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
首页 >> 专题推荐 >> 红色基因 >> 正文

【红色基因】建大工峥嵘岁月 筑红色青春梦想

——“寻访老校友·传承大工红色基因”专项实践活动纪实

2017-05-11作者:王杨 张文

为有效挖掘、传承大工红色基因,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刻领会大工红色基因内涵,勇做大工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和实践者,2017年寒假期间,学校团委特开展“寻访老校友·传承大工红色基因”专项实践活动。全校1303名师生,204支实践团队,走访校友349名,聆听老一辈大工人亲身经历的红色故事,进一步深化对大工红色基因的理解和认识。

一部纪录片《主楼万岁》,震撼了无数大工人的心灵,十五分钟的视频穿越五十年的风雨,沉淀了大工人血液里自强不息的顽强,在主楼完工的二十多年后,又一群青年学子遵循着先辈的足迹,用独特的方式传承着大工红色基因——这就是我校建筑系第一届毕业生的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孜孜不倦,诠释“学在大工”

“那时学校请来了清华大学胡允敬教授讲授《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刘先觉教授讲授《外国建筑史》、天津大学聂兰生教授讲授《建筑设计》、日本建筑师重村力指导《城市规划设计》......”校友徐绍梅介绍道,这也是建筑系建系之初教学情况的真实写照。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内建筑业的发展,建筑设计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而国内设有建筑学专业的学校十分有限,为了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学校在1983年决定从工民建专业单独分出建筑学,重建建筑系。建系初期师资匮乏,部分主干课程无人能讲,因此学校聘请其他学校的老师来校短期集中授课。“虽然课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得不到保障,但是我们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的格外认真、格外刻苦。”徐绍梅回忆起当时的学习经历,仍然感慨万千。匮乏的师资力量、艰苦的办学条件,没有阻碍大工学子学习的脚步,大工开放的办学理念更加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们倍加珍惜“听名师之言,取百家之长”的学习机会,他们用勤学苦练的态度、浓郁严谨的学风诠释“学在大工”的真谛。

追寻红色记忆——攻坚克难,重现主楼精神力量

“二十年前,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咱们学校师生自己建起了主楼,现在建专家楼的这点困难算什么,相信我们一定能在暑假把设计方案赶出来,我第一个报名!”在二十年前建筑班的一次班会上,张险峰同学激动地说。紧接着,王时原同学也站了起来,“对!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我也报名!这也是一次难得的实践机会,能学到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1984年,83级建筑班的班主任孔宇航老师负责设计大工专家楼方案,很多同学也参与其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利用暑假赶图。“听到不能放假回家,很多同学犹豫了,尤其是离家较远的外省同学,但是在张险峰和王时原的表态下,我们都热血沸腾,积极报名。”校友姜立婷回忆道。就这样,建筑系的同学们忍受蚊虫的叮咬,整个暑假都埋在闷热的专教里一笔一笔地绘图、不厌其烦地修改。大工专家楼的如期竣工见证了建筑系第一届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建筑系的师生用坚韧的意志和担当,延续着当年大工师生自主修建主楼的动人精神。

践行红色承诺——砥砺风雨,牢记兴校强国使命

四年的时光转瞬即逝,在红色基因的教育和大工精神的感染下,建筑系的34个人逐渐成长为国家和学校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中间,有建艺学院党委书记王时原,有建艺学院副院长张险峰,有大连大学建筑系主任姜立婷,他们选择教书育人,用大工人的求真务实孕育出桃李芬芳;他们中间,有荣获WA建筑奖的建筑师王泉,有为母校捐款200万的企业家贲庆峰,有易兰城乡规划设计公司董事长徐绍梅,他们选择建设祖国,将毕生心血投入建筑事业。他们勇担兴校强国的历史使命,用青春的誓言谱写祖国和母校的华美诗篇。

回望来路,不忘初心,一批批大工学子从校园步入社会,成长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不变的是对母校的感激和惦念,不变的是对祖国的热爱和奉献。大工红色基因一脉相承,早已扎根在大工人的灵魂深处,指引着一代代大工人自强不息、奋发进取,为我校“双一流”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来源:校团委
编辑:姚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