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2018级新生

【迎新】我校各院系迎新工作圆满结束

2009-08-30作者:single
数学科学学院迎新工作圆满结束

  2009年8月末,来自全国各地的大连理工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新生正向着这个充满憧憬的美丽校园走近,怀抱着一个炽热的心,热情地投入到了数学科学学院这个有着光荣传统的融洽的大家庭。在这次迎接新生的活动中,我院的高年级同学真诚而热情的付出了辛苦的劳动,让新同学感到家一般的温暖。




8月22日,院领导举行了迎新工作动员会议,对迎新工作制定了详细部署。在迎新的28日、29日中,院领导还专门抽空亲临检查迎新工作,走访寝室,积极地与家长沟通。院领导的重视是对迎新工作的支持,也是我们在迎新工作取得圆满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次迎新活动中功劳最大的非志愿者莫属。志愿者不仅带领新生去报名注册,还不辞辛苦地为新生奔上奔下,他们的努力换来了新生们的一张张笑脸,也成为迎新工作取得圆满成功的最关键一步。

迎新是起点,而非终点。09级新生的大学生活才刚刚开始,我们祝愿新的学子能传承大工精神,不坠青云之志,终如鸿鹄翱翔。(数学科学学院  董彬)



化工学院09级迎新工作圆满落幕

在学院领导的精心部署下,辅导员以及学院团委学生会同学的细心安排下,化工学院09级新生迎接工作已经圆满结束。

我校的迎新工作从28日就已开始,29日进入高峰期。为保障今年迎新工作顺利进行,化工学院各位领导高度重视,精心安排。从28日早6时始,由化工学院团委学生会组成的“志愿者迎新工作小组”就已经来到了各自的工作岗位,志愿者队伍引领着新生注册报道、入住宿舍,并热情的为家长及新同学介绍学校内部的情况。白天的酷暑烈日,夜间的急骤降温丝毫没有影响志愿者服务的热情,他们和蔼、周到的态度让家长和同学都感到了家一样的温暖。


学院领导对此次迎新活动给予了高度重视,院长曲景平教授在学院其他领导及学办所有老师的陪同下来到化工学院09级新生接待处视察迎新工作,随后又走访了新生寝室。各级队辅导员、班导生也都积极负责起接待新生的工作,带领他们认识新同学,熟悉学校环境,以及管理方式,让同学们尽快融入到大连理工大学这个大集体中去。化工学院还组织了绿色通道和爱心导游团,从学习、生活方面切实帮助新同学,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截至29日22时,所有新生都已报到完毕,他们对学校的各个方面都表示非常满意。新同学们还表示,在这样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氛围下,一定要学出成绩,做出贡献来回馈父母和整个社会。

(化工学院 张睿)

环境生命学院迎新工作圆满结束

炫彩八月,环生学院喜迎09级新生。28日、29日,迎新工作顺利开展。此次迎新工作空前盛大,院领导十分重视,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修志龙教授、副院长兼08级辅导员崔旦及06级辅导员王哲亲自到迎新现场视察指导工作,团委书记兼09级新生辅导员于瑾泉则全天在迎新现场为新生家长解答疑难、提供帮助,学生会及各班在岗同学热情接待、周到服务。截至昨日晚八点,除有特殊情况的新生需晚些报到外,其他新生已全部入住,迎新工作圆满结束。


微笑服务,耐心讲解

迎新工作于25日便进入准备阶段,学生会同学挂条幅、布置迎新点,做了充足的准备。28日,迎新工作正式启动。天刚蒙蒙亮,同学们便已经准备就绪。接送新生的校车一到,新生报到点的同学就赶上前去迎接新同学,报到后为每一位同学和家长都合影留念,之后由各班导生带到宿舍。迎新点处还设有绿色通道,为家庭困难的同学提供帮助。期间登记、拍照、搬行李、发放物品,在岗同学各司其职,迎新工作顺利进行,同学们微笑服务、耐心讲解,给新同学和家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们感到家的温暖。迎新的同学顾不上吃饭,在迎新点简单的吃两口饭菜就又投入了工作,28日天气比较冷,很多同学都冻病了,但大家没有半句怨言,虽然辛苦,脸上却洋溢着笑容。


领导的的重视和关怀

此次迎新工作院系领导十分重视,29日,修志龙教授、崔旦副院长偕同王哲老师、于瑾泉老师到迎新现场及新生宿舍视察指导,对新生接待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此外,崔旦副院长多次到现场了解迎新情况。

29日下午三点半,在生化楼109报告厅召开了全体新生家长会,修志龙教授在会上讲话,就新生的学习、生活和恋爱等多方面与家长进行了交流。他强调大学的学习空间相对宽泛,因此需要家长提起重视,尤其要注意孩子在大一的情况,不能放松。生活上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做事的计划能力,尽快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对于恋爱,学校不会过多干预,但家长要适当引导,让孩子正常交往。会后,许多家长就心中的疑问与院领导进行了交流,院领导和老师耐心的为大家进行了解答。

家长的心声

新生家长对本次的迎新十分满意。一位家长在迎新同学帮他把行李搬到宿舍后,说:“你们的服务太周到了!”短短的话语却是对同学们工作的充分肯定。另外一位家长,在院领导去宿舍走访的时候,对修志龙教授说:“本来不放心孩子一个人到这么远的地方,现在看到这么漂亮的校园、热情的同学和亲切的领导,我们放心了,相信孩子会在这里好好成长。”

通过全院上下的共同努力,迎新工作得到了新生及家长的一致好评。昨日晚,迎新工作已基本结束,但大家的笑容依旧。让我们共祝母校再续辉煌!(郑新)

土木水利学院圆满完成迎新任务

8月28、29日,大连理工大学迎新工作正式开展,土木水利学院也举办了盛大的迎新活动,热烈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工学子。





每天凌晨五点钟,土木水利学院团委学生会的成员就准备就绪,等在设在中心食堂前的迎新点处。每个土木水利学院的工作人员身上都佩戴了写有“土木水利学院”的绶带。搭载着大一新生和家长们的班车从机场、码头、火车站陆陆续续的来到了我们的迎新点。当他们第一次踏进这所高等学府,迎接他们的将是我们迎新工作人员温暖热情的笑容和殷勤周到的服务。迎新大巴缓缓驶入西山住宿区后,便吸引了众多学院的眼球。车刚一停,车门口便被各个学院的工作人员围个水泄不通。多种多样的迎接牌子高高举起,各式特色的迎新口号嘹亮喊出。只见一名同学高举着写有“土木水利学院”的牌子,抢在其他学院同学的前面,冲到了大巴前,一遍遍地重复地喊着“土木水利学院”。土木新生们在他们的引导下来到了注册处。工作人员细致耐心的服务,注册很快就完成了。紧接着,同学帮着新生们搬运行李,并把他们带到了住处。

记者跟随一位新生来到了他所在的寝室,并采访了新生家长,“你们的工作很热情、很周到,让我们感觉就像到家了一样”,学生家长说到。当被问及对大连理工和土木水利学院的看法时,他不禁竖起了大拇指: “大连理工是一所很著名的高等学府,我们是慕名而来的。今天,在这儿又见识了大工的学生,他们太优秀了!‘王者土木’的口号让我们很自豪,把孩子放在土木水利学院,我们很放心,很骄傲!”

随着越来越多的新生的到来,迎新人员的工作将会越来越重,但是他们积极踊跃,任劳任怨,绝对不会喊累。劳累中有轻松,苦涩中有甜蜜。不有这么一句话流传着么“我累,但我快乐着;我痛,但我高兴着”。这也许就是学生会与团委的灵魂所在吧,为人民服务,为学生服务!我们相信,他们就是一扇窗口,在向新一届大工人展示着我们的学校,在向土木新星们展示着土木雄风! (王昆 万玉功)

机械工程学院2009级迎新工作顺利完成

金秋送爽,送来了丝丝的凉意,但凉不了机械人迎新似火的激情。又是一年迎新时节,随着2009级新生的到来,机械工程学院2009级新生的迎新工作热烈的展开。8月28日、29日,机械工程学院于西山一条街和1舍门前设立迎新点,展开对2009级新生的迎新工作。

29日下午,机械工程学院院长贾振元、党委书记王殿龙来到学院迎新、注册点,查看、指导迎新工作,慰问迎新工作的同学,询问迎新工作中的困难,并希望大家务必齐心协力把迎新工作做好。随后,贾振元院长和王殿龙书记深入寝室看望新生和家长,亲切交谈,深入了解2009级新生入学的具体情况。


机械工程学院历来重视迎新工作,今年尤为如此。学院领导班子假期专门召开了迎新工作会议,安排布置迎新工作,并提出了迎新工作要求:务必贯彻学校迎新工作精神,调动学办、院办、团委、学生会有关老师、学生的积极性,营造浓郁、热烈的迎新氛围,扎实做好09级新生入学工作。为了迎新生中给新生一种家的感觉,由学办、院办老师和团委学生会同学们组成的学院迎新工作组于22日起便已正式开始进入筹划准备工作:全面清理新生寝室,给新生一个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在校区及宿舍区悬挂设置大量的条幅、标语、喷绘、宣传画,使新生在校园各处都能体会到家的温馨;热情洋溢的迎新服务,使2009级新生能够在第一时刻就感受到来自机械人的热情。


截至29日晚,2009级新生的迎新工作已基本结束。新生们带着青春的懵懂,步入了大学的校门,愿他们能够团结进取、求实创新,传承大工精神;明德格物、博学笃行,再续机械辉煌! (石良)

建筑与艺术学院迎新圆满结束

7月28日、29日两天,大连理工大学在自己六十周岁之际迎来了09级新生。金秋送爽,建艺学院喜迎四海来宾。风虽大,吹不散我们如火的热情,建筑与艺术学院的学子们在耐心地等待着,等待着一张张崭新的面孔,等待将自己的一腔热情倾注到这股新生的力量中去。



醒目的“建筑与艺术学院”标牌自新生们下车便可清晰看见。老同学的关怀与帮助自此进入第一个环节。“新生们不慌,新生们莫忙,有我们带路,谁也差不了!”初入大学,来自学长们的问候与关怀,是暖人心脾的可亲可靠。

建艺的男生们成了义务搬运工,大小行李皆在他们手下,家长新生一身轻。



建艺的工作人员亲手将档案资料交给新生及家长,兢兢业业,不惧其烦,并耐心讲解其中内容,为新生及其家长解答一切相关问题。

两天的迎新很快结束了。同是建艺人,自是相帮助。建艺人的背影,印证的是默契,是一份难以言尽关爱。院系虽小,情义却大。这就是大连理工大学的建筑与艺术学院真实的写照。 (建筑与艺术学院 辉楠)









编辑:学生记者 刘琳 董惠文 杨跃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