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2021年度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我校成绩优异,共获得科技奖励20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辽宁省科技奖励一等奖9项,位列全省第一,并创我校历史新高。
我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的9项一等奖包括:李俊杰教授牵头完成的成果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宋永臣、魏小鹏和沈胜强教授分别牵头完成的3项成果获技术发明一等奖,王安杰、薛闯、李钢、张桂勇和阎军教授分别牵头完成的5项成果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李俊杰教授牵头完成的“水工结构运行性状识别反演与安全评价智能计算理论”,针对大坝长期受环境、荷载作用,导致损伤积累,结构运行性状发生变化问题,开展大坝安全运行理论研究,开辟了水利工程智能反演识别、传感器优化布设、可靠度分析等系列新的研究方向,对大坝安全理论体系的发展起到创新性、引领作用;理论成果应用于省内桓仁、葠窝和全国30余座大型水利工程。
宋永臣教授牵头完成的“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特征评价技术与装备”,针对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大水深、埋层浅、非成岩、弱胶结等特点,发明了水合物储层微观结构、宏观强度与变形、以及原位条件下储层特征评价技术与装备体系,填补了国内相关技术空白。成果在中海油、广海局等20余家单位应用,为我国南海水合物资源勘查与试采做出了贡献。
魏小鹏教授牵头完成的“灵巧机械臂本体设计及智能控制技术”,针对提升机械臂“灵巧性”所面临的刚柔耦合难、信息感知难、灵巧稳定控制难等多方面挑战,聚焦灵巧机械臂本体设计、基于视触觉的信息主动感知和灵巧机械臂稳定性控制三个方面,研发了支撑协作式机械臂灵巧化的关键方法、技术和装置。成果在工业、医疗、服务等众多领域得到了成功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沈胜强教授牵头完成的“多效蒸发海水淡化装置介尺度设计技术及应用”,突破了大型热法海水淡化高能耗、高排放、高投入等技术瓶颈。提出了大型多效蒸发海水淡化装置工作特征理论,发明了海水淡化装置局部和全局多尺度热力学损失精确预测方法。成果应用于我国的四十余套大型热法海水淡化工程,系统能效达到世界领先,引领国际热法海水淡化技术方向。
王安杰教授牵头完成的“萃取蒸馏耦合加氢脱硫生产清洁汽油技术”,针对我国炼油工业面临的催化裂化汽油生产清洁汽油过程中难以同时实现深度脱硫和保留烯烃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构建了高效、低氢耗催化裂化汽油生产清洁汽油新技术。该技术成果不仅可用于新建和改扩建清洁汽油生产装置,而且为烯烃和芳烃生产留有接口,为炼油企业技术升级提供了炼化一体化解决方案,助推行业技术进步。
薛闯教授牵头完成的“生物质资源化能源化多产品联产的绿色生物炼制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针对废弃生物质资源化能源化过程中存在催化效率低、工艺集成度低、废污排放大等问题,创建了高效构建选育菌株的新方法,及气体、液体生物燃料与生物肥料、生物饲料联产提质的发酵集成技术。成果应用于生物能源及生物肥料的规模化生产,推动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的绿色发展及双碳目标的实现。
李钢教授牵头完成的“重大工程抗多灾性能提升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针对重大工程结构在地震、强风、暴雨等多种灾害联合作用下的巨大失效风险和安全隐患,从材料、构件、连接部件三个层次研发了重大工程结构抗多灾性能提升技术,并建立了多灾耦合评估方法。研究成果应用于全国50余项重大重点工程中,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显著提升了省内企业在工程建设领域的竞争优势。
张桂勇教授牵头完成的“极地冰环境实测与冰区船舶性能预报技术”,面向我国极地航运和装备发展需求,采用“数据原位实测、核心规律阐释、服务重大工程”的协同创新模式,研发构建了北极海冰立体化观测体系、海冰演化与预报模型、非冻结模型冰实验与数值冰池技术体系。成果服务于极地科考、北极航行以及极地模块运输船建造,提升了我国极地开发的技术能力。
阎军教授牵头完成的“海洋能源开发脐带缆设计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针对海洋能源开发中的关键生产控制装备脐带缆的应用工况恶劣,设计理论和工具缺乏等难题,构建了“刚柔并济”的设计优化理论,开发了数字化设计软件;完善了脐带缆测试验证、安装应用等技术体系。在国内外30余个项目中推广应用,填补了国内相关技术空白,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关于2021年度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链接:http://www.ln.gov.cn/zwgkx/zfwj/szfwj/zfwj2011_153753/202207/t20220711_4613252.html
来源:科学技术研究院
编辑:王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