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连理工大学入选国家一流大学建设方阵(A类)高校。校长郭东明院士说,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本科,本科教育要达到“一流”,首先要在硬指标上与国际一流大学“对标”,这些可比性指标是迈入“一流”的关键。同时要用文化软实力去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一流本科,将国际通行标准与中国特色紧密结合。在迈向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建起体现自身价值内涵的人才培养体系。
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必须避免同质化的培养模式。大连理工大学作为我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面向新中国工业体系建设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办学68年来,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要,服务国计民生,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军民融合战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了无数栋梁之才。大连理工大学的历史,就是以“四个服务”为指引的兴校强国的历史。早在2005年,学校就启动了“构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研究课题,提出了“1318”顶层设计方案,在实践教学中深化本科教育改革,在一流本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师资和一流保障“六个一流”建设中,形成了自身特色。
研究型的教学模式
郭东明校长说,“双一流”建设,必须强化四个理念:一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二是办学以教师为本的人才理念;三是一流大学一流本科的办学理念;四是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学习的教学理念。大连理工大学突破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一个最根本的转变就是“成果导向、学生中心、持续改进”。
副校长朱泓介绍,近十年来,学校以接受教育部国际工程专业认证为契机,瞄准学校定位、国家需求和国际标准,2012年和2016年两次重新修订培养方案,围绕新培养方案各专业进行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完善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和课程大纲等,全面推动了专业内涵建设。
为促进教学改革成功实施,该校大力推行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广大教师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为牵引,向课堂教学要质量。管理与经济学部最早引入案例教学与模拟决策教学,建成国家MBA管理案例共享中心。软件学院实施CDIO教学方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建筑设计课程实施“工作坊”学习方式,将国际化开放式教学理念融入建筑设计中。人文社科类专业以国家级“大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为载体,实施“大综合、强渗透、高水平”教学改革。
“大一学生就能进行学科前沿设计?”“一张白纸上作画,技术不一定能实现,但我们培养的是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前不久住建部专业评估专家与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教学负责人王树刚教授的对话。该专业所在的建设工程学部早在十年前就推行研究型教学,指导学生大一时就走进实验室,教师从总指挥到咨询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一些学生大三之后就能加入教师科研课题组。
结构力学课程主讲教师陈廷国教授说:“实行研究型开放式教学,教师的身份虽然由课堂的主角变为服务,但教师并不轻松,相比以往要求更高。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每一小组都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案,教师要当场给出评价、指导性意见。有的学生创新思维非常活跃,如果教师的知识面不够宽,学术能力有限,给出的评价和指导意见会大打折扣,甚至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近年来,该校建设了百余门精品开放课程和MOOC课程,不仅为社会提供了优质丰富的教育资源,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教学模式的转变。机械工程学院王丹虹教授的“工程制图”课程实行PBL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她说:“我们这门课程在改革中,始终思考的是能够解决哪些问题,培养学生哪些能力。这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梳理,以前教师单打独斗、随意性强的教学方式行不通了,现在的课程需要更具体系、更有规范。”
将优势的科研资源转化为优质人才培养资源。建立了科研资源向本科生开放制度,鼓励学部(学院)把有助于低年级学生开展研究性实验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项目。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以及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实践示范基地为载体,为学生开设学科前沿实验课程。国家级辽宁省重大装备制造协同创新基地、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装备与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土木水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一批有显示度的科研成果已开发成综合性、设计型和研究型实验。刚刚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夺得金奖的能源与动力学院学生的《终极发动机》项目,首届中国大学生Chem-E-Car竞赛全国第二名的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团队,都是在这种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下取得的成绩。
来源:宣传部 新闻中心
编辑:龙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