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磊,机械工程学院2019级本科生,2023级硕士研究生。本科专业排名8/214。曾任机械工程学院19级一级队级队长、机械学院自强社实践部部长等9项工作职务,曾任职学生工作处助管、楼委会助理等...
近日,2023学院杯中国室内与环境设计大赛公布获奖结果。本次大赛面向全国高等院校室内设计、环境设计及相关专业在读研究生、本科生及专科生展开作品征集,共收到提交成功的参赛作品共计6980...
为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分类卓越,全方位加强本科生学风建设,电气工程学院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坚持问题导向,精心谋划、多措并举构建“教育导学、服务助学、规范促学”三维模式,优化打造学风...
近日,教育部关工委公布2023年“读懂中国”活动评审结果。我校关工委报送的5件作品分别入选2023年“读懂中国”活动最佳作品和优秀作品,其中2件作品获评“最佳征文”“最佳微视频”。我校在...
点亮科学梦想,启迪智慧人生。近日,校团委邀请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袁亚湘做客“百川讲堂”第238期《我与院士面对面——青年成长沙龙》,与青年师生深入交流。校团...
2023年12月28日至30日,2023首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总决赛暨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峰会在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举办。经过网络选拔、专项赛晋级、全国总决赛的激烈角逐,我校7个入...
近日,2023中创杯全国创新工程大赛总决赛在山东大学举办。我校参赛队伍共获得金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本次大赛以创新者强、创新者胜为主题,旨在团结高校、企业、行业...
2023年,是我校和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联合设立的“华罗庚班”办学十周年。数学科学学院举办系列活动总结凝练办学经验、科学谋划未来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数学会第十四届理...
12月24日,第十七届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北京奥林匹克塔拉开帷幕。经过层层选拔,软件学院、大连理工大学-立命馆大学国际信息与软件学院“惟医——个性化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手...
12月14日,第五届全球校园人工智能算法精英大赛全国总决赛在江苏河海大学江宁校区落幕。来自全国169所高校的725支参赛团队,共785名指导老师、2117名参赛选手参加了比赛。我校的“经腹胃超声...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日前举行第十七讲专题讲座,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作了题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讲座。全文如下: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围绕“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举办专题讲座,充分体现了全国人大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根据工作安排,我汇报一下教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一些认识和实践。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一、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教育强国之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围绕教育的政治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指出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我们培养的人始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围绕教育的人民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出要坚持以人民...
“我想做一棵白杨,在戈壁上顽强生长。”数学科学学院2020级华罗庚班本科生王震,用这句写在日记本扉页上的话,概括了自己从大别山山村到海滨校园的成长历程。他以“生根”“扎根”“正根”的成长轨迹,书写了一部励志的成长答卷。生根:逆境中破土的坚韧出生于大别山山村的王震,成长之路布满生活的考验。父亲因腰伤无法务工,母亲体弱难以劳作,家中还为爷爷治病欠下债务。“爷爷总说,咱家虽穷,但党员精神不能穷。”长辈的言传身教,让他从小便懂得“踏实努力”的分量。2020年,从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毕业的王震考入大工,开启了勤工俭学的大学生涯。他利用课余时间兼职,不仅赚取了学费和生活费,更在经济独立中收获了自信。“第一笔收入握在手里时,那种自豪感一辈子都忘不了。”大学期间,他累计获得国家及学校奖助学金、勤工助学收入达4.5万元,减轻了家庭负担。这份在逆境中破土的坚韧,正如他所崇尚的白杨树品格——无论环境如何,始终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扎根:汗水浇灌的成长年轮在学业这片土壤上,王震的“扎根”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数学分析月考的失利曾让他陷入迷茫。“我找了个僻静的地方独处,分析原因、梳理对策,与其内耗不如解决问题。”这种理性克制的心态,成为他连续三年...
近日,生物工程学院智能生物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生物技术课题组孔凡涛副教授在植物学领域国际权威Top期刊《植物学杂志》(PlantJournal)发表题为“利用绿色微藻莱茵衣藻高效光合成高价值倍半萜并环萜烯”(Efficientphotoproductionofahigh-valuesesquiterpenepentalenenefromthegreenmicroalgaChlamydomonasreinhardtii)的研究性论文。我校生物工程学院为第一单位和唯一通讯单位。孔凡涛为唯一通讯作者,硕士研究生李梦...
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文明互鉴已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文化支点。7月19日,大连理工大学与《新媒体与社会》杂志社联合主办首届“中华文明传播论文工作坊”,汇聚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全国数十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华文明传播领域的前沿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韩轶在致辞中表示,中华文明的传播不仅是民族精神的时代表达,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力量,大连理工大学将继续肩负起文化育人的重要使命,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在青年学子心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新闻史学会舆论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新媒体与社会》主编谢耘耕教授在致辞中强调,中华文明传播不仅是学术议题,更关乎国家战略与文明对话,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革新、多元传播主体崛起、青年文化表达活跃的背景下,要“讲好中国故事”,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传播。会议开幕式由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张远航主持。会议主论坛上,与会的专家学者从中华文明特性的跨文化误读、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研究现状,以及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当代表达等多重维度切入,系统探讨了中华文明创新性的阐释方法...
炎炎夏日送清凉,丝丝关怀润心田。为切实保障暑期坚守一线教职工的身心健康,传递学校党政的关心关爱,7月21日上午,校工会主席屈丽红、机关党委书记姚化成带队开展暑期“夏送清凉”慰问活动,深入教务处(本科生招生办公室)、校园管理与修缮中心、后勤处等工作一线,为大家送上防暑降温物资和真挚的问候。目前正值学校本科招生录取工作的关键时期,办公室各项工作紧张有序。慰问组详细询问了招生工作进展和录取流程,对老师们顶着酷暑仍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精神表示由衷敬佩,同时叮嘱大家在高温天气下注意劳逸结合,勉励大家再接再厉,圆满完成2025年的招生录取任务。随后,慰问组来到校园管理与修缮中心,看望了奋战在校园管理一线的服务保障人员,并与大家亲切交流,感谢他们为维护校园环境付出的辛勤汗水,同时特别强调要做好高温防护,科学调整作业时间,确保身体健康。在西山生活区,慰问组走访了后勤处和食堂工作人员,肯定了大家在酷暑中仍坚持为留校师生提供的优质服务,希望大家在做好服务的同时,注意防暑降温,确保食品安全与自身健康。“感谢大家的辛勤付出!”“高温天气,大家一定要注意身体!”一句句暖心的话语,一箱箱清凉的慰问品,让坚守岗位的教职工们深受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