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一线
首页 >> 专题推荐 >> 走进一线 >> 正文

【走进一线】访“2009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获得者袁晓东

2010-09-09作者:single


曾经先后十次荣获大连市优秀学生工作者称号的袁晓东在前不久“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中从全国范围内653名辅导员中脱颖而出,当选“2009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50强;最近,袁晓东荣获“2009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

袁晓东现任机械工程与材料能源学部分党委副书记兼副部长,机械日语强化、英语强化专业2005级(120人)辅导员。说起就业工作,大家都佩服他“总有那么多促就业的绝招”。而袁晓东却说,“责任心和使命感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就业是关乎学生们人生发展能否顺利的大事儿,我有责任让他们在大学期间树立长远的职业理想和积极的就业心态。”

就业工作需要系统化、常规化、科学化

把多年来辅导员沉浸在平日繁杂、琐碎事务性的工作有意识地进行系统化、科学化梳理和深入挖掘,经过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分析和论证,形成提纲挈领、科学有效的指导就业工作的思路和方式方法,这是袁晓东擅长也是有意识在做的事情。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是灵魂间的碰撞和打磨,思想有高度、胸中有全局,自然工作有方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指导力度,把它贯穿到日常学生工作中,以思想的深度、学识的广度和经验的积累形成的智慧和技巧,必将使就业工作不断上台阶。

2009年4月,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32名已签约日本公司的毕业生突然接到通知“无限期延长赴日时间”,实际上是变相与学生解除了协议。离毕业离校仅有两个月的时间,这些优秀的学生得知这一消息时,无不感到愤慨,有的学生甚至出现情绪失控。在这关键时刻,袁晓东对这32名学生“量身”向用人单位逐一反复推介,凭借日语强化专业良好的“口碑”以及学校招生就业处的特殊政策,再加上学生们自己的努力,短短30余天,这些学生全部重新找到了比较满意的工作。那段时间,沙哑的嗓音、繁忙的电话铃声、学生不停进出办公室的身影,构成了袁晓东生活的全部。

这次“突发事件”的圆满解决,得益于袁晓东平时用心积累和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创新和探索。也是学机械的理工科出身善于抽象思维的原因吧,袁晓东善于思考、提炼、概括、抓住问题本质的优势,使这个平时表现出“不苟言笑”的他,工作上却有让人刮目相看的成就。以21篇国家、省市以及校级获奖论文奠定的理论素养,就是他卓尔不群的最好佐证。而袁晓东总结说,一切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统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指导思想,那就是一切为学生着想,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导航服务。

多年来,袁晓东这种思索和认识已经通过承接各种级别的课题研究和论文发表得以体现;到目前为止,袁晓东参与教育部课题2项、参与辽宁省“十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参与辽宁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3项、主持大连市课题3项、主持学校教改立项(学生工作)课题5项。

就业工作既需要常年坚持、还需要不断创新

袁晓东被聘为“辽宁省首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专家”,获得此项荣誉一是他辛勤工作的结果。他始终坚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常年工作内容,积极开展创业实训技能培训,采用集体指导讲座与个别咨询相结合方式,利用“博客”空间、QQ聊天方式与学生进行思想和信息交流,学生就业高峰阶段,与学生聊天到凌晨2、3点钟是经常的事。

二是他不断创新就业工作方式方法。本着一切从学生利益出发,袁晓东在就业工作上不断有所创新。2004年,他对学生奖学金评比制度提出改进意见,把以学习成绩为主要的考核标准,拓展为学习优秀、精神文明、、文体活动、社会工作、社会实践6个单项;除“学习优秀”以外的其它5个单项奖,以学习成绩合格为基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获得其中的1个甚至全部,同时获得与此相关联的各种荣誉称号。

袁晓东提出的这一建议,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经过2005年在几个院系小范围试点,2006年正式在全校范围内铺开。这项改进措施在广大学生中产生强烈反响,极大鼓舞了那些学有专长、社会实践丰富、工作能力强的全方位发展的学生,使之在就业中增添了竞争取胜的砝码,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他发起并坚持组织“学生教学生”的日语培训。针对机械日语强化专业学生广受社会欢迎供不应求的情况,2006年以来,袁晓东选拔日语强化专业优秀学生为学院其他专业学生讲授日语。仅2009年,就有15名非日语强化专业学生通过了日语国际一级或二级,其中2名毕业生分别与日本住友化学和日新电机签约,带动了周围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外语的积极性。

2006年,袁晓东率先与学校国际合作交流处合作开展由企业资助学生的海外实习项目,每年有近20名学生获得此项实习资格;同时拓展国内企业资助学生的实习项目,与德国SAP软件公司合作,每年都有10余名学生获得实习机会。不仅开拓了学生的国际视野,而且增加了就业机会。

辅导员的功夫要下在对个别学生的咨询和辅导上

袁晓东说,辅导员的功夫要下在对个别学生的咨询和辅导上,对就业、学习、生活真正有困难需要辅导员帮助的,辅导员要竭尽全力。

“与袁老师谈话,总有如沐春风、豁然开朗之感。”袁晓东与学生谈心,一聊2、3个小时兴致不减;在学校他首次挂牌建立“发展咨询室”,学生随时可以与他交流;他之所以受到学生的信任,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把心理学知识运用到与学生的谈话中,为学生从思想到心理到行动导航。为了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概念化、形式化、空洞化,增强其教育的专业性、科学性、针对性,他不断钻研,获得了国家职业指导师二级资格证书、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资格证书和创业实训(模拟公司)助理证书。

03级学生陈某,因家庭原因心理产生逆反情绪导致厌学,在大三时两次找到袁老师欲退学。袁晓东深知退学对孩子来说就等于回到起点,本来已经透亮的前途就会被这轻率的决定给葬送,不仅枉付了十多年寒窗苦读的心血、特别是该生复读两年备战高考的辛苦和不易,而且对孩子寄予无限希望的家庭也会为此笼罩阴霾。袁晓东把陈某的两次退学请求改为两次休学决定,为他保留复学机会,让他到社会只身闯荡,体会没有文凭实现他“自己养活自己”愿望的艰难;终于,陈某在休学两年后洗心革面,回到学校拼命读书,顺利完成学业。在就业时因为休学两次受到影响,袁晓东鼓励他发挥自己的外语优势,把他推介到大连一家合资企业,应聘成功,最终找到一份非常满意的工作。袁晓东成为陈某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恩师。

固执和执著之间就差那么一点点,但这点跨越有人会用一生的代价去完成,而有人就那么轻轻一跳就过去。袁晓东讲自己大学毕业求职时也曾经历过迷茫和彷徨,正是因为有辅导员老师的点拨,让他猛然幡醒,才少走了很多弯路。他就是要做这样的老师,为学生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指点迷津,他说:“这样的工作是什么都比不了的事情。”

工作讲求务实、追求实效

以学生为本,工作从学生角度出发,务实、踏实、不事张扬,对于从事学生工作的人来说,的确不容易。袁晓东的工作主张就是这样。他说,我认为能够锻炼学生的活动,尽管学校不排名、不打分,我也让学生积极去做,比如学校招聘会的服务工作,我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加,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在服务过程中,及早体会就业市场的氛围,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状况,这对他们很有触动。

学生社团活动,是锻炼学生的好地方,虽然学校社团齐全,但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业余生活丰富起来,袁晓东加大对学院学生“俱乐部制”的建设力度,从经费、场地、设备等,他一一亲力亲为;足球俱乐部、篮球俱乐部、健美操俱乐部等都办得红红火火,尤其是健美操俱乐部约有百余人,在校园内闻名的舞蹈《刀锋》、《士兵兄弟》、《骤雨新荷》等等,都是机械学院健美操俱乐部的代表作。

工作讲方法、求实效,让袁晓东多年来养成系统化、条理化的专业工作方式。《机械学院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在2005年学校教改工作立项中,袁晓东是第一负责人;他为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力求把学生管理系统化、现代化,如今此项系统在目前学院范围内运行良好,简洁、快速、方便,覆盖了所有学生信息;特别是学生各项奖励、荣誉评比,排除人为操作痕迹,根据各项原始记录,系统会自动显示出来。

对学生管理,他追求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老师搭台,学生唱戏。袁晓东说,说教式管理不易被学生接受,让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学生骨干发挥模范带动作用,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特别是大型活动,学生骨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会在学生当中产生很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辅导员的引导、支持和督促作用,会使各项工作在井然有序的开展中锦上添花。

“大学是块良好的试验田,允许人犯错误也允许人改正错误;做人难、做正直的人难、做人的思想工作更是难上加难。”曾经是袁晓东大学时辅导员张令荣老师的话一直成为袁晓东工作的动力。正因为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对工作本身充满挑战,而且对辅导员自身的个人修养也提出严格要求;因为是影响一代人的成长,甚至因为辅导员的影响,会让其中的学生在将来对历史、对时代做出富有意义的创举;就凭这点来说,辅导员的工作的确光荣而又艰巨。

(吕东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