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
首页 >> 专题推荐 >> 红色基因 >> 正文

【红色基因】钟永恬:我与大工的缘分

2017-04-20作者:钟永恬

我是大连理工大学一名退休老教师。我的老家是广东省梅县鹧鸪村。父亲一生听从党的安排,先后在复旦大学农学院任院长、沈阳农学院任副院长、海南岛华南热带作物学院任副院长和广东省农科院任副院长,我的母亲一直跟随父亲,在中学教书。1940年5月31日我出生于成都,小学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小学学习;初一就读于上海江湾中学,之后在沈阳第三女子中学学习到高三毕业。1957年,我高三毕业,由于父亲在沈阳工作,填报志愿时我填报了大连工学院并被大连工学院录取,从此与大工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7年9月,我来到海滨城市大连成为一名大学生,由于自己身高突出,喜欢运动同时也在运动方面有一定的天赋,经过层层选拔,我光荣的成为了学校“三项全能”的运动员,三项运动包括跳高、铅球、100米。大学生活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代,在大工的大学生活也是七彩阳光,大家都是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努力完善自己,那时我们有一个口号:一年为五年,五年为五十年!好好学习,为了报效祖国!1957年,正值学校建设期间,我所在的班级也参与了建主楼挖地基等劳动之中。学校没有像现在这样的军训,而是在一个学期内有一周的学工学农劳动时间。50年代,国家还是比较落后的,和我一起考入大连工学院的同学大多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我们生活在城市之中,不懂农民的生活。学农期间我和同学来到农村,白天做农活,晚上和乡亲们一样睡火炕。大家以前都基本没有干过农活,第一次徒手掰苞米,一会儿手就起水泡了;第一次割豆子,由于豆荚比较尖,一不小心手就被扎破了。也是因为第一次做农活,手上的皮肤受不了高强度的劳动,都起了高高的水泡,长时间变成了茧子,而且农村的的跳蚤很多,大家都出现过过敏起痘的现象。6、7月因为青黄不接,庄稼还没有成熟,陈粮已经吃完,老百姓家没有太多粮食,他们就把苞米面留给我们大学生吃,他们却只吃土豆,我们都被乡亲们淳朴的民风和无私的行为感染着教育着,思想都在发生变化。虽然干农活觉得很累、很苦,但是每个人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毕竟劳有所获,收获了成熟的果实。每次我们离开的时候也都要给老乡家水缸里挑满水,务农培养了我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思想,我从在大工学习直到在大工工作期间,每次到食堂吃饭,吃多少买多少从不倒剩菜。这是我大学里印象最深刻也是受教育最深刻的一门课程。

1960年,由于大工缺老师,学校选择我做一名助教给学生批改作业,在当时也就相当于是一名教师。但是后来国家规定,没有本科毕业,不可以成为老师,因此,我按照国家政策返校读书,以及被推荐读研究生,经过培训后正式成为了一名老师,那年我24岁。参加工作初,我要通过工厂实习,24岁来到了大连起重机厂(现大连重工起重集团)进行工厂实习,我被分配到钳工车间,跟着一个师傅学习装配技术,并在实践中学以致用。令自己惊讶的是整个车间的装配工段,女性员工除了自己就只剩下一位女师傅。因为自己年龄最小,24岁适合称呼为小钟,但车间的工人对大学教师特别尊重,他们觉得大工的教师适合称呼老钟,最后,自己在24岁的青春年华里被大家称之为老钟。工人师傅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对大工的敬仰,让我深感做一名大工教师的荣幸。在持续一年的劳动过程中,我吃在工厂、住在工厂,施行三班倒劳动,我认真向师傅学习,仔细操作,没有出任何事故,我在师傅身上学到了好多东西,也结下很深的友谊。

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37岁的我成为机械系给77级主讲授课的最年轻的老师。长达10年时间没有通过高考选拔人才,国内积聚了许多仁人志士,新入学的学生无论从知识方面还是生活作风方面都很好,大家也都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习都很努力。我所教的机制771班30多人,学生年龄的跨度也比较大,有工厂来的很熟悉图纸的,也有知青来的一点没有三视图概念的。为了熟悉学生,我把学生固定好座位后制定一个座次表,认真的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姓名、信息和特点,记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进度,及时改变教学方法和计划,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授课就在绘图专用教室里,上午上完课,下午就在制图室完成作业,我就会一直待在制图室,随时发现学生制图错误给出及时指导。有的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很差,一开始需要照着实物模型才能画图,这些学生做作业有时候会画到晚上。当时的作业都是画在白纸上,没有一点的提示,而且我留的作业最多,学生虽然感到压力很大但也没有任何的抱怨,他们也从来不会抄袭作业,有人甚至中午也不回寝室,吃完午饭直接回制图室做作业。有时候制图室会因为电压不够而停电,他们会点蜡烛画图,并且互帮互助,谁有困难大家就及时帮助。学生们认真、刻苦、端正、团结的态度感染着我,也促使我不断努力,钻研业务,改进教法,因材施教,加强辅导,结业时这个班级绝大多数学生得了5分,这也可以作为一个老师的骄傲吧。40年后的这个班级学生聚会时候,我还能叫出每一个学生的姓名,他们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教会了我如何教书,他们也是我教过的最好的一届学生。

我是祖国的普通一兵,我把我60年的美好时光留在了大工,我很庆幸我为国家输送了很多优秀人才,我很高兴我的人生是有意义的,这就是我与大工的缘分,只属于我和大工的故事。

来源:机械工程与材料能源学部
编辑:姚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