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监测体征健康数据、及时预警突发疾病的手环;移动眼部控制鼠标方向、微笑代替点击的“眼控鼠标”;消耗一度电、行驶百公里的“环保节能个人小电车”……这些听起来不可思议的产品,都来自于我校大学生们的发明创造。
得益于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主渠道的探索,大工培养出一大批拥有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年轻“创客”们。他们正在将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变成现实产品,有一天,这些 “新玩意”将极有可能普及到我们的日常生活里。
9年来,大连理工大学每年有300余项学生成果获得国家(国际)级奖励,每年有2000余人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学生在全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挑战杯、电子设计等高水平竞赛中屡获佳绩,获得专利累计2000余项。学校先后获评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首批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首批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创新精神根植于血脉
我校是全国高校中较早倡导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学校之一,建校之初就确立了“教与学统一”“学与用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教学方针,在以钱令希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的倡导下,大力开展以突出创新实践为特色的创新教育。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部分教师从课堂教学入手,跨院系成立教改小组,开展“三小一环”(小专题、小调查、小发明,并纳入课堂教学环节)教学改革实践。90年代中期,在全国高校率先成立“创新教育实践中心”,开办创新实践能力强化班,开设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类系列课程。
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冯林可以说是创新教育实践中心的第一批学生,20多年来,冯林对这里太熟悉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学校就已经意识到老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不适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在探索如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道路上,学校从未停下脚步,始终走在时代前沿。在2003年成立的“大学生创新院”基础上,于2007年正式成立独立的二级学院——创新实验学院,是全国首批60所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校之一。2015年,该学院更名为创新创业学院,学校出台了《大连理工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成立了郭东明校长为组长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建立了校长负责、多部门齐抓共管的联动协调机制,有效推进我校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开创我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局面。
不拘一格培养创客
为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校改革教学方法和管理制度,制定创新创业学生认定标准,鼓励条件成熟的在校学生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业;对于休学创业的学生,在原学习年限的基础上再延长2年。
2013级硕士研究生牟中强便是休学创业的学生代表之一。此前,牟中强和他的团队负责完成的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六足仿生搜救机器人》收获了良好的反响,伴随着激光窃听器、脑电波测试系统、远程家居安全机器人等一个个高科技产品的诞生,年轻的团队成员不仅仅满足于对科技的追求,更深深意识到这些科研成果不应止步于样品或者论文,而更应该产品化、商业化,惠及更多的消费者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于是他们便有了“用技术改变世界”的梦想,从一个仅仅在实验室做科研的学生开始谋求改变,踏上了通过创业实现梦想的征程。
凭借《风力摆控制系统》一举荣获2015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最高奖项“瑞萨杯”的高元龙,在谈起加入机电创新实践班的经历时,一向腼腆的他显得颇有几分“得色”。“我的创新圆梦之旅是从旁听开始的。”高元龙说。据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兼指导教师吴振宇介绍,机电班招生时,高元龙并没有被录取,但这小伙子有股执著不服输的劲儿,开课后他不请自来旁听了两周。看他如此坚定,后经学院同意破格吸收他入班。
课堂教育和创业实战无缝衔接
创新创业学院作为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示范区,目标是培养具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自我获取知识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拔尖人才。创新创业实践班吸纳校内学有余力、有兴趣的优秀学生。目前,学院共开设机电、创业教育、数模、软件、媒体技术、ACM、创造发明、人型机器人、智能车、互联网+等17个班。按照CDIO工程教育理念进行培养,以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目的设置系列课程,形成“课程+”体系,分两个环节学习:第一环节是课堂教学,另一个环节是实验。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兴趣小组,一学期布置一个课题,通过课题让学生自主学习,主要在实验室完成。
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冯林介绍说,基于“创意创新创业融合”的理念,学校构建了全面完整的课程体系,其中包括面向本科生的创新创业通识基础必修课程,面向有创新创业兴趣学生的个性化选修课程、实践课程,除此之外,学校正积极推进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形成老师、学生一同参与的创新创业培养计划。
这里的学生从属不同的学部、学院,但却都有一个共同点:喜欢打破常规思维束缚,热爱动手实验操作,热衷头脑风暴。小组课题讨论、机器人对抗、代码编写、电路板设计……这里每天都能迸发创新性想法,而一批大学生创新成果从这里走出。
2016级硕士研究生高大量聊起创新创业,“90后”的他显得很是轻车熟路。“我从本科时就在创新实践班学习,对这里的一切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高大量说,“本科时就开始做一些有趣的创新尝试,真正做的成熟的是关于小猪位置定位、健康数据监测的‘一个都不能少’项目。这个项目从想法到实施、再到最后投放市场,做了很多轮调整,经历了由科研到比赛、由比赛到创业的过程。”
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吴振宇说:“在这里,创新创业教育绝不是单纯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做些小发明、小创造或者是跟老师做科研等,而是立足于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而设置相关的课程和实验。”
学校将传统的课外渠道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课内、课外真正融为一体,形成了大连理工大学独特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学生通过实践班基础训练、设计与实践、专题研究三个阶段的系统打造,锻炼了创新能力。学校组织有创业计划的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深入企业了解运营模式,同时,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在创意、创新、创业融合(即“三创融合”)新理念的指导下形成“课堂教育+体验实习+创业实战”的新模式。
近一年多的时间,学校在原有创新创业教育基础上,建立并完善了梦工厂、训练营、创客汇、π空间四个平台,形成了创意激发、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实践、创业孵化为一体的全方位平台体系。
培育创新创业文化 助力创业项目孵化
学校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建设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创办“兴趣+”俱乐部,定期开展创新创业主题沙龙等活动,推动学生创新思维碰撞,促进创新人才成长。举办“科技科普活动月”,通过科技科普作品竞赛、优秀作品展、科普传播社会实践、科技学术讲座、科技论坛等活动,在全校营造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开展“企业行”、“模拟职场”等活动,让学生走进企业,广泛开展市场调研,了解企业运作模式。
除此之外,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为牵引,开展一系列创业竞赛和校内选拔赛,努力发现和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潜力的优秀人才,提升学生创新、创意、创造、创业的意识和能力。打造学校“攀登杯”科技竞赛和“攀登杯”创业计划竞赛活动品牌,每年两项赛事参赛作品数800多件、参与人次近6000,已成为全校师生广泛参与的科技盛宴。
校团委书记陆凯表示,学校积极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激情,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氛围,让创新创业之花开满理工园。
为了解决学生创新实践场地紧缺的问题,学校提供了创业孵化基地、π空间等共2000余平方米的场地供学生创业企业无偿使用,每年投入100万元创业引导资金,实行免收物业管理费和水电费等优惠政策,一批有影响力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应运而生。
2012级本科生曹健从一个人的家教补习起步,到创办“学创壹+”补习机构,他带着小伙伴们创下60天净收入30万元的创业奇迹,成为了大学生心中的“创业达人”。“正是在创业孵化基地,我结交到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伙伴,接受了许多创业指导,组建起一支比较成熟的家教管理团队。”曹健说。
目前,一个68700多平方米的大连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训练基地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一期工程计划2017年12月竣工,届时全校大学生将拥有更为广阔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平台。
彰显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育人特色,不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探索和实践,如今,在大连理工大学这片人才培养的沃土上,创新创业之花正竞相绽放,愈加绚烂多姿。
编辑:龙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