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对贫困地区的关爱融进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里,每个周末,在并不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站在破旧的讲台上给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们上课;在野花烂漫风景如画的乡村田野里,走进善良淳朴的村民。
于晓霜,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的大二学生。刚一进入大工,就成为大连理工大学三农学社的一员。
后数第三位同学为于晓霜
“为了更好的未来”,一提起孩子们,于晓霜就陷入对那段支教岁月的怀念中。“ 不知道你是不是能想象到他们对那种知识的渴求,和学到知识之后的满足,我觉得我做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使我心里很大的安慰。常常看着他们那张稚嫩的小脸,我也不禁审视自身,有着很好的学习环境,却没有好好的珍惜。”
北方的冬天是寒冷的,大连的冬天更是北风呼啸。来到大连周边的村庄里,没有暖气,一个热炕上队员们横七竖八地挤着互相取暖。“这都不算事儿。”于晓霜说:“最头痛的其实是,由于我们支教的主要对象是小学生,坐不住,上课时候打打闹闹。所以我们在支教前期课题的选择方面会选择一些比较有趣的题目,使他们感兴趣,选择一些有意义的形式授课,在课程中穿插一些游戏,准备一些小礼品来让他们集中精力。”
慈善不是口号,因此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工作,积极的备课才是最重要的。“在支教中,我负责的是自然科学课题,主要包括前期的资料准备汇总,还有课程的设定。教授了一些关于自然科学的方面的知识,包括地理知识,急救常识等,”于晓霜说。
当记者问及,为什么没有把宝贵的假期用去实习等为自己的简历上添上一笔,于晓霜毫不犹豫地说:“ 我并不知道这段经历对我的简历会有多大的帮助,但它使我更有耐心更有责任感,在处理事情方面也更有经验。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最好的老师是经历,这是对我来说很宝贵的经历,我想它带给我的也许是对我整个人生的影响。”
在采访的最后,于晓霜对志愿支教的同学诚挚地说:“ 也许之前的准备,中间的过程会很辛苦,但不要轻易放弃,坚持下来,你的收获会是巨大的,它会成为很美好的回忆。”
来源:宣传部 新闻中心
编辑:吕东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