茵茵的大片草坪,为大工校园增添了一抹鲜亮的色彩,园林工人对草坪浇水、修剪,小心呵护。甚至在草坪边上都设置有“绿草茵茵,踩之何忍”的提示牌。但在一片绿色中,一条土黄色的崎岖“小路”显现其中,尤为耀眼,“小路”两侧的草坪被踩踏得一片狼藉,从前的葱郁还依稀可辨。而更令人心痛的是,这条“小路”的旁边就是一条宽敞的石子路。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用在此处,再恰当不过了!
践踏草坪这种被我们公认为不文明的现象,在我们的大学校园内也随处可见。校园内,某个道路的直角边,通往某教学楼的大片草坪上,这样的“小路”比比皆是。当践踏草坪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更多人对草坪中的小路熟视无睹,旁若无人的走过……
是学校管理不善,宣传力度不够吗?是警示牌不够醒目,还是警示语不够“凶狠”?是大学生素质低下,道德败坏吗?但也有人提出疑问,如果有一条顺畅、便捷的路,谁还愿意去践踏美丽的草坪呢?
践踏草坪“习以为常”?
“走这里吧,走这里近些。”“可是……”“没什么可是的,这里已经被别人踩出一条路了。”……某学生“身先士卒”走到草坪上,并招呼其他几个同学“走近道”,周围的同学不再提出任何异议,纷纷跟着他很自然地踏上了草坪上的“小路”,横穿而过。
当被问及自己对践踏草坪的看法,许多同学显现出不以为然的惊讶,大部分同学表示自己都曾成为了“草坪小路”的建设者之一。在学生中,踩踏草坪已经成为平常事,尤其是在上下课的人流高峰期,接连不断的有人从草坪小路中走过,“习以为常”,边说边笑旁若无人。
“上课要迟到了,着急,大路上人多,走旁边的小路快一些。”王同学有些不好意思的说到。“看到他们走了近路,我也没人有意见,就跟着走了。”部分同学都是怀着“跟风”的心态,走了第一次,既而就有第二次、第三次……无人阻止无人关心,其他人冷眼旁观,甚至懒得送去一记责备的眼神,制造“草坪小路”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
多绕几步又何妨?
秋冬时节,“小路”不是很明显,但一到春天,小草破土而出,这些“小路”也成为了我们美丽的校园所不忍触目的“伤痕”。各个教学楼周边的草坪上,尤其在学生上课的必经之路周边的草坪都有片片黄土裸露;西山生活区内路边草坪的棱角已经被磨平,变成了弧形……同学们在草坪上嬉戏、践踏,茵茵绿地被踩出了一道道光秃秃的“伤疤”,打破了校园的和谐。本是集生态绿化、草地天成之妙的校园景观,被破坏得像一张美丽的脸留下了疤痕,看了着实让人痛心。
草坪中的“小路”已经形成了,学校还需要继续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修缮,初春一到,就会看到园艺工人辛辛苦苦地在路边重新铺设草坪,或是直接栽植几棵植物,覆盖上已经坚硬裸露的土地。
如此看来,我们已经拥有了四通八达的大道,为何还要独辟“蹊径”,执着于在草坪中闯出一条“小路”呢?其实做起来也很简单,同学们只需多走几步,避开那些仅能少走几步的“近路”,就可还青草一份宁静,还我们的校园一份美丽了。
校园道路建设可否再多点“人性化”?
大路平坦而宽阔,但还是有许多人还是为了图一时的方便,宁愿去开辟道路崎岖狭小的草坪路,但值得注意的是,那些不阻碍行路的草坪就很少遭到“冒犯”。
细心观察校园内那些草坪小路,不难发现其中大部分都是去往另一处的“捷径”。这不由得让我们看到道路设计以及草坪位置安排与形状设计的问题。在校园绿化的过程中,道路与草坪的铺设首先为满足校园的美观,规规矩矩的纵横设计。如在一所教学楼前设置大片草坪,其中通往教学楼的道路则是弯弯曲曲,绕来绕去。如此撇弃自然规律,总是“只拐直角”,美则美,但往往不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其使用价值着实有待提升。
因此,解决践踏草坪问题,除了竖牌“拷问心灵”外,思考问题全面些,多角度些,多为行人的利益着想些,因此校园内道路的设计和修建还应该“人性化”些。如此一来,谁还放着宽敞的“阳关道”不走,而去践踏依依草坪去走那些小路遭罪呢?
针对这一现象,沈阳市铁西区就根据实践总结经验,推出了“人性化”绿地,绿化部门改变传统方式,修建好草坪后先让人们去走去踩,草坪被踩得最多的地方,当然也就是人们最需要的路径。待天然形成一条小路后,绿化部门再按照踩出的小路铺设路石。这样既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管理。这一案例同样也值得我们的各高校借鉴学习。
既然草坪中的小路已经被走出来了,不妨就在原来的基础上把小路修缮一番,使其成为一条真正的路。人们发现有了新的最方便的道路,也就没有再去寻找其他道路的因由了。如此,既满足了广大师生的需要,又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对草坪的践踏。
来源:宣传部 新闻中心
编辑:曲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