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学中之霸,异乎常人,他们的存在似乎只是让旁观者望洋兴叹,可望不可及。最近,网上疯传的一张清华大学韩衍隽同学的成绩单——15门满分,4门99分,1门98分,引发人们热议。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Weissman评价这名本科生道:“衍隽已经超出了至今为止我对斯坦福大学里最优秀的高年级博士生的预期。”目前,学霸在网络上被广大网民热捧,各路学霸也层出不穷、来势汹汹。他们战得了线代,打得了高数,虐得了电工,赢得了大物,总是冲在考试这个副本里的最前线,灭得了众小妖,打得了大boss,最后还爆的出惊人的奖学金装备。就此论题,小议学霸,该物种稀有而强大,且谈且珍惜。
学霸古今义
古有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的奋读佳话,各路学霸的神奇程度和刻苦程度颇为惊人。《三国演义》开篇“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作者杨慎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学霸”,他“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十二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长老惊异。入京,赋《黄叶诗》”,并于正德六年(1511年)考得状元,年仅24岁;更有如黄观、商辂这般顶级“学霸”,连中三元,即乡试解元、会试会元、殿试状元,三次考试都是第一名。
转眼今日,“学霸”在网络用语中的含义与其本意不同,意为“学界中的霸主”,一般用来指代平时刻苦钻研,认真学习,学识丰富,学习成绩斐然的一类人。具体说就是对在学习期间,刻苦学习而学习成绩好,名列前茅,所起的尊重或打击性的称号,是学渣的反义词。学霸不是考满分的人,也不是一天只顾闷头学习的书呆子,而是真正为梦想而坚持的人。通俗一点讲,就是第一学习厉害,第二热爱学习,第三生活中不只有学习。
学霸时间表
要说学霸,大工自然不缺。
来自数学科学学院的大四学生郭琪,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数学学霸。在学业上,他一直以来都保持着专业课前十的好成绩;在科研上,他同样不甘人后。从大一开始,他就致力于数学建模,在数模竞赛上获得校、省、全国甚至世界级的奖项;除此之外,更有征文、作曲、棋艺方面的造诣,多次获奖;与此同时,他几乎包揽了校内的各种奖学金。目前,这位学霸已被保送到中科院深造。
先来看一看学霸一天的生活吧。对于大多数人近于疯狂的占座行为,郭琪并不会趋之若鹜,早上七点多起床后,收拾准备好后便会去教室坐在剩下的空位上。虽然没有VIP座视野好,但这并不影响他上课认真听讲。相比于那些课前勤劳地占到前排座位却在上课时控制不住上下眼皮激烈斗争的同学,学霸特立独行的做法不失为一种明智的举措。对于郭琪来说,课上听讲,课下复习是基本的准则;没课的时候他会每天坚持去健身房健身,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晚上必做的事情是练琴,然后他会在寝室学习到12点。
文科学霸的作息同样充实而缜密。史晓薇,就读于管理与经济学部信息管理专业2013级,原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2013级学生。她曾获得学习类一等奖学金,大一上下学期皆为年级第一。平日里,她早上6点15起床,复习课程或者背单词。其他的时间用来写作业,阅读书籍;中午进行必要的午睡,大概45分钟;晚上上选修课或者创新实践学院的课程,有空的时候还会跳舞放松一下。与大家普遍认知的学霸不同,史晓薇晚上不熬夜,通常在10点30分睡觉。谈到梦想时,史晓薇轻轻一笑说:“原来是想从商,当一个商场精英,现在相当一个很厉害的程序员,然后自己开一家咖啡店当作副业。”学霸也有放松的时候:周末她出去做家教,与社会接触;同时,她也会和同学去逛逛街看看电影,平衡学习生活。学霸时间表重在规划,在遵守,并不是分分秒秒不离书本、漫无目的地学习。
复合型学霸
复合型学霸,顾名思义,文体活动、社会工作、学习成绩多线发展、多路制霸的牛人,如上文提到的郭琪。下面让我们走进复合型学霸,感受一下霸中霸的战绩和生活。
鲍蔚萌,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2011级学生,校2013-2014年优秀学生标兵,第33届(下)校学生会副主席兼权益部部长。获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专业、武汉大学传播学专业等保研录取资格。想要列举她全部的奖项似乎有点困难,不过挖来了一部分让人合不上嘴的一小部分:
2013-2014学年校优秀学生标兵、屈伯川奖学金;
2012-2013学年校常青藤人文社科英才专项奖学金、学习一等奖学金;
2011-2012学年国家奖学金、校优秀三好学生;
2011-2012学年,2013-2014学年校优秀团员;
2012-2013学年厦门大学校学生会优秀副部长(大二学年赴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交流学习);
2013-2014学年校优秀学生干部;
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数字媒体专业组全国三等奖;
大连市第八届“蓝色舞台”高校主持人大赛亚军、最佳口才奖。
在如此多社会工作的压力下,那么学霸是如何笑傲学业的呢?鲍蔚萌同学告诉我们:“作为文科生要背的东西很多,要面面俱到太困难。背什么,怎么背,背完了怎么处理加工变成自己的东西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同时她还引经据典的介绍了自己的学习方法:“白居易讲读书要“钩玄提要”,讲的是把一本书读薄,提炼出最核心的要点。苏东坡读书讲究“八面受敌”,讲的是把一本书读厚,由这本书本身向外延伸出更多东西。对于文科生来说,这两种方法用于积累海量知识都不错。我个人喜欢用知识框图的形式把两者结合起来,既找出要点,又丰富知识。”
“复合型”学霸的时间究竟比我们多多少?很多人在思考着如何能够将学习与工作两全其美,可大部分人最后只能用“时间少”做借口,选择选其一而放弃另一个。难道真的是时间老人对学霸有别样的爱吗?鲍蔚萌同学解释到,时间都是均等的,关键在于如何进行有效的时间控管。她说:“如何分配时间主要看自己对“时间”这个概念怎样理解了。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时间是整块的,这两个小时工作,下两个小时学习。但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时间都是碎片化的,学会利用好碎片化的时间常常是提高效率的关键。课间理顺一下新学习的知识,随身带一个本子记录工作中的点子,睡前重新回顾一下一天的任务和完成情况,想想明天怎么做。如果能把碎片化的时间利用好,当你拿出整块的时间时,就不会再花费时间想要做什么、要怎么做,而是直接开工去做了。
“时间是海绵里的水,要挤总会有”这句话人人皆知,可是真的要做到,就是需要这种利用碎片时间的方法。不期待那么一个完整的下午,只着眼于每一个在手边的时间。有空便抓一本书,细细品读;等人时就规划一下一天的工作安排,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
学霸氛围益处大
大家都知道,学霸抱团的价值大于学神独秀,环境的作用对一个人的成长是举足轻重的。2013年,我校的兄弟寝曾在国内引起不小的轰动,一直被大家津津乐道。而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大三202寝室便是另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例子。寝室四人——保送清华大学的牛鹏皓同学,保送复旦的赵柄丞同学,保送中科大的杨辉同学与保送本校的宋鹏同学在大学生活的三年中,互相鼓励,互相督促,互相进步,有人懈怠时大家会去提醒,有人生病时大家精心照顾。三年来,他们每天相约去自习,积极探讨学习经验,共享学习资源;彼此之间也会暗自较劲,铆足劲头你追我赶,在互助与竞争中共同提高。这种勉励作用也使他们安全度过了在大一到大二的过度阶段,那个大多数同学由于选择了懈怠而导致人生分水岭的时期,最终“进化”为学霸。这种团结的氛围以及四人的最终成果让寝室的每一个人都感到格外自豪。
唤醒“校园中产阶级”
或许在多数人眼中,学霸是戴着啤酒瓶底一般厚的眼镜,从早到晚只沉浸在课本和试卷中,为试卷上的高分付出着所有的时间和精力,而学霸和学渣的差别似乎也只用分数来衡量。然而随着“学神”,“学弱”等新词汇的流行,我们渐渐发现世俗对于学霸的要求也在一点点变化,并不止步于书面试卷的分数,而是有了更多全方面的要求,学霸也并不只是一类高分学生的代称,而是一种令人羡慕的学习能力和值得借鉴的学习态度。应试教育的需求使得成绩与分数几乎成为了衡量一个人的绝对标准,这种情况下,不努力做一个学霸,似乎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我们身边或许没有那么多韩衍隽一样的“神人”存在,但生活中的学霸却也并不少见。正所谓“学在大工”,我校优良的学风和浓厚的学习氛围也孕育了许多“大神级学霸”,清晨的花园里总有他们晨读的书声,通往教学楼的路上总有他们匆匆的脚步,实验室里总有他们的汗水和紧锁的眉头,深夜桌旁总有他们伏案深思的背影。或许他们拥有拔尖的成绩,也或许没有,可是他们努力的身影总是影响着,鼓励着身边的每个大工人。
学霸的故事已经讲完,但不得不提的就是数量庞大的“校园中产阶级”。何为“校园中产阶级”?他们成绩不差,但离学神学霸有一定的距离,有点自己特别的爱好或专长,能从小社交圈中得到认可,生活中没有太多不满足,却又总觉得不够满足。这类人在听完学霸学神的光辉事迹后通常有四种反应:见贤思齐,另辟蹊径,小富即安,酸葡萄。可是无论你是哪种,希望每个人都可以高举“我要做学霸”的大旗,传承“舍我其谁”的学霸精神。改变自我,从点滴开始。(大工记者团 许可心、姜文鼎、尹茜、王一迪、郭玮婷、耿璇、高薇、王淼 、蒋珂骄)
来源:宣传部 新闻中心
编辑:张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