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
首页 >> 专题推荐 >> 红色基因 >> 正文

【红色基因】践行自强精神 以红色基因推进资助育人

——学生工作处以“传承红色基因,践行自强精神”为主题 深入推进资助育人工作

2017-05-17作者:学生工作处

在刚刚结束的“传承红色基因,践行自强精神”大连理工大学第十四届“给我三分钟”才艺展示大赛决赛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展现出的热情、能力、特长和自强不息的精神,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全面贯彻落实学校“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教育,结合“薪火计划”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教育实施方案,学校坚持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物质资助与精神激励相结合,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传承红色基因,践行自强精神”为主要内容,深入推进资助育人工作。

拓展自助渠道,成就家困生自强之心

学校资助工作以“导向为先、应助必助、精准资助、评建并重、资助育人”为理念,以学生需求为导向,通过“奖、贷、勤、助、补”等各类资助项目,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生活和学习,同时坚持物质资助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推进资助工作由基础保障型向发展促进型转变。为有效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能力提升和成长成才,学校积极拓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助”渠道,坚持将勤工助学工作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能力提升相结合,引导学生自力更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善经济困难,培养学生自立精神。

加强与校内外多部门和单位合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办公室助理、多媒体维护、图书管理员等勤工助学岗位,有效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文明礼仪、网站维护、计算机技术、待人接物等各方面能力。召开校内勤工助学招聘大会,采用网络公布岗位需求、学生自愿申请的原则,用工单位与应聘学生现场面试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竞争上岗的机会,培养竞争意识。全校共有30个校内部门设立64类岗位约600个岗位,同时与校外多家单位合作设立勤工助学岗位1000余个,全校每年参与勤工助学学生超过4000人次,总收入超700万元。

指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主运营“爱心超市”、“家教中心”等学生组织,为愿意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赚取学费和生活费的学生提供更多自力更生的机会,变学校资助为学生“自助”,有效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能力。全校30余人参与爱心超市运营工作,培养运营能力,400余人通过家教认证, 1000余人次达成家教合作,培养自立精神。

搭建激励平台,展示家困生自强风采

学校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拓展“自助”渠道的同时,致力于为他们创造开拓视野、提升能力的机会,搭建追求卓越、展示自我的平台,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升自信心,激励他们全面发展。

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立自强标兵”评选工作,为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搭建在全校范围内展示自己的平台,持续大力宣传他们的优秀典型事迹,引导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视家庭经济困难问题,培养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校先后有192名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学子被评为学校“自立自强标兵”,已毕业的174人当中,有1人获得全奖到美国西北大学攻读研究生,1人到美国南加州大学攻读研究生,另有125人到清华、北大、浙大、复旦、哈工大、大工等知名国内学府继续攻读研究生,有47人分别进入军队、学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就业。

开展以诚信、感恩、勤俭、自强为主要内容的“给我三分钟”才艺展示大赛,为有热情、有能力、有特长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为他们提供培养自信力的途径。“给我三分钟”才艺展示大赛曾以歌颂祖国母亲六十华诞、大工六十年、我与自强的故事、风险与回报、家乡美、中国红等主题为内容,展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风采。整个活动过程、包括大赛的演职人员,主要成员均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年约有超过200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其中。

培养担当意识,传递家困生自强力量

学校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升能力、展示自我的同时,积极引导他们热心公益、参与公益、回报社会,树立责任担当意识、弘扬自强精神、传递自强力量。

以“向上向善公益故事汇”为主要内容,开展义务导游、爱心义卖、环保大连、义务家教、社区服务队等公益服务活动20余项,累计参与5000余人次。指导、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践行中国梦,感恩励志行”公益服务项目,共有三支团队25名志愿者赴云南省龙陵县贫困地区开展支教、儿童之家等活动。

以中国扶贫基金会善行100项目为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公益活动,自2011年以来参与总人数超过30000人次,劝募总时长超过20万小时,共筹集善款1248800元,名列全国高校筹款榜第五位,为东北三省唯一进入前20名的高校。曾多次荣获中国扶贫基金会“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并于2016年荣获中国扶贫基金会“2012-2016善行100突出贡献奖”。

“海纳百川 自强不息 厚德笃学 知行合一”的大工精神正激励着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求学的道路上自立自强、奋勇争先,他们以实际行动传承并践行着大工红色基因。

来源:学生工作处
编辑:姚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