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
首页 >> 专题推荐 >> 红色基因 >> 正文

【红色基因】忆峥嵘校史 做新时代大工人

——研究生青年成长沙龙系列活动第49期成功举行

2016-12-01作者:研究生会

为响应学校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教育的号召,由我校研究生会主办,建设工程学部研究生会承办的“栉风沐雨光辉路,担当使命新征程”为主题的青年成长沙龙活动于2016年11月19日下午14点在研教楼2-1会议室成功举行。此次活动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我校特聘教授、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玉成教授结合自己亲身经历为我们讲述学校的发展历程,让我们重温了大工建设初期的艰辛历程和所传承的红色精神。

今年已经84岁高龄的李教授回忆道,他当年参加高考时,录取办法还是沿用的国民党时期的办法。填写志愿时填了包括清华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当时名为大连工学院)在内的一共六所高校,并且都被录取了。但是身为南方人却最终选择大连理工大学,第一是因为东北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而自己年轻时又比较喜欢去更远的地方闯荡;第二是东北地区较早获得了解放,红色味道相比其他地区会更浓;第三是当时大连是苏军的驻扎地。

入学后,李教授所在的班级包括港工和建筑两个专业,李教授的专业是港工专业。1952年,在屈伯川院长的带领下,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开始跟老师一起建设新校区,即现在所在的校区。港工专业的学生主要负责校园的测量,建筑专业的学生则是在老师的带领下边学边干,负责校园的设计以及建设。大工师生克服了重重的困难,包括经费不足、物质匮乏、住宿条件较差等等,最终齐心协力建成了一馆、二馆、材料馆和水利馆(即现在的综合实验楼)。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实干苦干求发展的精神内核,见证了红色基因在大工的生动实践。

接着李教授讲道,建校初期水利馆中包括水力学、港工以及水工这三个实验室,其中港工实验室是在1954年至1956年建立起来的,这要归功于学校请来的两位输运专家,在此之前包括南科院在内各大高校以及设计院都没有港工实验室。港工实验室建立之前由于实验设备不完善等各方面原因,有关水利的实验只能做静力试验,港工实验室建成之后才能陆陆续续的开始做波浪模拟、对波浪进行测量以及研究动水压力等动态试验,这在上世纪50年代是属于非常先进的技术。李教授回忆道,当时钱学森回国后来我校进行访问时,当看到我们的实验室都不禁感叹道:“我想不到在国内也有这么先进的技术。”

教授认为学校真正开始发展起来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学校开始外派访问学者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以及理论知识。1981年至1982年期间,李教授作为学校的第二批外派访问学者在美国Texas A&M大学海洋工程系做研究工作。后来,到美国参加国际会议又旧地重访时不禁感慨道,不论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现在各方面的条件比二十几年前要好很多,教育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

最后是同学们与李教授的互动环节,与会同学纷纷珍惜此次机会,就主楼建设的艰辛等问题同李教授进行了更深入的交流。李教授一一细心解答,并说道,在大连生活了六十多年,已经离不开大连了。

本次“栉风沐雨光辉路,担当使命新征程”主题青年成长沙龙,旨在通过近距离接触大工的老教授、大工的活历史,了解承载大工红色基因的事,进而达到挖掘和感悟红色基因的目的,并树立起对我校独有的红色基因的自豪感,自觉地做“红色基因”坚定的传承者和实践者,为我校“双一流”建设做出贡献,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来源:研究生院
编辑:姚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