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70周年

回忆父亲钱令希院士 庆祝母校70周年校庆(四)

2019-04-23作者:钱唐/文 李明智/编

编者按:今年4月20日,是尊敬的钱令希院士逝世十周年纪念日。钱先生半个多世纪都与理工大学的发展紧密相连,大工镌刻着钱先生的奉献与付出。钱先生作为科学家的爱国奉献、严谨创新的治学精神;作为教育家的高瞻远瞩、精励图治的教育思想;钱先生提携后人、兼容并包的人才观念是全体大工人共同的精神财富。

年华走过了岁月的风尘,献身科教事业66年的钱先生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丰碑。我们纪念钱先生,铭记那段峥嵘岁月,我们更要继承钱先生的精神,努力奉献,为一流大学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工新闻网将以连载的形式刊发钱先生女儿钱唐女士的回忆文章《回忆父亲钱令希院士 庆祝母校70周年校庆》一文,让我们跟随钱唐女士的笔触,再次重温钱先生的历史过往。纪念,再出发!

(十二)为人师表永烛后学

父亲自幼受仁义忠孝,诗书礼乐的中华优良传统浸润,吴地至德泰伯遗风熏陶。他生活简单,工作勤奋,为人低调。“读书第一”是上辈子传下来的家风。他对我身教重于言教。他把贵时间都用到工作上,我也学他那样在傍边的桌子上写作业。父亲基本是不花时间检查我的作业,只是在我有问题的时候,启发我自己想办法找答案。他让我懂得要年好书,重要的不是知道答案,得个好分数,而是能独立思考并掌握学习方法。

他对人真诚体恤,表里一致,宽容不抱怨,别人误解他,他从不解释,处处为别人着想。我的性子急,还没露头,父亲就会幽默地说:“Being patient is a great virtue.”(耐心容忍是一种伟大的美德)我会心一笑,顿时心平气和。恒忍宽容是良药。父亲毫无偏见地宽容与自己的观点不同的人,成就了自己的力学事业,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父亲也许天生就具有亲和力,学生朋友都愿把自己的心事向他诉说。父亲给人的关怀与帮助恰如春雨润物。

他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他自己就是一架梯子,要让后生踩在他的肩上登攀!对优秀人才不遗余力地奖掖,对年轻学者再忙再累也抽时间与他们谈话,给他们答疑解难、指点迷津、看稿子、推荐发表。他最高兴看到的是自己的学生超过自己。父亲在主持和参加“七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子课题中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却放弃申请国家科技进步奖。父亲认为某些获奖机会让给别人,这对科学事业有好处,对别人也有帮助。父亲引用了一句名言“功被天下,守之以让”,让我学习古人的做人哲学。我暗自大悟:”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无论何人,不要求自己的益处,乃要求别人的益处。”

父亲从事教育工作,非常懂得学生要尊重老师的道理。我露出对老师不满的倪端,他没有因为怕惹事压制我,却讲“师道尊严”纾解我的情绪。父亲是在风浪中成长的。从国立云南大学教授做起,父亲一生都在教书育人。没有智慧和坦荡,何谈科教人生?“师道尊严”的道理让我懂得理解、尊重、和自强。“师道尊严”教我处理人际关系,鼓励我奋发读书,激励我自强不息。

“《钱氏家训》是我们的传家宝”,“读书是钱氏家族的传统”。父亲的这几句话不仅让我受用,同时激起起我寻根的愿望和激情。2009年父亲病逝后,我每年都回鸿声。我用回忆父亲的方式,来追寻家族的起源和延展。父亲离世十年,女儿寻根十年。我要对父亲深情地道一声:“爸爸,感谢你把我带回故乡”。2017年我制作了中英文对照的“《钱氏家训》是我们的传家宝”幻灯片。这是应邀参加在美国盐湖城举办的“国际寻根博览会(Root’s Tech Expo)”而制作的。《钱氏家训》的英文翻译Qian‘s Family Instruction is Qian's Heirloom就是2003年受到父亲恭录《钱氏家训》的启发。

(十三)桑梓情愫

家乡鸿声里。“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1992年10月上旬,阔别家乡近半个世纪后,父亲第二次回鸿声访故、寻亲。时任鸿声乡工业总公司办公室主任的钱福明接待并陪同父亲。他在《钱令希钱老的家乡情绪》一文是这样讲述:一到庙庵桥北堍,钱老的话匣子打开了。他对我说,这里原是石拱桥,这里原有轮船码头,那边有一座春申庙,一座祈福庵,所以这个村就叫庙庵。他还告诉我,祈福庵建于宋代,当时出了个了不起的高僧圆照法师,皇帝还请他到金殿上去讲经说法。我小时候,祈福庵的香火很旺,和尚做法事名气很响。春申庙是供奉春申君塑像的,香火同样很旺。听着,听着,我惊呆了。我象一个小学生,聆听这位有传奇色彩的老人在上家乡的历史文化课。后来,在原轮船码头遗址,钱老感慨地对我说,这里原有个码头,木桩打在离岸不远的地方,上面铺上木板,供乘客上下船。那时交通主要靠水运。庙庵码头每天定时有到苏州、无锡的航船,后来有客轮。他11岁到苏州读书,就是从这里起航的,到苏州航船要乘大半天。当时的艰苦程度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

我以为他要去看鸿声街镇的夜景。不料钱老仍然向他家的老宅(亲仁堂)基走去。我伴随着他,钱老对我说:年幼时祖辈经常告诫他,一个人的生养血地是千万不能忘记的。到了老宅基,钱老坐在石条上,闭目沉思。他在追思。追思祖先的恩德,希望前辈的祖荫福泽后代。我和父亲在石条上足足坐了半个多小时,在我的催促下,钱老才一步三回头离开了梦牵魂绕的“血地”。 

家乡的每一片土地、每一条河流都让父亲思绪奔涌、心潮澎湃。我被他的家乡请愫深深感染。父亲说“是家乡的一方水土养育了我们,我们的根就在鸿声里”。

2004年4月,父亲被确诊患有脑瘤。当年9月,米寿之龄的父亲带领我和哥哥等人去如歌似梦的家乡。父亲说:“此行了却思乡之情。”

(十四)三省勿忘四箴宜佩

无锡钱氏家风、学风、文风,对父亲的影响深远。2002年,应无锡钱镠研究会秘书长钱志仁的邀请父亲用小楷恭录了《钱氏家训》,以勉励子弟“铭记先祖遗训,增强个人素质,提高生命质量,建设美好生活”。父亲毛笔写字极其用心。“中国的文字中每一个字都形美如画。”父亲如是说。作为后人,我们一定要用祖国的语言把悠久的文化传承下来。”

钱令希恭录的《钱氏家训》木雕板悬挂在家乡怀海义庄的正厅里(钱唐摄)

父亲是做学问的。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常常把知识称作“学问”。“学”指学习,就是接受知识;“问”指提问,也就是追求知识。他把做学问的深奥道理与方法化为浅显,写进了《学问歌》。他把“学问”二字两拆开,学中问,问中学,道出“学”和“问”之间的哲理和统一关系。《学问歌》是七字句,8句一共56字。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对青少年劝学极佳。

学问学问学又问,学贵善疑有古训。

问而不学无根底,学而不问难进门。

学问学问学加问,勤学多问长学问。

问中有学打基础,学中有问求创新。

父亲勤奋工作、淡泊名利,胸怀宽广。他常把自己的《四乐箴言》与人分享。

钱令希《四乐箴言》手迹

(十五)科学征途上的千里马

钱令希《八十自勉》手迹

在人才培养上,人们称父亲伯乐。“伯乐”不但要能识别“千里马”,而且能和“千里马”同奔万里征途,共攀万仞高峰。父亲说自己“本是寻常马”,在众多伯乐的发掘和培养下成长为一匹千里马。他老骥伏枥,在钟爱的事业里驰程万里,离不开伯父的榜样力量。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伯父得到上海洋人电话局月薪160大洋的技工职位时,北平研究院的严济慈先生也挽留他。伯父几乎想都不想地选择了月薪仅40大洋的物理研究所助理员工作(见钱平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曝之》)。1999年,父亲在《谨记》一文说伯父“从此投身祖国科学和教育事业迄已六十五年,而壮志未泯。”以科学兴国为己任,弟兄俩都走上了献身科学事业这条实现抱负的艰辛道路。

胞兄九十寿辰 胞弟祝贺谨记  钱令希《谨记》手迹(1996年8月)

我们无法估算他在七十年科教人生做了多少事。我只能通过挖掘整理资料,用数字估算。父亲一生中发表过的文章(包括合作撰稿)有205篇,出版的著作有25本。

最后用父亲的大哥,我的伯父钱临照院士与父亲自勉的一句话结束本文:

“让我们两个人做三个人的事。”

伯父钱临照院士手迹

伯父、父亲和我(1996年,摄于中国科技大学的伯父家)

后记:钱令希院士于二OO九年四月二十日病逝,特撰此文献给亲爱的父亲,传承他求真的科学精神;献给我挚爱的母校大连理工大学,祝愿母校再启新征程!(连载完)

钱令希院士女儿:钱唐

来源: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编辑:李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