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一线
首页 >> 专题推荐 >> 走进一线 >> 正文

【赓续初心担使命·走进一线】刘刚教授团队:全国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

2021-09-18作者:王增强、朱宏腊(实习记者)

要让大学生理解一门晦涩的工科课程不易,让他们在课程中埋下“心怀家国天下”的种子,难上加难。我校刘刚教授团队讲授的课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强度评估理论与方法”,是学生了解我国舰船结构安全方面发展情况的“一扇窗”,涉及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及工程应用等方面广泛,学科交叉渗透的内容较多,学生学习理解存在一定难度。但正如刘刚老师所说:“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学生不仅要用知识探索发掘海洋,还要增强时代紧迫感和作为造船人的职业责任感,肩负起中国的海洋强国使命。”为此,团队成员在课程教学改革和思政案例设计上深挖厚掘,注重知识与乐趣并重,为学生好学乐学不断开拓出创新之路。近三年参与“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强度评估理论与方法”学习的同学中,有11人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7人获得辽宁省优秀毕业生。2021年,刘刚教授团队荣获“全国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称号。

课程内容环环相扣 思政元素丝丝入扣

“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是刘刚团队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在思考思政元素如何融入课程时,团队坚持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在教学内容里设计20个贴合学生专业和新时期学生发展特点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并采用全员参与、师生互动等模式开展课程教学。

在介绍课程工程背景时,授课教师会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海洋强国战略思想,讲述近代中国没有海防的屈辱历史,指出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仍然与国外有较大差距,在史论结合的分析中启示学生,海洋弱则国弱,海洋强则国强,激发同学们肩负起建设海洋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学习基础理论时,引出钱学森“曲线报国”、钱伟长“弃文从物”、徐芝纶“教育救国”三个故事,突出三位前辈的重大理论突破与家国情怀的密切关系,用他们的奋斗故事激励今天的青年学生报效祖国;在学习关键技术时,提出潜艇对于国家的战略意义,引入我国核潜艇项目实施的艰辛历程,启示学生只有拥有本国的品牌和核心技术才不会处处受制于人;在工程案例和讨论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综合素养,如把“结构受到压力会发生屈曲破坏”与“压力在青年成长过程中作用”类比,启示学生们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掌握适度原则,在学习生活中学会变压力为动力。

15年主讲“陈酿”特色  8人团队“酌满”创新

刘刚教授主讲本课程已经15年,对课程的演变过程、教学重点、行业发展十分了解,形成了深刻的行业认识和对课程的理解,着力在讲课中将课程重点、专业特点、工程应用实例三者融为一体,力求每一堂课饱满并兼具特色。团队成员黄一教授和张崎、李红霞、陈景杰、王文华、董磊磊5位副教授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屈宏副教授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在课程内容既有基础理论,又面向工程实际和国际前沿,在充分研究问题、展示成绩的同时引出新问题,激发学生积极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鼓励学生志存高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坚持课程思政鲜明的政治性。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内容进行总体把关和提炼,充分保证教学内容中思政元素的政治性标准,保证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达到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的高度融合。

坚持课程思政元素运用的灵活性。课程思政不是将案例生搬硬套至专业知识。团队在设计思政元素时,注意突出启发性、趣味性,强调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在理解基本理论、充分掌握课程内容的同时,很自然的感受思政案例所蕴含的深刻寓意。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式教育,有效加强了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和理想信念的培养。

强调课程思政元素的时代感。如习近平总书记在院士大会上的讲话“祖国大地上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凝结着广大院士的心血和汗水。我们的很多院士都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厚情怀,都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被第一时间应用到课堂中,结合钱学森、钱伟长等前辈感人事迹, 让学生在历史对比中强化民族自豪感、时代责任感。

“让学生获得一种可以在工程实践中终身受益的理论功底、科学素养和发展后劲”是团队成员们共同的愿望。刘刚教授说,一门课程讲不透一门学问,却可以教会学生学透一门学问的方法,传递出向科学不断进取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带着知识财富和精神财富才能应对广阔深邃的海洋,中国的海洋事业和航海事业才能不断焕发新机。

来源: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