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如光
最新动态
  • 【学在大工】大工李朋霏,登...

    经过严格选拔和评审,全国12万名优秀本专科学生荣获2023—2024学年度国家奖学金。近日,人民日报专版刊登了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优秀代表100名,在这“万里挑一”的优秀代表中,大工学子李朋霏入选!李朋霏生活照李朋霏,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2021级本科生。高中就读于包头市第一中学。曾任材料学院团委学生副书记兼宣传部负责人。本科期间专业排名1/51,曾获桃李面包校友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多项奖学金,及“榜样大工·社会实践奖”、校优秀共青团干部标兵等30余项荣誉。在大工的浩瀚学海之中,他心向远方,奋力攀登最奇绝的峰峦。以勤学笃志 构筑攀登之基石初入大学茫然无措的李朋霏,便被高数给了“当头一棒”,39分的阶段测试,把他的自信打了个粉碎。他想,与其坐着焦虑,不如踏实地行动起来——至此,他成为了图书馆的常客,以日复一日的勤学来推动自己进步。同时,他深知学习不可闭门造车,于是积极和老师同学交流,寻找并解决每一科的重点和难点。大学四年,他有32门课程达90分以上,排名专业第一。本着尝试的心态,他在大一联系并进入了董旭峰教授的课题组,参与了一项国家级“大创”项目,进行人工晶状体的设计。科研之路的难度远超他的预期...

  • “中文点亮梦想,科技铸就未...

    近日,由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我校承办的俄罗斯学生“中文+智能制造”来华研学营落下帷幕。此次主题为“中文点亮梦想,科技铸就未来”的“汉语桥”来华团组交流项目,吸引了来自莫斯科国立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等17所俄罗斯知名高等学府的21名青年学子参加。在4月17日至30日为期两周的活动中,学员们学习汉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中国智能制造行业的独特魅力,体验了一段跨越国界的文化与科技交流之旅。寓教于乐 夯实中文基础在“中文+科技”特色语言课课堂上,授课教师运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通过生动的情境模拟和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系统性地开展了汉语交际强化与科技汉语教学。教师耐心地纠正学员发音,鼓励学员在模拟的日常生活中实践汉语交流,并引导其理解复杂的科技汉语领域专业词汇。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项目学员不仅显著提升了汉语听说能力,还熟练掌握了科技领域的汉语表达技巧,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或职业发展奠定了扎实的语言基础。学术讲析 见制造前沿项目以“中国智能制造发展”为主题开设专题讲座,授课教师从“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数字化与智能制造”等方面深入阐述。通过系列讲座,学员们不仅了解了中国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前沿...

  • 【创新在大工】大工学生发明A...

    大型运输机、先进战机等航空高端装备是国之重器、立国之本。一架架翱翔天空的国之重器,是由成百上千万个零部件,像一块块拼图一样组成的。0.02mm,是这些零件近百万个连接孔必须达到的精度。“制孔”如同在万米高空走钢丝——每一个孔都是飞行安全的支点,毫厘之差即埋下飞行隐患。然而飞机内部结构紧凑、材料多样,以机翼为例,在部装环节往往仅有不到1米的空间,还有很多肋板阻碍,如何在如此狭小空间中实现复合材料/金属强异质叠层结构的高效率、高质量钻孔作业,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技术难题。项目背景在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总决赛中,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常宇豪展示了学生团队历时6年研发的智能化灵巧加工装备,装备只有A4纸大小,但能在0.1秒内识别不同材料并匹配参数,加工精度高达IT7级,效率提高5倍以上,为大国高端航空装备的研制与批产提供了保障。国外能做到的,我们也能,还可以做得更好2018年,大一萌新的常宇豪参加了贾振元院士关于复合材料加工的科普讲座,从中了解到轻质高强的复合材料在飞机上应用又多、又广,能够让飞机飞得又快、又远。凭着对飞机制造的浓厚兴趣,他进入大工机械工程学院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学习,从中了解到在自动化如此...

  • 【创新在大工】能源与动力学...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2006024)资助下,近日,能源与动力学院宋永臣教授、张伦祥副教授研究团队在二氧化碳捕集封存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有机超顺磁纳米粒子强化水合结晶氢键纳米笼中二氧化碳捕集(OrganicmagneticnanoparticlescatalyzeCO2 captureinhydrogen-bondednanocagesviawater-drivencrystallization)”为题,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杂志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该成果进行了报道。论文第一作者为能源与动力学院博士生王天。有机超顺磁纳米粒子强化水合结晶氢键纳米笼中二氧化碳捕集(a)基于氢键纳米水笼中二氧化碳可持续捕集概念;(b)碳捕集纳米笼动态特征;(c)碳捕集动力学模型;(d)水分子有序化过程;(e)实时无损生物相容性研究;(f)氢键水笼碳捕集分子模拟及性能比较。二氧化碳捕集封存技术对于推进我国“双碳”战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相较于传统技术,化合物结晶法凭借其较简易的分离流程和可循环的结晶前体,为实现经济捕碳提供了可行方案。然而,现有的化合物结晶碳捕集技术面临着环境相容性差、反应条件苛刻、结晶动力学缓慢及再生能耗高等瓶颈,亟需探索节能环保、温和高效的二氧化碳...

  • 【师者如光】宿艳:教育是点...

    编者按:师者匠心,止于至善;师者如光,微以致远。一个时期以来,大工新闻网以【师者如光】专题为依托,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陆续推出大工优秀教师至诚报国担使命、培根铸魂育英才的奋斗故事,激励鼓舞广大教师潜心育人、服务国家战略,争做“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日前,我校7位教师获评“辽宁省本科教学名师”荣誉称号,展现出大工教师的风采。今天,让我们走近化学学院宿艳教授,一起来看她的奋斗事迹。在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学院的实验室里,宿艳教授手持实验仪器,正与学生们热烈讨论着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的改良方案。阳光透过百叶窗洒在她专注的面庞上,这个场景,恰似她二十三年教学生涯的缩影——以知识为炬,以创新为火,照亮莘莘学子的求知之路。杏坛深耕:让课堂成为思维迸发的磁场“宿老师的分析化学课就像一场思维探险!”谈及课堂体验,学生们眼中闪烁着兴奋。在宿艳的课堂上,电化学传感等学科前沿不再是晦涩的理论,而是通过“预研先导——问题思辨——实操探究”的链条,转化为可触摸的科学实践。她独创的“小组讨论+同伴学习”模式,让学生从知识学习者变为学习探索者、主动者,让“教与学”每个环节都激荡着思维的火花。这份匠心源于二十三年如一日的打磨。她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