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纵横
首页 >> 专题推荐 >> 理论纵横 >> 正文

忘“字”何解 怎样落笔都不对

2014-12-16作者:文/记者团采编部

伴随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全国总决赛进入白热化阶段,大家在津津乐道之余,恍然大悟与惭愧之声不绝于耳,“喷嚏、饕餮、羸弱、逶迤、沆瀣一气”等这些常用词,很多人都不能完全正确地书写出来。

随着电脑技术、网络技术的日益发达,人们的生活工作已离不开这些信息化设备,这给古老的汉字艺术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美国学者杰茜卡·贝内就曾把电脑称为“手写体的诅咒”。据调查,近年来,有43%的人基本全用电脑写字,高达80%的受访者有过“提笔忘字”的尴尬,近50%的人承认“有些字怎么也想不起来”。

对于国人这种书写能力退化的现象,美国曾刊登过一篇题为《越来越多中国人发现自己常常忘记如何正确书写汉字》的文章。文章中说道:“几乎你遇到的任何中国人都坦诚自己记忆力衰退,就像患老年痴呆的某个状态。握紧笔的手在上要写字时,突然出现了尴尬的停顿,而这些字在孩提时代不知道学习、重复默写过多少次。”此话出自非国人之口,不免有点尴尬。

古往今来,汉字旧貌换新颜

大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甲骨文。西周后期,汉字逐渐发展演变为大篆。秦朝的时候,丞相李斯对大篆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同时,民间也形成了字体--隶书。到了汉代,隶书发展到成熟,后又演变为章草、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行书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到了今天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宋朝时,随着印刷术的飞速发展,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它为宋体,被日益广泛地使用,直到今天。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适龄人口中80%以上是文盲,需要大力开展扫盲活动,而扫盲最重要的就是解决识字问题。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陈章太教授称:“汉字繁难,这给劳动大众确实造成很多负担,第一字数多,第二笔画多,特别是书写学习都困难,这样来考虑来加速汉字的简化。”在 1956年 ,首批《汉字简化方案》公布,正式向全国推行简化字。这极大地提高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知识素质水平和学习积极性。1964年5月,中国文改会发表了《简化字总表》。随着时间推移,到1977年,国家曾公布《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发布“二简字”,但在试用一段时间(约八年)后,因为字形过于简单且混乱,而被宣布废除。

网络时代,汉字该何去何从

如今,在日常生活中,电子邮件取代了书信,博客取代了日记,键盘取代了纸笔。调查显示95%的大学生使用电脑或手机上网,日平均上网时长在85分钟左右。其中与汉字文本输入有关的事项(包括qq聊天,写文档,发短信等)占到了37.84%,日均键盘输入汉字的时间为58分钟。这一数据表明:随着与数字化产品接触的深化,高素质群体的汉字书写方式不可避免的由手写方式向键盘输入转变。然而大学生的汉字书写现状却不容乐观。据报道,一位重庆的女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好不容易进入复试阶段,但由于面试官在她手写的400字简历中发现了24个错别字,她直接被淘汰。很多网友觉得这一点也不冤枉,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母语也写不好,其他事又怎么会做好。

在信息浏览量超大的网络平台,人们往往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浏览评论过程,很多情况下汉字是被复制出来而不是被打出来的,这就使得某些汉字在一传十,十传百中失去了最初的模样。同时,人们在打字时总会抱着“恨不得一秒打完所有字”的心态,手指跟不上思路,打错也懒得去改,久而久之就对自己的一些错误麻木——比如广被流传的淘宝段子。

没有一种语言是一成不变的,语言应当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发展相应变革。网络时代的汉字危机其实是无法避免的,网络语言的盛行也代表着新文化的产生。但是,汉字的变化不应以“汉字整容”来实现。科技的发展带来的只能是书写载体的改变,而不应是载体内容的改变。网络词汇的井喷式爆发并不只是一种流行,更是人们汉字水平退化,对待汉字不严谨的体现。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注意在网络生活中维护汉字,重视汉字,消除汉字的尴尬境地。维护汉字的生命力,让汉字与网络互相交融,让网络推动汉字的发展与传播,而不是阻碍汉字的前进,扭曲汉字的形象。

隔海相望,汉字义同命不同

有多少人注意到“冒”的上半部分不是曰,“周”里面不是“吉”而是“土”和“口”呢?研究汉字及书法近三十年的学者谢飞东和聂晖曾感叹道,我们国内教语文的老师绝大部分对汉字没有深刻理解,这样教给学生的便是死的文字。

以台湾和大陆为例,台湾学习汉字采取的是随课文识字的方式,通过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学会一篇课文里的生僻字、多音字,而不是罗列出某字的所有音和义,然后反复的背记。

有学者在对台湾新竹的一个小学考察时发现:语文课时至少占30%,其余的课不能超过15%。台湾认为,记载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文字是中华民族的尊严。台湾对汉字极其重视,例如他们标序号采用的是大写的汉字壹、贰,而不是阿拉伯数字1、2。选择题的选项也是甲乙丙丁,而不是ABCD。以此保持汉字的纯洁性,也是在维护民族尊严。

那么他们的考题该是什么样子的呢?充满趣味又不失深度,考察语文水准的同时不使人感觉枯燥。如此以来,学习规范的汉字、了解汉字内涵就变得十分有趣。说了这么多,我们也来道台湾的语文试题吧。

答案是甲乙丁戊。

如果想做出来,只需在阅读时多思考多理解就可以,真正的考察了学生的汉语素养,而且相当有趣味性。

而若是大陆的试题,通常是

答案是C

若想做对这种题,得反复背记各种字,默写,听写,同学们对汉字的兴趣也在这种煎熬中慢慢减少。

传承文明,莫让手写渐行渐远

由于现在大多数人们不经常手写,以至于有些人真的到了需要手写的时候会出现提笔忘字的尴尬。数学科学学院本科生刘立雪表示,有时候她拿起笔来会突然不知道那个字到底该怎么写,然后只能用拼音,好像回到了小学时代。与忘字、写错字相比,更为严重的是,有些人出现了拿起笔来就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情感的困扰。

小学、中学阶段,人们往往使用手写最多;从大学开始,学生就开始逐渐减少了手写。一名在校大学生坦言,他们除了期末考试部分非上机科目的考试,还有平时要求必须手写的作业外,几乎从不手写。而就连曾经在中学时代为上课做笔记自创的速写法也不再有多大用处了,手机中的照相功能基本取代了手写笔记;即使是参加了工作的人也说,现在除了签批文件,什么事都可以用电脑、手机解决,基本上没有手写的机会和必要。一位老师也说,他们现在书写都是电脑书写、编码书写、省略笔画书写,对字的印象只是一个轮廓,难以细致描绘。

提笔忘字忘的不仅仅是字形,更多的是华夏文明的一种传承。中华文明能够传承五千年,靠的就是方块汉字的文化凝聚力。而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无纸化时代中,或许我们已忘记了汉字中还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早已钝化了对具有独特美感的汉字书法的审美能力,早已忽视了手书汉字也是传承汉字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式,而仅仅把汉字视作表意符号和交流工具。

在网络时代,我们不能握着鼠标抛了笔杆,我们不能让手写渐行渐远。作为汉字的传承者,我们理应怀着一种自豪严谨的心态去维护汉字的纯洁性,继续着汉字的传承与发展,让汉字危机变成转机。(记者团采编部 姜文鼎 李敏 许可心 王一迪 尹茜 高薇 谢江涛 查思贤 郭玮婷 耿璇 王淼 蒋珂娇

来源:宣传部 新闻中心
编辑:张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