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苏敬勤、高昕、Justin Tan共同撰写的论文“Positioning for Optimal Distinctiveness: How Firms Manage Competitive and Institutional Pressures under Dynamic and Complex Environment”在国际顶级期刊”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在线发表。该论文是经济管理学院苏敬勤教授团队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平台企业治理研究(21&ZD134)”中的阶段性成果。
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同时考虑一致性和差异化需求,才能实现最优区分(Optimal Distinctiveness)。这一核心悖论处于制度理论和战略管理的交叉领域并引发了大量研究,进而涌现出一些相互矛盾的研究分支。立足于合法性和独特性间此消彼长的对立假设,早期研究首先提出了“平衡观”,即认为企业追求适度的独特性将会获得最佳绩效。相反,“取舍观”的出现则要求企业在强一致性或强差异化之间做出明确的非此即彼的选择。而“阈值观”作为第三种研究观点,打破了合法性和独特性间的对立假设,提出一旦跨越了某种阈值,独特性也可以成为合法性的来源。由于各类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制度与竞争压力不尽相同,使最优区分策略选择兼具情境敏感性和时间敏感性,但已有研究鲜少将最优区分的双重属性结合起来。忽视时间性、情境性与最优区分策略间的共演关系,正是引致不同研究观点结果分歧、尚未形成系统整合框架的关键原因之一。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来自中国的四家行业领先企业的长期跟踪调研和多案例对比研究,旨在回答两个主要研究问题:(1)面对不断变化的竞争和制度压力,企业如何动态地保持最优区分?(2)在企业的最优区分策略动态演变背后,合法性和独特性之间的交互机制是什么?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是:整合了最优区分的情境敏感性与时间敏感性,通过在不同强度的竞争-制度压力组合下,识别了相应的最优区分策略并探讨其共演过程,建立了企业动态维持最优区分的“压力-响应”过程模型。此外,研究也揭示了这一演化过程背后的动态机制,弥合了合法性与独特性间“对立还是协同”的矛盾假设,丰富了二者间从对立、平衡到互补的动态交互关系。由此,通过揭示企业实现最优区分的策略“为何”以及“如何”演变,为缓解当前不同研究观点间的紧张关系并推动最优区分研究议题提供了新的整合框架。
第一作者简介
苏敬勤,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大连理工大学平台治理研究院院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平台企业治理研究(21&ZD134)”首席专家,国家级领军人才。主持国家自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软科学重大项目,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级项目十余项,在国内外顶级与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5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31部,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来源:经济管理学院
编辑:苗燕婷
审核:常思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