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校园文化节

【校园文化节】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马丽华做客“大工讲坛”

——带领师生一同走进神秘的青藏高原

2010-06-21作者:single

聆听大家心声,感受大家风采;以人文精神滋养心灵,以艺术之美陶冶情操。一位23岁走进西藏,用27年走遍西藏,以自己的一生讴歌西藏的歌者——我国知名作家、诗人,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马丽华,受我校特邀,6月20日下午,在伯川图书馆报告厅为师生呈献了一场文化盛宴,带领聆听者一同走进神秘的青藏高原,体味神奇魅力的西藏自然和人文地理。这是我校首届校园文化节的重要活动内容之一,旨在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提高师生人文素养,促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校党委副书记邵龙潭、校长助理李俊杰出席报告会。报告会由校党委宣传部部长郭金明主持。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有关部门老师和部分学生参加了报告会。


报告开始前,邵龙潭副书记向马丽华总编辑颁发了“大工讲坛”纪念牌。马丽华总编辑向我校图书馆捐赠了《走过西藏》系列丛书,杨海天馆长代表图书馆表示感谢。我校藏族同学向马丽华总编辑献上了洁白的哈达。


马丽华怀着青藏高原般博大的爱开始了她的倾情讲述,娓娓道来——“西藏的自然和文化地理”。她从一个宏大的视角描述了青藏高原的生成﹑演变﹑发展过程,通过一张张图片﹑实例讲述了从1亿5千万年前直至今天,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和文化地理的特点变化,试图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一个大致的轮廓和基本概念,让师生对西藏时空和文化现象有所了解,普及西藏的地理和人文知识。


让我们从精彩而生动的演讲中选择其一:马丽华由一幅科学家利用原始数据绘制的图片说开去——青藏高原被称为千山之巅,万水之源,是亚洲的水塔,丰富的冰川资源给亚洲提供了巨大的水源。自从人类有文明以来,这些大江大河养育了古代印度的文明,古代中国的文明。黄河、长江、沱沱河—通天河—金沙江、澜沧江,澜沧江流到东南亚是湄公河,怒江流到国外是萨尔温江,比较长的是雅鲁藏布江,流出去是布拉马普特拉河。在阿里地区发源的几条河流象泉河、狮泉河、孔雀河,都流到国外,成为印度河、恒河的上游支流,参与了古代文明的创造。马老师感慨道,在我们说起青藏高原、唱起青藏高原的时候,谈到我们对青藏高原向往之情的时候,我们会说出很多很多理由,但是在我们心中有一种潜在的情结存在,它就是对生命之源、文明之源的根与本的向往。讲到作为自然环境背景的一些思考,使我想起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谈到,为什么中国从能够追溯的历史,也就是夏商以来,是大一统的观念,有何依据。她谈到了三个因素:黄土、黄河、季风雨。这是自然因素的考量。我也觉得这是首先需要考虑的。当然,这个结论写的时间较早,没有考虑长江,从现在的角度看应该加上长江。我觉得长江黄河流贯中国,三面环山,一面靠海,这样的一个地理环境,规定了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决定了它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农业为主的方式,以及决定了它的根本的历史走向。当然,这是总结历史。我在写完《风化成典》以后,把西藏历史上下几千年做了系统的梳理,和中原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和联系,我觉得中华民族确实要团结一致,为了生存更为了发展。

马丽华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和感受,讲述了青藏高原上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牡蛎的世界环游”﹑“ 藏族牧民的生活”、“800只驮羊”、“保护神”等历史和现实故事都給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使大家更加向往神奇的世界屋脊。

马丽华的演讲从始至终无时不流露出她对青藏高原的痴迷和热爱,让听者感受着一位诗人的浪慢,文化学者的博学,作家的敏锐和和旅行家的见识。

演讲结束后,马丽华与师生们进行了现场互动,回答了热心观众的提问。大家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感受:藏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西藏民族文化博大精深﹐马丽华的演讲,让我们认识了西藏﹐初步了解了西藏文化,更加感到有责任为藏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尽一份力量。


链接:

马丽华,汉族,一级作家、编审。1953年生于孔孟之乡山东, 1976年毕业于山东临沂师专中文系,同年进藏,在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任干事、《西藏文学》编辑部任编辑,1988年至1990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作家班,获北大文学学士学位。1990年至1999年任西藏文联专业作家。离藏前为西藏文联副主席、西藏作家协会副主席,同时兼任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客座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调至北京,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

马丽华的主要文学作品有:诗集《我的太阳》;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纪实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论著《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50年》、《探险大峡谷》、“老城市”系列《老拉萨——圣城暮色》、“老房子”系列《西藏寺庙与民居》;《苦难旅程》、《十年藏北》、《藏东红山脉》、《西藏文化旅人》、《风化成典》等以及大量电视作品。 其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等文版出版。

马丽华依据27年西藏自然人文地理的纪实之旅所推出的《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藏东红山脉》等《走过西藏》系列,以及《青藏苍茫》等著作在文化人类学界引起广泛反响,被人类学家格勒博士誉为“在文学与人类学两座高耸的悬崖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有媒体评价说:马丽华“怀着感恩之心,热爱之情,走遍了西藏大地,因而她的作品扎实厚重,文采飞扬。大约连马丽华自己也没有意识到,有多少读者是因为读了她的作品而激发起要去西藏的热情与兴趣,文化艺术的魅力与价值是无形的,这和沈从文之于湘西、陈逸飞之于周庄、张贤亮之于宁夏、陈应松之于神农架大致相似。”
(许梅杰 /文 曲长生/图)


审核:姜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