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70周年

【70周年校庆】王立鼎院士鼓舞青年学子“科技报国·青年担当”

2019-04-22作者:李然

在大连理工大学建校七十周年之际,为增强我校研究生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激励广大研究生传承大工红色基因,潜心科研、砥砺前行,机械工程学院邀请王立鼎院士做客大工“名师讲堂”暨机械工程学院校庆70周年“明德讲堂”,为同学们带来主题为“科技报国·青年担当”的精彩讲座。活动由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会承办。

1

服从国家需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王院士从求学经历讲起,与大家分享了自己从幼年到大学的成长历程。出生于中国东北的王院士,耳闻目睹了日军压迫下老百姓的悲惨生活,这让王院士十分感恩共产党,热爱毛主席,为报效祖国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少年时的王院士有耐力、懂坚持,平时少言寡语,但勤于学习,热爱劳动,十分喜欢通过观察事物来获得知识,少年时观察机械传动装置的经历也决定了他一生从事机械学科研究的志向。被大家称为“老班长”的他积极投身实践,大学期间带领同学一起做“风力发电”,并以优异成绩毕业。毕业志愿书上,他只写了一句话:服从国家需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科研上要有一种“606精神”,在任何困难面前永不言败。

在王院士涉及的超精密齿轮制造技术、仪器装备总体设计与研制和微纳米技术三个科研领域中,齿轮和渐开线样板精密加工与测试研究是他倾注心血最多,收获也最丰富的一个领域。自大学毕业后一直延续到后来的半个世纪,王院士都一直在从事他所熟悉和最喜欢的精密、超精密齿轮工艺与测试技术研究工作。

王院士说,“我提倡606精神,什么是606精神?就是试验了606次,成功了,是在任何困难面前永不言败的精神”。在半个世纪的齿轮研究生涯中,王院士付出了非一般的劳动强度。为了工作,他每天都只有5个小时的睡眠。他每天夜里12点下班,早晨5点起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跑步去单位,把机床打开预热。王院士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磨齿工艺,超越了一个个困难,获得了一个个技术突破,获得了科技奖励近二十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省部委奖励10余项,被授予当代我国仪器仪表与测量控制领域杰出科学家荣誉称号。

我的实际年龄是85岁,但我的心理年龄只有60岁。

“自己的实际年龄85岁,心理年龄有60岁,但工龄已经近百岁。我是超期服役了,你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祖国的未来寄希望于你们”,王院士动情地说。王院士用个人亲身经历与同学们分享了几点体会。

要培养一种精神,只要用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他的办公桌就设在实验室里,坐在机床边操作,思考,做研究,进行精度检测,每一项科研成果的实物加工都要亲自动手。要持续艰苦奋斗,他始终坚信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他说,自己没有留过洋,所做的一切都是源于浓浓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发展科学事业重要性的认识,我们做的是完完全全的自主知识产权。要掌握一种思维方法,青年人要掌握一种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重视解决问题要抓主要矛盾的道理。

QQ截图20190419085707

讲座最后,王院士就“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科研瓶颈”“潜心工作和身体健康”等问题和现场的同学进行了讨论和交流,并激励广大学子奋发向上,科技报国,发扬青年一代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在与王院士交流后,在场学生深受鼓舞。“天才出于勤奋,务实才能成功”,王立鼎院士一生传承和发扬的为了祖国科学事业不懈奋斗的红色基因使学生们感动。新时代的机械青年一定会以王院士为榜样,积极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为成为国家栋梁之才而不懈奋斗。

来源:机械工程学院
编辑:姚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