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评估
首页 >> 专题推荐 >> 审核评估 >> 正文

【审核评估·部院访谈录】康旭东:把握办学方向 坚持立德树人 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强化协同育人机制

2017-07-21

编者按:今年11月,我校将接受教育部专家组进校考察,进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学校把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列为今年重中之重的工作,成立了由王寒松书记和郭东明校长任组长的审核评估领导小组。学校明确提出“以审核评估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学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能力”的要求,通过“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夯实本科人才培养基础地位、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强化本科专业优质资源的建设、坚持本科人才培养政策导向”等政策措施的不断完善和落地执行,实现“以评促强全力建设一流的本科教育”的目标。在学校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全校上下高度重视审核评估自评自建工作,各校区、学部(学院)、各部门领导亲自挂帅,全面动员、全面参与、全面配合,积极做好各单位的评建工作。为此,审核评估办公室和审核评估专项工作宣传组联合策划了审核评估部院访谈录,通过部院领导的系列访谈,报导各单位审核评估自评自建的进程和动态,凝练各单位本科人才培养的优势与特色,分享各单位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经验与做法。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如何落实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精神?

康旭东:

立德树人,培养优秀人才,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我们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党中央在2016年做出的“双一流”战略决策,主要聚焦一流大学要培养一流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建设有许多重要论断,这些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归纳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优秀人才标准的定位有三方面特点。即,有理想、能创新、敢担当。

围绕总书记的人才战略,机械学院在一流人才培养方面,也在不断的尝试改革创新,努力培养有理想、能创新、敢担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流人才要有理想。一流的人才往往应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种情怀和责任感就如同老一辈大工人传承下来的红色基因,会转化为担当兴校强国使命的历史自觉,坚定不移跟党走的政治自觉,传承民族精神血脉的文化自觉和内含着爱党兴党、为国为民的党性自觉。

为了更好的传承学校的红色基因,培养有理想的新时期大学生。学院举办“红色记忆”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发掘身边的红色故事,于细微处提升政治素养;党委持续开展“党员骨干领导力训练营”,提升党员骨干自身素质,将选优训强党支部书记落到实处等,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大工独特红色基因的有理想的新时期大学生。

一流人才要能创新。创新是优秀人才的核心特质。优秀人才必然是能够勇立潮头和引领创新的人。要突出人才培养的创新导向,就要继续加强本科教学建设和改革,推进科教融合培养。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机械学院做了以下几方面尝试。借力辽宁重大装备制造协同中心,深化教学改革,开设协同创新班,重点培养创新型人才;聚焦创新创业,开展创新思维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专业特色创新创业比赛,激发学生创新动力。通过以上举措,学院目前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氛围,为学生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一流人才要敢担当。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优秀人才更需要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面对世界各国竞争加剧的趋势,优秀人才必然要有舍我其谁的勇气和气概,既要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敢于争先敢于奋斗,又要能够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允,守住底线和尊严。

在提高学生责任担当意识方面,学院开展特色党员活动“红马甲”志愿服务,强化使命担当;启动“走访老教授”主题活动,挖掘整理老教授的故事,发挥文化的凝聚、导向和激励作用。通过以上一些举措,来提高学院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和使命感。


记者:学院师资队伍的基本情况如何?是否适应并满足一流本科教学的需要?

康旭东:

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学院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实现一流本科教学的必然条件。

机械学院建立了一支数量充足、能够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教师队伍中专任教师、实验技术人员、教学辅助人员的年龄、学历、职称、学缘结构合理,师资水平和国际化程度较高;教师能够把足够的精力投入本科教学,并且师资队伍发展规划合理可持续。

在师资数量方面。机械学院现有教职工219人,其中专任教师137人,实验技术人员47人,教学辅助人员35人。师资数量比较充足,满足培养一流人才的需要。

在师资队伍结构方面。学院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56人,副高级职称75人,中级职称47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18人,硕士学位的教师48人。且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等优秀教师,具有培养一流人才的实力。

机械工程学院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和思政会议精神,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结合学校十三五规划和学院现有师资队伍情况,对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制定了完善的人才队伍规划。其中包括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年龄结构、学缘结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争取早日建成一支以院士、长江、领衔的,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师资队伍。

记者:学院提升学生国际交流合作能力的举措有哪些?效果如何?

康旭东: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将越来越需要国际化人才,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当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过程中发挥最主要的作用,为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服务。

在这样的大形势下,机械学院在提升学生国际交流合作能力方面开展以下工作:

第一,不断调整专业结构,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机械学院成立于1949年,是我校最早设立的8个系之一。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学院在1987年设立了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日语强化班)、在1995年设立了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机电外贸班)、并在2012年,对原有的英语强化班进行改革,新开设了与国际接轨的全英文4年制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国际班)。从专业设置上,不断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第二,借助高水平平台,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交流。借助“辽宁重大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和“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引智基地”,不断深化国际合作和交流。近3年学院聘请国际专家讲学51人次,切实提升了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水平。

第三,拓展国际交流项目,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学院近几年先后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等国外9所大学建立了联合培养协议,扩展学生的国际交流途径。每年,学院有100余人次赴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日本东京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交流学习,并联合培养学生20余人。2017年4月,学校与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正式签订协议,自2018年开始正式合作举办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记者:学院实现开放办学,校地、校企、校所、校际、国际协同育人机制有哪些?成效如何?

康旭东:

2014年10月,经教育部、财政部认定,辽宁重大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成为辽宁省唯一的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目前,中心主要依托机械工程学院建设和运行。学院借助中心平台,紧密围绕国家重大工程需求,以推动辽宁省重大装备制造业发展为目标,协同区域内优势高校及企业,开展全方位协同育人任务。

1.培养方案的协同修订

新设立重大装备协同创新实践班,与企业专家协同制定了面向重大装备制造的,分层次、模块化和递进式的创新实践课程体系和创新训练培养体系。并围绕重大装备协同创新实践班、机械国际班、起重机械班,采用工程实践介入式课堂教学,任课教师多元化,与企业协同建设了多门企业-课堂融合的创新实践类课程。

2.实践基地的协同建设

依托多家省内企业,协同建设了瓦轴、北方重工、沈鼓、华锐重工、沈阳机床等多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并依托中心企业,协同建设了起重机械教学实验平台、智能控制小车设计制造实验平台、柔性制造岛实训教学系统等多个联合实验平台。

3.教师队伍的协同完善

与西安交通大学、东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国内高校密切合作,通过教学研讨、学术讲座、学术管理工作交流等形式,开展协同育人交流活动。并在本科毕业设计等环节,与大连起重重工、沈鼓集团、大连机床、太原重工、北方重工等企业合作,校内导师与企业专家协同提出并指导毕业设计题目,提升学生工程能力。

4.国际视野的协同拓展

与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企业和高校合作,通过参观、讲座、参与课程与实践等形式,协同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引进和培养国际水平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一支掌握重大装备国际前沿技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教学团队。

来源:审核评估办公室 宣传部
编辑:姚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