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在大工
最新动态
  • 【学在大工】我校师生在中国...

    ​12月3日至6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总决赛在天津大学举办。经过在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全国决赛激烈角逐后,我校参赛项目最终荣获金奖2项、银奖2项,再创佳绩!在本次大赛中,生物工程学院的“爱参宝——海参绿色养殖的引领者”项目和中白学院的“JiachuangPilot”项目获得大赛金奖,创新创业学院的“基于昇思MindSpore的智能交通创新解决方案”项目和建设工程学院的“吉光避险——多功能防护服领军者”项目获得大赛银奖。我校首次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和高教主赛道国际参赛项目中取得金奖突破。学校高度重视大赛组织工作,去年11月上届大赛结束即成立了专项工作组,着手组织新一届大赛的项目选育工作。2023年4月,学校召开2023年大赛启动会,学校各部门和各学部(学院)加快步伐,高质量稳步推进各项工作,教务处、创新创业学院、校团委等多部门联动,与各学部(学院)共同培育、选拔和提升项目。工作组深入学部(学院)调研摸底,宣讲赛事内容及政策支持,动员1091支参赛团队、5474名学生报名参赛,涵盖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毕业五年之内的校友,实现了所有学部(学院)的全覆盖;高标准组织了校内选拔赛,开展4次专题培训、12场集训营、30余场金牌导师“创业诊所”,...

  • 校园内新增20个充电桩和微型...

    为持续助力“幸福大工”建设,打造宜教宜学宜居环境,校园管理与修缮中心(以下简称“修缮中心”)坚持以师生为中心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聆听师生心声,切实为师生办实事,主动谋划,迅速行动,顺利完成校内20个充电桩增设和五食堂北侧微型停车场改造工程。新增4处充电站20个充电桩修缮中心通过调研了解到,校内新能源车辆日渐增多,学校教职员工车辆充电需求上升,经多次讨论制定充电桩增设方案:在令希图书馆中心地下停车场D区、生物工程学院地下停车场、厚德楼南停车场以及海晏楼停车场等4处新建20个充电桩,填补了西校区无充电桩的空白。同时,修缮中心积极协调原有充电桩企业,降低海晏楼原有5个充电桩(2快充3慢充)的充电费用(原价格1.04元/度)。目前,校内31个充电桩价格均为0.59元/度(含快充),基本满足校内现有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为校内广大新能源汽车车主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经济的充电服务,促进低碳校园建设。改造五食堂北侧微型停车场为解决五食堂用餐教职员工停车难问题,修缮中心联合保卫处、后勤处在五食堂北侧现场办公,制定微型停车场改造方案,增设11个停车位。修缮中心克服冬季气温低、工程时间紧、地下管线复杂等困难,坚持每天深入施工现场,在力保施工质量和工期...

  • 我校构建本研贯通培养新范式 ...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深入推进本研贯通培养,我校在前期本研衔接培养的基础上,实行本研纵向贯通培养一体化设计,推进本研贯通教育理念与培养范式创新,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动力和创新潜能,为优秀学生脱颖而出、施展才华搭建平台,高效高质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精准选才育才,建立健全多元、多维度人才选拔与考核机制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专业招生和培养总规模、资源和条件建设情况、高水平导师数量等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本研贯通计划培养规模。从思想品德、本科成绩、学术志趣、创新意识与发展潜质多维度对学生进行考察,选拔过程中成立监督小组,以确保选拔的公正公平及质量。通过尽早、精准的师生选拔和搭配,让优秀的学生在最早的时间遇上优秀的导师。创新培养体系,营造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实施包括培养环节贯通、培养课程贯通、培养学分贯通、进行专业重构、硬核课程整合升级、培养方案再设计在内的“三贯通、三重构”贯通培养模式,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进行个性化选择。统筹构建覆盖各阶段的实践教学、科研训练实践体系有机融合科创竞赛、毕业设计、研究生开题等实践和科研训练环节。打破本研学段界限和学生身份障碍,建立课程、学...

  • 【学在大工】我校获2023年全...

    12月6日,共青团中央通报表扬一批在2023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优秀集体、个人和项目。经学校申报、省级团委选拔推荐、团中央组织评议等环节,校团委获评优秀单位,大工是东北地区唯一连续十年获此殊荣的高校。同时,校团委王旭同志获评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个人。自7月启动2023年暑期社会实践以来,校团委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立足于学校“大思政”格局和“1149”工作体系,准确把握工作职责定位,紧扣实践育人内涵,丰富实践育人载体,坚持守正创新,突出大工特色,切实引领广大青年扎根中国大地,在投身科技自立自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自觉成长为强国先锋,以高质量的实践育人工作推动一流大学建设和一流人才培养。聚合力强基固本“搭好台”我校社会实践工作具有悠久的工作传统,早在1983年学校便积极响应共青团中央号召,开始组织实践队赴全国各地开展实践,是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源地之一。学校坚持“目标精准化、工作规范化、实施项目化、指导专业化”,在全国高校率先发起实践育人课程化建设,开设“社会实践”必修课,获评辽宁省一流课程。发展至今,探索构建了突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1236行走的课堂”实践育人工...

  • 第三届东北地区环境生态青年...

    为助力东北地区环境领域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发展,推动东北地区青年学者之间及与国内其他地区学者的合作、交流,更好为东北经济振兴及生态环境改善服务,11月26日至28日,第三届东北地区环境生态青年学者论坛在大连召开。会议以“环境污染物风险筛查、综合防治和智慧管控”为主题,由我校、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大连市生态环境局联合主办,由我校环境学院组织。中国工程院院士任洪强、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赵建华、辽宁省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张国徽、大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曲天桥,我校副校长朱方伟以及从事环境生态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和企事业单位代表近400人参会。27日上午,赵建华、张国徽、曲天桥、朱方伟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大会报告环节,任洪强院士、海南大学徐顺清教授、我校环境学院陈景文教授分别就“新时期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建设的思考”“孕期农药暴露的健康风险”“面向新污染物治理的环境计算毒理学:进展与前瞻”等题作报告。开幕式和大会分别由我校环境学院院长刘猛、全燮教授主持。会议期间,召开了12个分会论坛,主题涵盖了城镇及工业水处理与资源化、固废安全处置与资源化、大气...