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
首页 >> 专题推荐 >> 红色基因 >> 正文

【红色基因】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先辈精神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连续三年组织学生观看话剧《功勋教师郭可讱》

2016-12-07作者:材料学院

为了更好的让全院新生深刻理解大工精神的丰富内涵,传承并弘扬大工“红色基因”,认识并树立扎实刻苦的科研精神,受党委宣传部基层文化建设工作项目资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已连续三年组织学生观看话剧《功勋教师—郭可讱》,期间共组织学生观看话剧4次,覆盖1600人次。《功勋教师—郭可讱》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自2014年10月19日首映以来,取得极大反响。话剧曾被被人民网、紫光阁等多家国家主流媒体报道,并获得大连理工大学首届校园文化精品项目一等奖。以话剧育人、以精神塑人,材料学院用创新的文化育人方式,引领着一代又一代材料学子,感悟先辈不屈精神,传承大工“红色基因”。

大工精神 红色基因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为响应校党委关于传承大工“红色基因”的重要决议,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材料学院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学生的教育工作中重点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在文化育人体系的建设中,学院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学生对学院精神的认同,激发学生热爱学院、热爱学校、报效国家的情怀,坚定学生矢志奋斗的信念,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以先辈事迹感化学生、以先辈精神影响学生,让学生们在先辈身上找到自己所缺失或正在迷失掉的品质,重新定位理想和追求,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时刻以先辈的精神激励自己,为材料科学研究而努力,为促进我校乃至国家的发展而奋斗,续写大工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创新体系 文化育人

话剧,以其直观的视觉听觉冲击力,将人物角色与主题思想直观展现,是一种良好的艺术与文化载体。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利用这一载体,创新育人体系,以话剧《功勋教师—郭可讱》对新生进行文化思想教育。不仅让同学们更有兴趣学习与感悟,也培养了新生对学校、学院的归属感,激发了新生对学校学院的热爱以及对所学专业的热情。话剧以郭可讱先生的真实经历为基础,通过适当的强调与渲染,为观众呈现了郭老为学校、为学院鞠躬尽瘁的一生。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表现形式,成功展现了创校历程中的艰辛与奋斗,弘扬了老一辈科研教育工作者勇于开拓、自强不息、无私奉献、躬身育人的精神,将学院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涵与大工的“红色基因”传承给学院师生。该育人形式从2014年开始运行,并获得学院师生的广泛认可。观看话剧后,本科生彭鹏说:看了话剧,我感到热血沸腾,我是材料人,我为我骄傲。我们一定会继承老一辈的精神,做新时代的材料人!硕士研究生贺飞说:这场话剧非常感人,作为新一代的大工人,我们要弘扬先辈精神,全力做好科研,为兴校强国做出贡献。

延续传统 新生教育

延续话剧育人传统,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6级新生迎新晚会中,学院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话剧前两幕进行了表演。“受邀北上建大工”、“奔波辗转终成行”,这两幕主要讲述了沈其益先生秘密邀请郭可讱先生北上建校以及郭先生辗转各地终至大连的故事。除了有参与首映的老演员,大一的新生也参与了这场演出。演员们用心演绎,将故事完美呈现,新生们亦被话剧情节深深吸引,仿佛真的回到了那个动荡的年代。

迎新晚会的两幕话剧让新生们有所感悟却意犹未尽。为了将《功勋教师—郭可讱》的全貌展现给新生,学院于12月2日组织本科生、研究生新生共同观看了话剧视频。跟随话剧剧情,同学们走进了郭老所在的年代,跟随郭老共同修建学校,苦心钻研学术,新生们一不被郭老无私奉献、辛勤育人的精神所感动。

话剧《功勋教师—郭可讱》凝聚了第一代大工材料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励着每一名材料学子投身科研、报效国家,更加激励了学生选材料、学材料、爱材料、成材料,培养了材料学子的专业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

受益于话剧等一系列校园文化建设,材料学院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强化专业建设,本科生人数从2014年的724人增至现在的826人,这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先辈精神下,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的最佳佐证。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将会在今后的道路上继续不断探索,深入挖掘并传承红色基因,不断完善育人体系,遍载桃李树,广育栋梁材。


话剧背景介绍:

建校初期,面临教师严重缺乏的问题,大学筹委会决定把招聘德才兼备的高质量教师作为重要任务。中央批准沈其震到香港,通过党的地下组织和科技界、教育界的有关人士秘密招聘一批向往解放区的优秀人才,分批从香港乘船到北朝鲜,并经沈阳、天津到大连。后来北京、上海解放后,学校又派范大因、雷天岳等前去招聘了一批教师,前后共计93人,其中包括郭可讱,他们后来都成为大连大学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郭可讱,男,1915年3月生,汉族,福建省福州市人,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1939年北洋大学工学院冶金系毕业,早年曾参加过“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1945—1947年到美国卡内基工学院和匹茨堡矿业研究所进修考察,为美国金属学会会员。1949年2月,在上海中央机器公司任高级工程师。上海解放前夕辗转香港、朝鲜来大连工学院任教,他是著名的铸造理论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1989年6月逝世。曾任辽宁省政协委员,铸工教研室主任,院图书馆第一任馆长,院教学法委员会主任等职。还兼任国家科学发明评选委员会机电小组成员,全国铸造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全国铸造工艺及型砂学组副组长,大连市金属学会筹委会代理主任等职。大连理工大学建校60周年评选出20名功勋教师,他是其中之一。


来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编辑:姚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