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化工健儿们在2008年校田径运动会中以奋斗不息的精神、较好的运动状态创佳绩 。
学生A组 男子总成绩 第一名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202分 第二名 土木水利学院 93分 第三名 城市学院 85分 第四名 机械工程学院 75分 第五名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63分 第六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4月21日下午,建筑与艺术学院第一次春季田径运动会在体育场隆重召开。
4月21日上午,土木水利学院运动会在刘长春体育场举行。
10月13日,城市学院为期4天的2006年秋季田径运动会圆满落下帷幕。
6月16―18日在丹东市举行第八届全国老将田径运动会。
6月2日晚六点,2006年校田径运动会化工学院表彰大会在化学楼121室举行。
5月18日上午8点整,随着女子100米预赛的一声枪响,我校春季田径运动会正式开始了。
4月23日,化工学院迎校庆春季田径运动会,体育场的一隅正在进行的是跳高比赛,一个个矫健的身姿正在进行着他们唯美的飞跃…… 经过一轮轮选拔赛,现在横竿的高度已到了一米六。
9月18日上午,一年一度的管理学院秋季田径运动会在校运动场举行。
2月19日下午,中国移动辽宁公司副总经理唐纯哲一行来访我校。副校长王博会见唐纯哲一行,双方就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推动数字校园建设展开深入探讨。网络与信息化中心、科学技术研究院有关负责同志陪同会见。王博对唐纯哲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中国移动长期以来对学校发展给予的大力支持表达了诚挚感谢。他表示,中国移动是数字产业的领军企业,希望以此次交流为契机,整合学校科研资源,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新路径。唐纯哲介绍了中国移动在前沿领域所取得的发展成果。他表示,中国移动始终致力于为教育行业提供全面、系统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助力各高校实现数字化转型与升级。下一步,期待双方在连接、算力、科研创新等方面加强合作,实现共赢。会上,中国移动就校企合作能力进行了详细介绍。与会人员围绕校企合作的方向及数字化转型的具体实践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指出,新征程上,希望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的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师者匠心,止于至善;师者如光,微以致远。一个时期以来,大工新闻网以【师者如光】专题为依托,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陆续推出大工优秀教师至诚报国担使命、培根铸魂育英才的奋斗故事,激励鼓舞广大教师潜心育人、服务国家战略,争做“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今天,让我们走近数学科学学院刘秀平教授,一起来看她的奋斗事迹。于讲台中探天地宽,于数学中见宇宙广。数学科学学院刘秀平教授从教三十余载,深耕计算几何,创新学术研究范式;投身课堂改革,构建学科教学新模式;坚持以生为本,倾洒爱心呵护成长,引领学生逐梦而行。师者如光 微以致远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刘秀平深知教育的本质,不仅是知识的传授,...
近日,辽宁省发布了2023年度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决定,对为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组织给予奖励。大连理工大学共有30项获奖,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一等奖9项、二等奖8项。大连理工大学牵头获辽宁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项目大连理工大学牵头获辽宁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项目辽宁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的项目介绍自然科学奖1.核聚变中磁流体不稳定性非线性演化机理及控制研究王正汹教授等主持完成的项目“核聚变中磁流体不稳定性非线性演化机理及控制研究”,针对核聚变装置中最危险的宏观不稳定活动新经典撕裂模,建立了高精度磁流体物理模型,解决了“大电流、强磁场、超高温”等极端条件下的不稳定性数值刚性难题,开发了我国首个新经典撕裂模预测与控制软件。该项目提出了基于磁岛形变主动控制撕裂模的新方法,给出了先进磁场位形中撕裂模快速重联定标率,目前该定标率被国际主要聚变装置作为基准定标率用于先进磁场位形中撕裂模的控制。独立自主开发大型三维托卡马克磁流体软件2.多源缺陷复杂薄壳高精度结构稳定性研究计及初始缺陷的薄壳稳定性理论是建立工程薄壳结构稳定性设计准则的理论基础,数十年来,缺陷导致的极限承载力折减,仍是基于NASA在1965年大...
近期,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徐昌一副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与浙江大学机械学院张超研究员、祝毅教授合作在《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发表研究成果柔性电液动力芯片(Flexibleelectro-hydraulicpowerchips),通过模块化逻辑设计思想将多路流体动力源“芯片化”,从而实现小型机器人系统的多路驱动与复杂控制及高功率密度输出。这项技术或将为小型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提供新的轻量便携的解决方案。研究团队受电子芯片中晶体管模块化柔性设计的启发,开发了电液动力芯片的基础单元—电液动力“二极管”单元(图1a),并通过导电材料和绝缘材料协同的多材料3D打印技术(图1b),实现小型轻量的电液动力“二极管”单元的自由制造(图1c),该单位通过电流体动力原理可输出可控的单向流动和压力输出(图1d)。此外,电液动力“三极管”基础单元(图1e)也可进一步被制造来实现双向可控的流动和压力输出(图1f-h)。图1柔性电液动力晶体管的设计、制造与功能同时,基于电液动力“二极管”和“三极管”单元,可实现电液动力芯片的扩展设计与制造(图2)。(1)二维平面单流道设计:电液动力晶体管单元可扩展为平面内单流道内的串联和并联设计与制造,实现流体动力的流量和压力的增加,并可通...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未来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科技创新前沿和社会发展需求,以“青行践真知,卓越启新程”为主题,于2025年寒假组织数百名学子奔赴祖国各地,开展多维度、深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学院聚焦“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理论宣讲、人才培育”四大核心领域,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锤炼过硬本领,以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让青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挺膺担当。锚定国家战略:以实践解码科技自立自强未来学子通过人工智能交叉前沿专项实践项目,走进企业一线,深入了解国家战略需求,探索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的前沿应用,强化专业认知。智能化工前沿科技探索实践团前往北京,深入北京深势科技有限公司、中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及欧世盛科技有限公司等行业领军企业,围绕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国家战略需求领域,开展技术研讨与产业调研。智能化工学子们通过参与“AI+化工”微反应技术研发、智能供应链优化等课题,深刻理解“卡脖子”技术攻坚的迫切性。在加速进化机器人公司、航空增材制造基地等前沿阵地,智能车辆前沿科技探索实践团见证了人形机器人T1的运动控制革命与金属3D打印技术的航空航天应用突破。通过与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