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如光
首页 >> 专题推荐 >> 师者如光 >> 正文

追寻永不消逝的电波—深切缅怀保铮院士

——电信学部师生走访保铮院士回顾

2020-10-29作者:孙智妍 杨航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雷达技术领域著名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原校长保铮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10月21日18时45分在西安逝世,享年93岁。

保铮,我校1949级校友,中国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7年生于江苏南通,1984年至1992年出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在他的带领下的研究团队实现了中国雷达领域的多项“第一”,被誉为“雷达泰斗”。

电信学部“追寻永不消逝的电波”实践团队师生曾在2017年1月前往西安,代表学校、学部到家中看望1949级校友保铮院士,同时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走访保铮院士的同事、学生。

踏入保铮院士的家,队员们就看到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在聚精会神地观看电视上的围棋节目。听闻是大连理工大学的学生,保铮院士很热情地向我们打招呼。我们向保铮院士赠送了校友纪念品,保铮院士一边欣赏着纪念品上的主楼图画,一边用手轻轻地抚摸,感叹着昔日母校的变迁,回忆起六十八年前的往事。

1949年7月随着上海的解放,全国著名高校纷纷在上海招生,保铮院士抱着救国的热情选择了离家千里但拥有一批名师的大连大学工学院电讯系。就是在这里,保老遇到了对他人生影响深远的恩师毕德显先生。当时,毕德显先生任大连大学电讯系主任,毕老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和严谨的治学风范,令全校师生都十分敬佩。作为电讯系学生,保铮院士师从毕老,还担任了毕老讲授的普通物理和电磁场理论课程的课代表,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与毕老了有了更多的接触与交流。毕老对学生一向亲切,经常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善于启发学生思路。这种亲力亲为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保铮院士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透过事物表面现象看透本质的思维习惯。忆及教授他课程的王大珩等老师,保铮院士也是颇有感触。“60多年过去了,老师们无声的教诲始终铭刻在我的脑海中。我一直工作在教育岗位上,总是回想起60多年前的自己,这勉励着我要像我的老师们那样,为年轻一代的茁壮成长尽责尽力。”保铮院士如是说。

在两年半的学习中,毕德显先生及其他教授的指导不仅让保铮院士开拓了视野,也为其树立了榜样,培养了他严谨的科学精神。1952年初,在毕德显先生的带领下,电讯系师生远赴张家口,并入军委工程学校(后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是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保铮院士光荣参军,成为新成立雷达系的第一届学生。也就是在这里,他与“雷达”正式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3年7月,保铮院士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工作。在毕德显先生的安排下,保铮院士在辅导几门课程教学的同时,还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工作。在实验室工作约一年后,他担任起全职辅导。毕德显先生要求保铮院士熟悉整个雷达专业教学工作,把几乎所有的雷达课程均辅导或讲授一遍,而这恰恰促使他全面掌握了整个雷达专业课程知识。当时国内的学术环境相对封闭,但是毕德显先生非常注意学科的前沿发展,组织了“信息论”讨论班。信息论是由美国科学家香农(Shannon)1948年提出后才兴起的新领域,毕德显先生于1956年开始跟踪研究这个新领域。保铮院士也参加了研究工作,在研究、讨论之中,他不仅开拓了眼界,了解了学科前沿,更从毕德显先生身上学到了做科研的思路和方法。正是在毕老先生的影响和鼓励下,60余年来,保铮院士一直在雷达与信号处理领域刻苦钻研,严谨治学,造就了深厚的学术造诣,成为我国该研究领域著名的专家和学者。我国第一台微波气象雷达,第一台“埋地电力电缆故障测寻仪”,第一台动目标检测仪……这一项项科研成果与保铮院士带领的科研小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走访另一位校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刘宏伟教授时了解到,1991年,保铮院士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建立了国家雷达信号处理重点实验室。在保铮院士的带领下,雷达信号处理重点实验室在相关领域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重点实验室的自适应旁瓣相消、阵列信号处理、空时二维自适应信号处理、稀布阵综合脉冲孔径雷达技术、雷达成像、雷达自动目标识别等众多学科方向,无一不是在保铮院士的亲自培育和浇灌下成长起来的。

伴随重点实验室的成长,保铮院士逐渐形成了“顶天立地”的理念。“顶天”,就是要走在国际学科发展趋势的前沿。受到毕德显先生的影响,保铮院士非常关注学科前沿,对于新技术的出现,会及时组织学习,举办讲座和研讨班,并指导部分研究生以此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保铮院士的看法是,雷达信号处理领域的某些新技术虽然只是一个研究方向,但必须要弄清基本概念,并密切关注发展动向。由于雷达信号处理领域很多概念出自数学应用,保铮院士就经常邀请数学方面的专家到重点实验室讲课,从中吸收新知识。保铮院士曾多次说过,学习信号处理的人,如果不是不断学习,只吃老本,用不了多久就落后了。

“立地”,就是要从国家的实际需要出发,为国家建设真正发挥作用。面向国家需求,重点实验室的许多科研工作,跟实际结合得非常紧密。雷达系统出现问题,首先就反映在信号处理,从信号处理能够判断是系统中哪部分的问题。因此,重点实验室的工作虽然是专注于信号处理领域,但实验室还要改造雷达,要使整个雷达系统处于最优。在保铮院士的带领下,重点实验室能够有效地帮助雷达整机研制部门解决问题,保铮院士也因此在雷达界享有很高威望。

刘宏伟教授也谈到,保铮院士对研究生的选拔十分严格,不仅录用分数高,对研究生的动手能力也十分重视。“保老师那时候对我们是很严格的,能够得到老师的称赞我们都是很开心的。”忆及从教于保铮院士门下的日子,刘教授言语间满是对保铮院士的尊重和敬仰。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时至今日院士慈爱的目光中流露的老校友对母校的深爱和对后辈的殷切期望仍让大工学子感动不已;保铮院士严谨治学、提携后进的铁骨柔情正是来自深植于大连理工大学的红色基因。无论校友们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他们都牢记着母校在人生道路上给予的精神滋养。这种滋养如细水长流,推动着他们登得更高,走得更远。

保铮院士千古!

来源: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
编辑:秦博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