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11月,我校将接受教育部专家组进校考察,进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学校把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列为今年重中之重的工作,成立了由王寒松书记和郭东明校长任组长的审核评估领导小组。学校明确提出“以审核评估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学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能力”的要求,通过“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夯实本科人才培养基础地位、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强化本科专业优质资源的建设、坚持本科人才培养政策导向”等政策措施的不断完善和落地执行,实现“以评促强全力建设一流的本科教育”的目标。在学校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全校上下高度重视审核评估自评自建工作,各校区、学部(学院)、各部门领导亲自挂帅,全面动员、全面参与、全面配合,积极做好各单位的评建工作。为此,审核评估办公室和审核评估专项工作宣传组联合策划了审核评估部院访谈录,通过部院领导的系列访谈,报导各单位审核评估自评自建的进程和动态,凝练各单位本科人才培养的优势与特色,分享各单位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经验与做法。
记者: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举措、途径和成效如何?
全夑: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作为学校最具传统底蕴和创新优势的教学科研单位,长期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秉承和发扬学校“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基本办学方向,坚持“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突出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一流学科促进一流专业建设”的战略,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要和用人市场需要,持续进行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培养了大批符合国家战略需要的专门人才。
学部在特色人才培养、名师及团队建设、精品课程及教材建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创新实践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一是依托优势学科和平台培养创新人才
依托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工、环境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学科的优势资源,创立了化工环境生命类创新实验班、环境生命创新实践班,以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创新能力、竞争意识和国际化视野的现代化学科学创新、化工产品开发、环境工程和生物技术研发和管理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按照个性化培养模式,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和灵活的管理模式,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创新拔尖人才。近三年,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达到745项,其中国家级95项;仅2016年,本科生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1篇,参与校级以上科技竞赛获奖人数达到238人次、人文类竞赛20余项。
学部重视名师引领的教学团队建设。拥有国家高占先、孟长功领衔的“国家级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有“全国石化行业优秀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和省校达到21人,宝钢教育奖获奖人19人,名师总数位列全校第一。
二是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
学部率先在国内开展国际化试点人才培养,于1992年建立化学工程与工艺英语强化班,培养化工国际化人才。2011年,依托国家级化工主干课程双语教学团队,将英强班整合成立化学工程与工艺(国际班),培养复合型、外向型、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国际班的课堂为国际大课堂,除了中国学生外,每年都有外籍学生加入;国际班实现国际化资源共享,如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国际实践交流平台等,开创了国际化优质科研资源反哺教学的特色国际化师资教学模式,实现了全英文(双语)讲授化工主干课程及部分实验课程,建立了以科研为纽带的国际班海外实习交流途径。2015届首届国际班毕业生的出国比例高达53%,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知名学府继续深造。
学部以国际班建设为牵引,全面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1)要求每专业都开设至少1门专业双语课程;(2)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国的知名大学、研究机构或公司建立了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交流关系,定期选派优秀学生出国学习;(3)邀请国内外知名人士如诺贝尔奖获得者Karl Barry Sharpless教授等著名学者来校讲学和交流。(4)开展海外实习实践活动,开拓学生国际视野,如环境工程专业每年的日本交流、国际班的香港实习交流、创新班的国际访学活动等。广泛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举措,开拓了学生视野,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些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强化工科学生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法治意识、生态意识和工程伦理意识等,着力培养‘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的新工科理念。
三是强-强联合,打造化学菁英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部充分利用“化学工程与技术”国家重点学科和“化学”学科、国家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基础化学教学基地等资源优势,在化学基础科学班建设基础上,设立张大煜化学菁英班,按照特殊人才培养模式开办,由大连理工大学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合作,以培养化学家为目标,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宽厚扎实的知识基础、突出的科研能力、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化学类精英人才。该班采用滚动管理机制,本科前两年实施淘汰、分流制度;打通“本硕博”的培养界限,建立8年贯通培养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保研率100%。配备高水平教授为学业导师,每年夏季学期在大连化物所完成化学研究训练课程。
张大煜化学菁英班的社会影响力逐年扩大,生源质量不断提高。目前已经招收四届学生。学生入校后,张大煜化学菁英班的“科教协同”办学模式得到了他们的喜欢和认可。在学校和化物所老师们的精心培育下,学生们的理论知识不断丰富,科学研究兴趣显著提升,在各类科技、实验及学习类竞赛中共有50余人次获奖。
记者:学部各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以及实验、实习、实训环节的改革和建设举措如何?成效有哪些?
全夑:
(1)核心主干课程建设方面
学部强调精品教学资源培养精品人才,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近年来在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慕课等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中加大投入,推进了优秀课程建设。建成专业主干课程的精品课程群,如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9门(《无机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物理化学及实验》、普通化学、化工设备机械基础、粉体力学、过程机械与实验、环境化学)、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化学与社会、走进纳米世界)、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0门、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MOOC课9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化工原理、有机化学)、国家级留学生来华双语品牌课1门(物理化学)。同时,正在建设一大批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教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部高度重视教材建设,组织专业教师编写新教材,调整、修订和更新教学内容,大力加强特色教材建设。近三年出版教材21部,包括“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化工教指委推荐教材等。
(2)实习、实验、实训环节改革方面
学部高度重视学生的实习实验环节。依托产学研合作建立了30多个高质量校外实习基地;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建立校内实习基地和仿真中心,保障学生的实习效果。在认识实习环节中,实行“校内认识单元操作+校内实习基地实习+校内仿真操作训练+校外基地实地实习”的实习模式,做到先认识后加深印象,解决了企业接待能力不足、现场看不懂内容的问题。
实验教学方面,加大实验学分比例,优化实验教学内容,保质保量支持人才培养要求。同时,学部传承优秀的化学化工教学资源,依托学科建设成果,建立了国家级化学化工实验中心等,实施工作日全天开放的实验预约制度,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为了强化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施“小设计、大论文”的毕业环节培养制度,通过“化工设计实训”整体训练,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一个化工生产装置(单元)的整体设计,从工厂选址到厂区平立面布置,从工艺路线选择到全流程模拟及设备选型,从经济分析到安全、环境评价等,以此培养学生从事化工设计的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化工设计实训》实行校企双导师制,聘请企业资深专家为校外指导教师,开设安全、经济等方面讲座。通过“集中式”的设计实践训练,满足工程认证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培养要求。
学部的工程人才培养效果明显,化工专业代表我国985高校接受华盛顿专家现场考察、为我国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成员国做出突出贡献。另外,“构建国际实质等效的化工专业认证标准,提升化工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研究型大学工程教育改革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化工类专业双语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获得了省级教学成果奖。
结语
我们将以本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全员参与,明确分工,精心准备,高质量完成本次审核评估工作。全面落实“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全面梳理学部本科人才培养状况,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在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特色发展等方面查找问题,“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重内涵发展,提升质量文化”,推动学部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为建设国内一流的本科生专业而继续努力。
来源:审核评估办公室 宣传部
编辑:姚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