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做实践活动最重要的是提前对实践地有所了解。如果不了解实践地,贸然调研,就会发现线索千头万绪,摸不到头脑,或者发现找不到线索,难以下手。”建工本2011级第二党支部的学生党员李奇峰如是说,而来自建工学部赴庄河市金星沟屯实践队的张佳人说:“我不喜欢那种形式主义的实践活动,没有意义且走马观花。大学生做的实践活动就应该脚踏实地,能真正为社会做点什么才有意义。”
近日,建设工程学部本2011级党支部以“实践”为主题的民主生活会暨赴庄河市金星沟屯实践总结会在综合实验三号楼四楼会议室举行。辅导员王冬老师、支部全体党员及全体实践队员参加了会议。
讨论四步走,精妙简洁不犯困
“这个会议把两个会议结合起来了,但却只开了1个小时。而且整个过程很紧凑,让人一点都不困。”实践队的李红菱说。可见,会议的组织者在会议的流程上下足了功夫。
第一步,参会的同学们按抽签结果被分为四组,分别坐在一起。第二步,每个组被要求“充分了解你的队友,推选一位队长,取一个恰当有内涵的队名,并解释给大家”,于是“行走先锋队”、“躬行队”、“建工3+1队”和“相当有内涵队”在3分钟之后应运而生。大家也在短暂的交流后得以互相熟悉。
第三步,两位实践队员模拟了一次实践答辩,通过PPT介绍了实践的整个流程。每个组用15分钟准备了三个问题:“该案例的缺点和优点是什么?你最印象深刻的实践及它的优点和缺点?你心目中的实践最重要的是什么?”他们被要求把想法像板报一样写在一张大纸上,并用这张纸进行汇报。
最后,王冬老师点评了四只队伍的表现,她总结说:“会议在每个流程上细节方面做的很好,并对实践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了充分的总结,取得了实效。”
双方齐获益,积极批评不含糊
为了增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实效,会议组织者采取隐瞒实践队员身份,将实践作为一个案例进行点评。这就避免了“自我批评和互相批评”中的瞻前顾后和碍手碍脚,而真正把“批评”的力量释放了出来。
而分组讨论本身,把言语影响范围缩小,更加有益于大家积极地谈问题,搞批评;汇报模式不仅把精品的讨论内容呈递给所有人,还锻炼了同学展示成果、提升表达的能力。
党支部的民主生活会与实践团队的寒假实践总结会融合在一起,两者相得益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既丰富了党支部的民主生活形式,创新了活动的内容,促使党员与实践队员更好地沟通与交流,又对实践活动进行总结,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意识与能力。会议的设计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成本,还切实满足了双方的需求。
民主生活会,扩大公开有效果
民主生活会结束后,为方便群众了解和监督党员日常组织生活情况,支部及时将生活会信息发到支部人人小站和27舍、2舍的宿舍楼公告栏上。支部负责人告诉笔者,这是该支部正在推进的“民主生活会公开化”。通过这种展示,让群众了解支部日常组织活动,提高对党员组织生活的认识。
支部邀请实践队加入,也是在推进支部民主生活会扩大化进程,即除了支部党员,生活会还邀请积极分子或群众参加,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使党员的民主生活会更接地气,更有意义。
据悉,该支部今年推出的党建创新项目“种子梦——在人民群众中间开花”已获评校级创新争优项目,而当支部生活会的形式探索正是该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支部将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继续采取多样有效的方式进行党支部的整改与日常建设,进一步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
来源:建设工程学部
编辑:张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