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校园文化节
最新动态
  • 【卓越发展】大工9项成果获辽...

    近日,辽宁省发布了2023年度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决定,对为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组织给予奖励。大连理工大学共有30项获奖,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一等奖9项、二等奖8项。大连理工大学牵头获辽宁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项目大连理工大学牵头获辽宁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项目辽宁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的项目介绍自然科学奖1.核聚变中磁流体不稳定性非线性演化机理及控制研究王正汹教授等主持完成的项目“核聚变中磁流体不稳定性非线性演化机理及控制研究”,针对核聚变装置中最危险的宏观不稳定活动新经典撕裂模,建立了高精度磁流体物理模型,解决了“大电流、强磁场、超高温”等极端条件下的不稳定性数值刚性难题,开发了我国首个新经典撕裂模预测与控制软件。该项目提出了基于磁岛形变主动控制撕裂模的新方法,给出了先进磁场位形中撕裂模快速重联定标率,目前该定标率被国际主要聚变装置作为基准定标率用于先进磁场位形中撕裂模的控制。独立自主开发大型三维托卡马克磁流体软件2.多源缺陷复杂薄壳高精度结构稳定性研究计及初始缺陷的薄壳稳定性理论是建立工程薄壳结构稳定性设计准则的理论基础,数十年来,缺陷导致的极限承载力折减,仍是基于NASA在1965年大...

  • 【创新在大工】控制科学与工...

    近期,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徐昌一副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与浙江大学机械学院张超研究员、祝毅教授合作在《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发表研究成果柔性电液动力芯片(Flexibleelectro-hydraulicpowerchips),通过模块化逻辑设计思想将多路流体动力源“芯片化”,从而实现小型机器人系统的多路驱动与复杂控制及高功率密度输出。这项技术或将为小型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提供新的轻量便携的解决方案。研究团队受电子芯片中晶体管模块化柔性设计的启发,开发了电液动力芯片的基础单元—电液动力“二极管”单元(图1a),并通过导电材料和绝缘材料协同的多材料3D打印技术(图1b),实现小型轻量的电液动力“二极管”单元的自由制造(图1c),该单位通过电流体动力原理可输出可控的单向流动和压力输出(图1d)。此外,电液动力“三极管”基础单元(图1e)也可进一步被制造来实现双向可控的流动和压力输出(图1f-h)。图1柔性电液动力晶体管的设计、制造与功能同时,基于电液动力“二极管”和“三极管”单元,可实现电液动力芯片的扩展设计与制造(图2)。(1)二维平面单流道设计:电液动力晶体管单元可扩展为平面内单流道内的串联和并联设计与制造,实现流体动力的流量和压力的增加,并可通...

  • 【卓越发展】未来学院开展寒...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未来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科技创新前沿和社会发展需求,以“青行践真知,卓越启新程”为主题,于2025年寒假组织数百名学子奔赴祖国各地,开展多维度、深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学院聚焦“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理论宣讲、人才培育”四大核心领域,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锤炼过硬本领,以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让青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挺膺担当。锚定国家战略:以实践解码科技自立自强未来学子通过人工智能交叉前沿专项实践项目,走进企业一线,深入了解国家战略需求,探索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的前沿应用,强化专业认知。智能化工前沿科技探索实践团前往北京,深入北京深势科技有限公司、中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及欧世盛科技有限公司等行业领军企业,围绕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国家战略需求领域,开展技术研讨与产业调研。智能化工学子们通过参与“AI+化工”微反应技术研发、智能供应链优化等课题,深刻理解“卡脖子”技术攻坚的迫切性。在加速进化机器人公司、航空增材制造基地等前沿阵地,智能车辆前沿科技探索实践团见证了人形机器人T1的运动控制革命与金属3D打印技术的航空航天应用突破。通过与小米...

  • 【瞭望周刊】踏波逐浪 志寄...

    本文刊载于《瞭望》(2025年第7期),原题为《吾心吾乡丨踏波逐浪志寄沧海——追记邱大洪院士》。“人,大家都一样,方趾圆颅,有口有眼,之所以不一样,有的聪明、有的笨,就在于能否学习。”每次上课时,邱大洪总带着一叠厚厚的卡片,卡片记载着他搜集的码头结构资料、公式、专业术语、实际范例等内容。“结合工程实际,卡片的授课方式效果非常好,大家都喜欢听他的课。”学生赵迺义说当时的设计室,就设在一座门窗漏风的民房里,屋里只有一个烧煤的小炉子,冬天睡觉要把棉衣、棉裤都盖到身上,头上还要捂上棉帽子。深夜伏案工作的邱大洪,冷了用嘴哈哈气暖暖手,饿了就啃上两口饼干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郭翔张博群冬日,大连理工大学校园,静谧的林间小径直通远方,仿佛连接着沧桑岁月与无尽未来。1月11日,我国著名海岸和近海工程专家、大连理工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邱大洪在大连逝世,享年95岁。出生在南国的春日暖阳,落幕于北国的冬日飘雪。1930年4月出生于上海的邱大洪,年少之时便立下为振兴中华发奋成才的志向,从清华大学毕业后的他,主动要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黄渤海之畔,邱大洪将一生都献给蔚蓝色的海洋。从主持设计我国第一座现代化渔港,到攻克我国第一座现代化...

  • 【学在大工】邓菱儿:一步步...

    邓菱儿,大连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2020级本科生。在人工智能领域,不断地进行大量模型训练是提高AI技术最基础、最重要的途径,而作为一名人工智能专业学子,邓菱儿也如同训练AI模型般,一步步迭代她从青涩到成熟的“青春模型”。数据收集:迎难而上、奋起直追的学业模型大一时期的邓菱儿学习成绩并不算优异。大二经过专业分流,转到人工智能专业后,她的排名甚至一度跌至年级前40%之外。数学基础不牢固、专业理论复杂抽象……课业上的困难揉成一股巨大的压力,让邓菱儿十分焦虑,一度难以确定自己前行的方向。与辅导员老师郭凯名的一次谈话,启发了她去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如果找不到确定的方向,那就“自己给自己的努力一个方向”。邓菱儿回忆起当时郭老师的鼓励:“好好努力,你有机会拿国奖!”听闻此言,邓菱儿震惊之余又有点哭笑不得,但暖心的激励还是在她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彼时的她想:既然这是个方向,不如自己试一试呢?就这样,邓菱儿开始了自己一路摸爬滚打的探索之路。花大量时间精力投入学习是邓菱儿先迈出的重要一步。“课上听不懂,课下时间补。”一节课的内容,邓菱儿课前课后要花三四个小时去查阅资料、补充知识、加深理解。在人工智能领域,数据收集是模型训练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