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评估
首页 >> 专题推荐 >> 审核评估 >> 正文

【审核评估】案例研讨与实践教学并重 培养通文晓理的法律人才

2017-11-06作者:姚璐

“全体起立,请审判长、审判员入庭。报告审判长,原被告双方已到庭,法庭准备工作就绪。”10月17日下午,文科实验中心A302教室里进行了一场“特殊”的审判——出庭人员均由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法律系的学生担任。这是我校法律系师生为出战第四届东北地区普通高校模拟法庭竞赛所做的赛前准备,同时也是法律系实践教学的又一次演练。

打通理论到实践“最后一公里”

法学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对学生的实践要求较高,实践教学在法律系的人才培养中有着其他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据法律系系主任陈光介绍,模拟法庭是法律学科实践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在2016年培养计划调整时,法学专业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将模拟法庭设为选修课,面向法学专业所有学生,同时也欢迎校内对法律感兴趣的其他专业学生进行选修。”

更为重要的是,模拟法庭的庭审程序严格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进行,包括庭审准备阶段、法庭调查阶段、法庭辩论阶段、被告人最后陈述阶段和宣判阶段,是真实庭审程序的呈现。

“庭审完整呈现了诉讼一审程序的全部环节,还有教师进行现场点评,既彰显了法庭的威严与魅力,也让学生对审判程序的运用规则有了更为直观的体验。”法律系青年教师赵大千说。

通过参与模拟法庭,激发了学生学好法律的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司法实践,帮助学生打通了从法学理论到社会实践间的“最后一公里”。

“认识实习”是法律系实践教学中的又一项内容。在大二小学期期间,法律系学生会被统一安排到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进行为期三周的实习,初步了解法律行业、体验法律从业者的职业生活。

“通过实习,我了解了如何在实际中应用法律知识,这能帮助我在课堂上更好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法律系学生孙晨阳说:“同时,我也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法律人身上肩负的崇高使命与社会责任。”

系主任陈光介绍说,认识实习是人文学部为法律系学生量身打造的一门实习课程,学生带学分实习,实习结束后每人撰写厚厚的实习报告,教师认真点评,真正把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落到实处。

课堂教学紧跟“时代潮流”

“刺杀辱母者的于欢有没有犯罪?”“掏鸟的大学生为什么被判刑10年?”……这可不是茶余饭后的无聊谈资,在法律系的课堂上,这些时下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如何向学生生动、形象地讲解好严谨、细致的法条,提高教学质量,是法律系教师一直探索的问题。经过摸索,把案例教学引入课堂,通过围绕社会热点展开讨论,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接受度有了极大提升。

2016级本科生车晓轩是法律系培养方案修改后的第一批学生,她在大一第一学期就接触了宪法课。“第一节课开课前我一直很忐忑,担心自己学不好艰深的法律知识,但陈光老师讲解的几个案例瞬间就把我带进了宪法的世界。从男女平等到选举权,宪法不再是冰冷的法条,它实实在在地就在我们身边。”

在不久前结束的第二届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暨首届部属高校演讲比赛中,车晓轩凭借扎实的宪法知识、独特的讲述视角,展现了她对“其实,宪法就在生活中”的深刻理解,荣获大赛二等奖。

她的指导老师赵大千表示,案例研讨是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但对时事的关注不是“八卦”,要用专业的视角解读案例,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这也是一次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升华过程。”

除了普通课堂授课,法律系还聘请了12位来自法院、检察院和律师事务所的专业人士担任学生的实践教学指导老师,每学期以讲座、热门案例讨论、模拟法庭评议、座谈等形式指导学生,提升学生对相关案件法律知识和法律实务的理解,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通文晓理”的法律人才

作为以理工科见长的高校中的文科专业,按照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的统一部署,法律系在人才培养中充分利用文理交叉的学科资源,培养“通文晓理、经学济用”的高素质人才。

高等数学、计算机程序设计、大学物理、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工文科生也要必修理工类课程,选修跨学科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据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副部长李冲介绍,这种文理兼备的课程体系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系统掌握文科知识,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具有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和国际视野,成长为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法律人才。

不仅如此,法律系师生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结合理工科专业特点,为理工科学生开设法律通识课,在校园内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活动,通过模拟法庭、法律咨询、宪法日宣传、知识竞赛等法治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进程,在学生中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成长为具备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来源:宣传部 新闻中心
编辑:龙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